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及其时代价值
2024-09-12梁媚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复杂紧张的国际环境下,决定进行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三线就是,1964年到1978年,中央根据战略位置差异划了三条线:沿海和边疆地区是一线;二线是在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区;三线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的全部地区,山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湖南、河南的西部地区和广西西北部分地区。这个重大决策投入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近四成,超过前十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建投资总和,建设项目1100多个,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基础。
三线建设的战略实施
三线建设从国家安全出发。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首先是苏联的威胁,其于1964年往中苏边界增兵,驻军人数一度达到百万,并部署部分战略导弹瞄准我国重要城市和军事设施。其次是美国及其盟友的威胁。从1960年到1964年,美国与我国周边国家签订系列条约,希望借此包围我国。所以,我国必须要从安全的角度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并且为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毛泽东提出要扎实搞好三线建设,并把搞原子弹放在三线建设战略中。
三线建设以协调发展为目标。我国当时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大,东部地区发展远超西部地区,不利于我国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急需改变这个现状。1949年,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七成的工业,内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西南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6%。20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环境更紧张,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从薄弱环节入手,巩固大后方任务紧迫。在发展沿海的同时,不断推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符合当时的需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符合国家战略发展布局。
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
三线建设巩固了战略大后方,确保国家安全得以稳固。三线建设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巩固了国防安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展三线建设是重要的战略举措,中国面对着来自周边国家、美国及其盟友的威胁,没人能预料未来是否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但是不会畏惧强敌,一旦发生战争,受伤害的就是人民。当年的苏联和美国,各自拥有自己的阵营且相互不喜欢,但是却没有真正打起来,就是基于核武器的威慑力,也就是美国的“确保相互摧毁战略”的核心观点。毛泽东站在战略全局的角度,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三线建设战略,并把原子弹的研发放到了战略当中,以有效应对来自有核大国的威胁。
三线建设提升西部生产力,增强人民对新中国的信心,也有利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当时云贵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云贵,几乎没有工业。通过三线建设发展,地区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有了数十个中小型工业城市,成都和重庆等则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航空、电力动力等设备城市。三线建设从科技、文化、经济上推动相关地区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
三线建设发展了西部地区,为之后的国家战略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奠定基础。有了好的交通才有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面积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原因。在那十几年间,不仅建成包括成昆、川黔铁路等十条铁路干线,还修建公路25万公里,整治了重要航道,并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建成这些交通设施项目,形成了西南地区路网的环状和多层次、多形式的交通运输体系,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总体交通状况,为未来发展西部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三线建设初步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线建设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核工业基地、湖北中二汽车厂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了30多个工业基地,在后方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基地基本成型,重工和军工是主体。当时,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增长快速,高于全国的平均线,很好地改善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国家“精兵强将上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大量人才奔赴支援三线建设。在挑选这些人才的时候,国家不仅考虑了才,还着重德,是真正有能力又忠诚可靠的人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目标而来的,不带有个人的私心杂念,全心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三线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生动力。
三线建设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三线建设正是这种实践探索的成功例证,包括国家对资源进行调动和配置,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大发展。
三线建设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推进的战略措施,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从筹备组建由中央至地方以各级党组织为领导的机构开始,成立“小计委”负责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从制定《决定》到首长负责制的落实;从调查研究到大三线和小三线的协同推进,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这是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
当时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把所有能用的物资、人力都有效向三线地区倾斜,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所有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线建设的时代价值
三线建设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理论借鉴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回看这段历史,能让我们更自信走好现在的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三线建设最典型和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三线建设能有效实施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保障,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设计;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引领力;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处处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三线建设是共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创新的一次创举,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制度优势,值得我们自豪,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气象呼唤新作为,我们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继续发挥党的领导的强大优势,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
必须要独立自主。三线建设是毛泽东提出的,它符合当时的发展和安全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又一次体现,这十几年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科技和国防实力,提振了全体人民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为之后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它告诉我们,必须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才不会被外界干扰,也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变化而乱了阵脚。现在我们处于“两个大局”之中,每一天都在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坚定信心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要艰苦奋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奔赴西部地区,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开拓一片新天地。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不可能做到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两个务必”到今时今日都没有过时,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来越近,但是阻挠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更需要发扬吃苦的精神,把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必须要勇于创新。三线建设包含了太多创新的故事。靠着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的生活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国家实力,这便要求各领域人才发挥力量,不断推进各个方面的创新等。
综上所述,三线建设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并为我们新时代推进各项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引。
(稿件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