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有个“昆虫梦”
2024-09-12张妍琳
小学生也能做科普?还拥有数十万粉丝?当越来越多10后“小孩哥”“小孩姐”实力出圈,让人忍不住感慨:后生可爱更可畏。11岁的李於言是浙江宁波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的五年级学生,他的自媒体账号仿佛一本昆虫百科全书。手持昆虫面对镜头娓娓道来,没有背脚本的刻意,没有花哨的特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沉浸在昆虫世界并醉心分享“宝藏”的少年。他和昆虫的故事,始于兴趣和坚持,成于支持和陪伴。
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2岁的李於言就喜欢蹲在草丛边观察蜗牛、蚂蚁。他的父母没有担心昆虫脏或者可能伤害孩子,小心地呵护着孩子的好奇心,默默观察着他的兴趣发展。在李於言还不识字的年纪,父母陪他一起听完了法布尔《昆虫记》的整套音频。
和昆虫“交朋友”对小孩子来说,惊喜与冒险并存。“初生牛犊不怕虎,小时候观察昆虫时,我被‘洋辣子’叮过,也被马蜂蜇过,但父母没有因此阻止我接触昆虫。”李於言如是说。
2021年,李於言和爸爸进行了一场从宁波到杭州萧山长达145公里的徒步挑战,一天走十几个小时,走了四天才到达目的地。这对刚读小学的他来说是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一路上,他们避开马路,尽量爬山、过河,迎接阳光暴晒,甚至下雨都无处躲避。最初,李於言觉得坚持不下去,但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励下,实在走不动就找地方歇脚,坚持完成每天设定的目标。当因赶路磨破了脚或意外受伤,他就在爸爸的指导下处理。虽然路途艰辛,但能蹲下来观察途中发现的昆虫,是大自然给予的惊喜,也缓解了奔波的疲惫。回忆起这段经历,李於言表示:“爸爸说,我们一家原先住在杭州,这场用双脚丈量回家之路的旅程很难忘。”没有过度保护、让孩子经受风雨的历练,李於言的父母开明且有远见,印证了那句“走出温室,才能收获成长”。成长之路从不孤单
小学二三年级时,李於言依然对昆虫兴趣浓烈,能说出一些专业名词,对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即便一家人吃饭聊天,也总能从其他话题绕回昆虫。父母觉得他是真喜欢这些小生物,并且这份痴迷让他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作为家长,他们也做出了角色转变,从“观察者”成了“支持者”“陪伴者”,甚至在李於言的影响下成了半个“昆虫专家”,能活捉蚊子给小螳螂当口粮。
由于小学阶段没有生物课,李於言的知识储备靠自学完成,他会看《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这样的专业书籍,甚至和妈妈一起啃《普通昆虫学》这样的大学教材。爸爸和弟弟是他外出“野采”的黄金搭档,不下雨的周末,他们都会前往江浙沪周边的古村和山区采集昆虫。遇到复杂的地理环境,徒步可能会持续一整天,后来他们索性带上露营设备,随时生火做饭,成了“背包客”。不满足于在大自然观察昆虫,李於言开始饲养昆虫,研究它们的繁殖,并学习制作标本。一开始他自己研究,发现怎么都养不好,爸爸就向专业人士学习,陪他一起完成。
今年,李於言收到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昆虫实验室,父母在自己公司腾出一个空间将其命名为“寓言昆虫室”,李於言和爸爸暑假一直在里面忙碌着。每天一早,他会给里面饲养的昆虫加水,保持虫房内部环境的湿度适宜;定时投喂,观察昆虫的状态;给幼虫更换成长所需的新木屑。用李於言的话来讲:“昆虫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普小达人的大梦想
2022年底,李於言开始录制视频科普昆虫知识。在他看来,很多人害怕昆虫,是因为不了解,他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些可爱的生物,关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大自然。
即便是成人,在面对镜头将一件事讲解得头头是道时也难免紧张,但李於言觉得这不是问题。他的视频由妈妈录制,爸爸剪辑,不会事先写脚本、罗列内容框架,而是直接拿起昆虫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李於言唯一担心的是,昆虫种类众多,会有自己不知道的,担心科普的准确性。为此,视频发布前,他们会再次查询专业书籍或咨询老师,把关科普内容输出的准确性。久而久之,李於言有了自己的粉丝群,被网友们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小法布尔”。他有空时会在社群回答大家的提问,告诉大家他们拍摄的不同昆虫都是什么生物。不少人看过李於言的科普视频后觉得,昆虫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和昆虫做朋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让我体会了生命的奇妙,懂得了珍惜生命。”昆虫为科普小达人李於言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理解生命的大门,他坚定了求学目标——农业大学,也希望未来能从事与昆虫相关的工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大自然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