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论语》,从了解主人公开始
2024-09-12王强
读书要“知人论世”,想要读懂《论语》,就要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为复兴周礼、推行仁道奔走。用《论语》里的话来讲,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仍要为之奋斗、为之努力。
孔子,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他的家世可以追溯到商代王室,其父叔梁纥,做过鲁国鄹(zou)邑的大夫,在孔子三岁时亡故,自此孔子家道中落。世家出身使孔子自小对先王的典章礼仪有着爱好和憧憬,但没落的家境使得他早年的仕途格外艰难。
青年孔子曾担任过乘田(牛羊饲养)、委吏(仓库出纳)等职务,正如他后来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出身低微,所以会做不少粗活)。孔子一直在精进自己的学问,三十多岁成了闻名学者,有自己的门人弟子,如子路、颜回等。俗话讲“大器晚成”,孔子在政坛上有所作为,是五十岁之后的事。他后来任鲁国司寇,主政期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市无二价,童叟无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堕三都”事件。按照礼仪,卿大夫之城池,其城墙规模有定制。然而鲁国的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号称“三桓”,他们的城池严重违规,成为对抗公室的根据地。“堕三都”,就是拆毁“三桓”的城墙。尽管受限于公室实力,此事没有完全成功,但体现了孔子维护礼仪的理想和决心。
后来,孔子因受到冷落和排挤,觉得自己复兴周礼的理想难以实现,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到其他诸侯国寻找机会,开启了“周游列国”生涯。这一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周游列国”并非如字面般浪漫和惬意,实际上非常艰辛,充满无奈和危险。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原先那“君君臣臣”井然有序的制度日渐瓦解崩塌,纷争动乱不止。孔子的理想是复兴周礼,推行仁道,重建太平和乐的秩序。他的理想在鲁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处处碰壁,比如,卫国国君给了孔子优厚的待遇,却没有任用他;陈国国君向他请教历史知识,却对他的政治理念没有兴趣;传说楚王曾准备重用他,但忌惮他门下贤弟子众多,恐难驾驭。
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遭遇了一系列的危险境况,比如,他们一行人在匡地被当地人围困,在生死存亡关头,是弟子公良儒与匡人力战才得以脱险;孔子在宋国时,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没想到被宋国司马桓魋(tui)带人包围,桓魋将树砍倒并威胁要杀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他们遭遇乱兵,到了断粮的地步,在弟子子贡的外交努力下,楚国派兵保护孔子,才得以脱困。不过,即使在“厄于陈蔡”最危险和绝望时,孔子仍在给弟子们讲课、弹琴、唱歌,谈笑自若。
经历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六十八岁的孔子再次回到鲁国。晚年的他知道自己在政坛上难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便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化事业中。一方面,孔子广授门徒,有“门下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经过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努力,孔子的学问流布四方,逐渐形成了繁盛的儒家学派,塑造了后来两千年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孔子整理了上古流传的典籍,删定《诗经》,为之配乐;整理古代史书《尚书》;整理鲁国史料,修订史书《春秋》。其间,孔子以微妙的笔法阐明政治道义,隐晦地褒贬古今君臣,树立了一种政治的法度。此外,孔子还为《周易》做了十篇《易传》,解释这部上古奇书。可以说,孔子对古代典籍的保护与传承是居功甚伟的。
孔子这样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一生,永远保持乐观、发奋的状态,在鲁国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就去周游列国;在列国没有机会,就转而从事文教,以待来者。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出版有《小强老师带你读论语》《中学论语专题精讲》《走进古典诗词写作》《汉字春秋》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