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另一种可能
2024-09-12侯宏伟
任教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的路江涌教授,平时的工作除了教学、科研,就是学术圈的活动。但是下班后,路教授的一大爱好是玩桌游。
为什么会喜欢桌游?桌游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帮助?青少年是否适合玩桌游?让我们听一听在桌游这一人生B面发现更多价值的路江涌教授怎么说。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玩桌游?
路江涌:我最早接触桌游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流行“三国杀”“狼人杀”这一类的桌游。我记得我玩的第一个比较正式的桌游是“璀璨宝石”。第一次玩,根本没玩明白。后来玩的次数多了,才渐渐理解了游戏规则,知道怎么才能玩得更好。
游戏,就是有这样的特点一一你会反复地玩。第一次玩,你可能稀里糊涂;第二次玩,你可能比上一次明白了一些。你一次次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使用获得的经验,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理解游戏规则,也就是这个游戏“怎么可以玩”。在熟练了之后,你的思维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思考这个游戏“可以怎么玩”,也就是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有哪些创新玩法,去获得更大的收益、创造更大的价值。
桌游本是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系统地研究它?
路江涌:2020年,我们的教学、办公都暂时转到线上进行。但我始终觉得,我们终将回归线下课堂,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2021年,美国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公司(脸书)更名为Meta(元宇宙)。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深感疑惑:我们竟然在试图摆脱如此真实、立体的现实世界,想要去元宇宙重建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觉得,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谈话聊天,还有很多种方式,桌游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开始着手研究桌游,平均一年要玩200个新桌游,系统化地梳理它们的类型、玩法以及其中的创新设计,甚至将桌游应用到了我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
将兴趣爱好应用于工作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路江涌:如果只是当作爱好、休闲娱乐,我也就玩玩“毛线”级别(最轻级别)的卡牌类桌游,单纯地享受它带来的轻松快乐。我想把它当成研究对象,要有目的地玩,就需要有选择、有设计。
在课堂上以桌游为教学辅助,我会提前筛选,选择最精准、最专业的桌游。比如在一次给MBA学员的2天选修课上,我选了“手机帝国”和“快餐连锁大亨”这两款大型的经济类桌游来讲战略和组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时候只是讲知识和道理,学生也就听听而已。我们不一样。我们把教室布置成平层圆桌,学生分成小组,在桌游中充分运用我刚刚讲到的概念、框架、工具等。在这个过程中,能现场形成很直观的企业案例。玩完之后,在总结环节,我们复盘、讨论,然后学生再玩一次。在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把学和用充分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教学知识点。这也是一种低成本试错认识世界的方式。
课堂结束,我的任务并没有结束。我分析、思考、总结,把桌游应用于课堂的始末完整地写出来,这让我能够持续探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工作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我最近完成了两本把桌游用在企业管理的书:《给企业的桌游战略课》和《给企业的桌游组织课》。
家长一般都会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但是说到游戏,很多家长持反对意见。您对此怎么看?
路江涌:有的时候,本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的观念,家长总会告诉孩子“你不能玩这个”“你不能干那个”。但其实家长并不知道他所约束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对于孩子此时此刻的成长阶段和状态意味着什么。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的核心,是规则设计。
从成年人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机遇,但走到如今全球化的时代,首先需要理解并遵守全球化的规则。我给企业设计的桌游管理课目标都是让企业管理者“知行合一”,也就是将“理解规则”和“在行为中遵守规则”结合起来,最终能创新规则和引领行业。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过程。你小时候可能会玩完玩具乱扔,没有形成规则意识。但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甚至自己创造设计规则。将来如果你设计游戏,便能明白其核心就是设计其中的规则。如果你与同伴一起玩,还能促进你们之间的友谊。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排名,只是纯粹地坐在一起玩游戏,即使你们之前曾经有过小误会、小矛盾,也都将烟消云散。
但需要强调的是,电子游戏完全不同。电子游戏往往是用声、光、动画来吸引人,只要时间和金钱投入得足够多,就可以实现各种升级,所以我并不建议青少年过多、过早接触电子游戏。
桌游这一爱好在您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路江涌:在学校,我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回到家,我是一个爸爸。我的小儿子8岁,我总在想作为父亲怎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平时他要上学,放学回家时间有限,为了能和我玩游戏,他会抓紧时间做完作业。我会有意识地给他选一些能帮助他拓展思维或知识面的桌游,还会选他喜欢的IP的桌游,一些系列游戏也很不错。带着儿子一起玩桌游,让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
任何一盒桌游上都会有三组数字。第一组数字是游戏时长,体现了这款桌游的“重度”,有的只需要十几分钟。第二组数字是参与人数,一般是2-6人。第三组数字是年龄,例如8岁+,意思就是适合8岁以上的人玩,甚至8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也可以玩。这代表着几乎你所有的家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是一款在家庭中可以任意组局的游戏。在欧美很多国家,桌游已经成为家庭娱乐的方式之一,对于增进互相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我曾经带儿子玩过的“卡卡颂”,简单来说就是玩家扮演的经营者要完成所有工作之后才能回来,这就涉及“闭环”这一概念。一边玩游戏,我一边给他讲什么是闭环,怎样才能做到闭环。他在理解了之后,行为真的发生了改变,不再做事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是能够有意识地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让每一件事达成“闭环”。虽然这样的习惯他保持了没多久又“打回原形”,但起码在他心里有了这样的影子。
这个暑假我们去山西平遥旅行,白天出去游玩,晚上我就带他玩一个包含山西商贸知识的系列桌游,叫“平遥”。这里面包含三个游戏,第一个是“汇通天下”,第二个是“典石成金”,第三个是“日异昌号”(日异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在去之前我做足了功课,先把这一系列游戏自己玩明白了,游戏规则搞懂了,然后边玩我一边教他规则,孩子很喜欢,我在这期间也可以和手机“绝缘”。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交流方式,让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基于和孩子玩的桌游,我在写一套《给家庭的桌游亲子课》。
对于怎样平衡学习和兴趣爱好,您有哪些建议?
路江涌:我认为学习和兴趣爱好并不冲突。
学习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获得积极的“反馈”。为什么有些孩子喜欢学习?其实并不是他真的多么喜欢学习这件事,而是他在学习中得到了正反馈。探索兴趣爱好也能得到正反馈,例如桌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重开率”,即使是同一款桌游,每次玩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且相比学习中比较单一的反馈,它的反馈更加多元。
我们也发现,如果只学习校内知识,在步入社会时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产生这个差距的核心就是单一式“输入”与多元化“输出”的差距。参与兴趣爱好的过程,就是获得多重角度“输入”的过程。例如这次我带孩子去山西,我们晚上玩与平遥商贸相关的桌游,白天再去看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收到的反馈肯定比只看书上的介绍要丰富立体得多。
对青少年而言,如果现在你学业繁重,可以每周抽出很少的时间体验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等你上了大学,时间充裕,可以加入喜欢的兴趣社团,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充分探索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