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研究
2024-09-11马逯
摘要:对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研究,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此外,加强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定位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确保未来世代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本文从理论和层面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指导意义和借鉴经验,旨在引导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中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规划;定位
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定位价值不可估量,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在现实中,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定位还面临相关难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推动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1 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关系
1.1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属于宏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对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及其上下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协调。该规划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并在此过程中加以利用与保护,以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在目标上,国土空间规划主要面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土的资源价值。在方法论上,国土空间规划所涉及的技术类型5xt9jCpRGykkaHDgJhp7PyWcuakIoV/4uTNH7dMWhwg=较多,如GIS系统、遥感技术与空间模型等。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化,在国土空间的规划上,也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段进行辅助。
1.2 自然保护地规划概述
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以及地质地貌等自然遗产,由政府或其他管理机构划定并管理的特定区域。自然保护地通常根据其保护目的、管理目标和使用限制等因素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根据其特定的保护对象和功能,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1.3 二者关系分析
1.3.1 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宏观的空间布局框架,而自然保护地规划则在此基础上细化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两者在空间布局上需要协调,确保自然保护地的划定与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结构和用途分区相一致。此外,自然保护地规划通过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走廊,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支撑。
1.3.2 二者互为补充
自然保护地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补充作用。生态保护措施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生态服务和资源支持。自然保护地规划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则可以激励和引导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合理开发行为,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时,自然保护地规划中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风险,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基础。
1.3.3 协同效应
在实施过程中,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保护地规划需要进行有效的协同。规划制定阶段需要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避免规划冲突和资源浪费。国土空间规划应提供政策支持,为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如借助法律法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
2 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层次定位
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维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层次定位方面,精准、科学、合理地划分,有助于后续保护措施、发展策略与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以往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对于自然保护地的层次定位还相对模糊,自然保护地的功能探索与分类相对不足,一方面影响其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也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
2.1 全球层次的定位
全球层次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主要涉及国际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在该层次上,主要体现了全球性的责任和角色。多国协议和倡议也共同开展全球自然保护地规划工作。此外,国际自然保护地规划也涉及全球性生态系统的保护,例如跨国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相关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国际自然保护地规划还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和推进,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层次的自然保护地规划在考虑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是各国合作、共同努力的重要领域之一。
2.2 国家层次的定位
国家层次的自然保护地规划需要根据国家的生态环境特点、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同时,国家层次的规划还应考虑如何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如考虑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从资金层面、人才层面与技术层面共同推进国家层次的自然保护地规划。在该层级的定位中,还需综合不同国家对自然保护地的定位依据,以此根据国内自身的自然保护地特点与类型科学定位。
2.3 地方层次的定位
地方层次的自然保护地规划更加注重具体实施和管理。该层次的规划应详细划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地方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利益和参与,确保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生计相结合。此外,地方规划还应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避免保护地的设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地方规划也需要与上级规划和国家政策相衔接,形成多级协同、有机衔接的保护网络,实现全面而有效的自然资源保护。
2.4 社区层次的定位
社区层次的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基础。社区层次的规划应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自然保护活动,依靠社区管理、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方式,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此外,社区规划还应注重教育和文化传承,提高居民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经过社区规划,当地居民可深入参与自然保护工作,共同保护生活的土地和环境。社区参与的形式不仅能促进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还可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1]。
3 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
国内一般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管理类别,如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湿地保护区等,每种类别都有相应的保护对象和管理要求。自然保护地的规划通常经历多个阶段,包括规划编制、公示与审批、实施和监测评估等环节。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实施也会考虑到与周边区域的协调,特别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统筹各类保护地与其他规划空间的关系,避免保护地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冲突。
3.1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的首要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定区域的划定,有利于保护珍稀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物种免受灭绝的威胁,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实验室。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定位上,还需一系列保障措施[2]。
3.1.1 综合保护措施
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保护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全面而有效的策略,如根据自然保护地的脆弱性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生态、农业与城镇功能的空间布局需求,则采取全面分析、综合划分与妥善推进等策略,对不同层面的自然保护地功能实施保护[3]。
3.1.2 区域线划分
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是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并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区域线划分方面,自然保护地的划分需要考虑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其他需要严格保护的因素,确保区域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和划分标准根据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区域线划分上,需要根据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管理目标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定[4]。
3.1.3 构建信息监督与评估
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科学研究、教育普及、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功能。为确保这些功能得到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需构建科学、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信息监督与评估体系。如定期监测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督和记录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如旅游、科研、社区参与等。
3.2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保护地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于气候、水资源、空气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确保生态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供给。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一方面危害于人类自身,另一方面也影响地球整个生态圈。如加大了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的成本、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加剧恶劣气候进展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内部是复杂的生态平衡体系,一旦被破坏,容易导致循环链条断裂,对生态系统的资源循环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对周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延续性破坏的影响。对此,需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范围和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在保护自然保护地的同时,探索推动可持续利用模式,平衡保护和发展需求,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
3.3 科学研究与教育
自然保护地是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生态系统和物种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保护重要性的教育平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资源、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在当今医学领域、动物学领域以及遗传学领域有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定位与保护,除去经济价值外,其另一显著意义就是推动全人类生物、生态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功能定位,需要打破传统财政投入模式,并建立多元化的资源整合与投入机制,促使社会资本与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生态修复工程中,以此凝聚多方力量功能维护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功能定位。
3.4 文化和精神价值
自然保护地不仅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不同省市地区的自然保护地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是当地社区和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保护自然保护地区域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自然保护地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其保护工作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关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社会认同的强化。自然保护地通常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我国国土辽阔,部分自然保护地是民族的历史发源地、宗教圣地,或是承载了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和习俗。保护好自然保护区,一方面可以确保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尊重,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当地社区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因此,在保障文化与精神价值的功能效应上,应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创办文化活动、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强化自然保护地文化精神价值等。
3.5 休闲和旅游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视角上,自然保护地为公众提供了休闲和旅游的机会。在生态旅游和户外活动中,人们可以直接体验自然之美,享受身心放松和健康恢复的好处。同时,生态旅游也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社区层面引入自然保护地的修复工作中。因此,现阶段应建设全面的生态保护体系,从自然保护地的实际价值出发,共同维护其功能定位,做好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地可实现多方面的价值和效益,既保护了珍贵的自然资源,也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和经济机会。因此,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和管理中,应注重发挥自然资源的多重功能,从自然保护地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成功试点城市中可以看出,国土规划中的自然保护地能够使经济与自然相互协调。
4 结语
自然保护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扮演着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重要角色。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从不同角度明确功能定位与划分,配合充分的保护措施与资源开发措施,进一步发挥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 陈凤娇.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24,26(2):43-47.
[2] 赵勤,张兴强,蒲应春,等.贵州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24,49(1):
69-73.
[3] 郝永生,赖兴会,杨建光,等.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24,49 (1):74-77+144.
[4] 何思源,王博杰,闵庆文.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评价[J].国家公园(中英文),2024,2(1):7-19.
[5] 李贵清,刘俊,解佳.协调自然保护地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新路径:基于知识转移视角 [J].旅游科学,2023,37(6):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