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剖析
2024-09-11王媛媛
摘要:农村留守老人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在乡村处于弱势地位,规模庞大。在新时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村家庭空巢化、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在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当中逐步凸显,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各种举措,做好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并探索处理解决举措与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进程加快,进入到城市化发展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60岁以上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由于长期缺乏子女的关爱、关心与陪伴,他们极易出现负面情绪,特别是伴随着老人年龄的逐渐增长,其对于子女更加依赖,若是与子女缺乏精神情感交流,可能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处理这一问题,满足农村留守老人情感获取需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村普遍存在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为了获取高收入、高福利与高职位,被迫远离父母与亲友,前往大城市开拓新生活、获取新机遇,进而改善后代成长环境的情况。虽然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却可能给家中老人带来情感与心理交流的忽视,使得许多老人独自居住在资源欠缺的农村,大部分老人在子女离开之后,仍旧继续从事枯燥、苦闷的体力劳动,生活状况艰苦、朴素,尽管身体机能衰弱,却仍旧要继续为后代争取资源、提供帮助,难以放松与休息,对其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和谐家庭建立也会产生限制[1]。同时,大部分农村老人受到城市居住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的影响,对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抗拒,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中。这也导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逐年增多,占比增加,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据总人口的14.98%,到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到20.04%,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这也导致留守老人数量逐年增加,成为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2]。
2 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焦虑抑郁、精神空虚等,分析出现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子女缺位,带来老人孤独感
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后代长期分离,子女长期在外地,只有节假日才可团聚,甚至部分子女节假日并不归家,这种情况导致老人内心产生一定的孤独感,并且不断加重。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心理与生理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幸福度不高,兴趣爱好欠缺,与社会接触程度不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活动范围较为狭窄,不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其子女的工作与生活缺乏了解[3]。而子女作为与老人最亲密、关系最密切的人,却很少与老人交流沟通,再加上代际沟通的存在,使得老人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难以寻找到可靠、稳定的精神寄托与倾诉对象。由此可见,子女缺位是老人产生与出现孤独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2 照顾第三代,加重留守老人体力及财力负担
受到经济条件与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时,会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留守老人照看,这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成长,而且会进一步加重老人的精神压力和身体负担。首先,大部分留守老人的收入只有靠子女给予、养老金等,勉强能够维持自身生活,若要继续照顾第三代,体力和财力相对较为吃力,容易出现焦虑问题。其次,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欠缺等问题,对于儿童生活与学业的辅助及辅导易发生不到位情况,压力相对较大。最后,伴随着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很难跟上孩童的步伐,发生意外的概率较大,很难全面保障与维护孩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照看第三代人的过程中,留守老人的精力负担、心理负担等将会逐步提升[4]。
2.3 留守老人身体健康不佳,易引发焦虑抑郁
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态与综合素质是影响其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老人是否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目前,虽然农村建设进程加快,但是,与城市相比,卫生条件、医疗条件并不优异,而留守老人伴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免疫力的不断下降,难以避免会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无法抵抗各类疾病的侵袭与影响,比如风寒感冒、摔伤骨折等。再加上农村留守老人在青壮年时期劳动强度大,致使他们经常患有多种不同的慢性病,身体状况比较差,这一切不仅会导致老人面临一定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会增加农村老人心理压力,导致老人出现绝望、抑郁焦虑等一系列负性情绪,部分老人为避免增加子女的负担,甚至会产生消极的想法[5]。
可见,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态,与其心理健康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何照料与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让其感受到社会关怀爱护与女子的爱护非常重要。
2.4 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剧老人精神空虚状态
目前,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落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与娱乐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政策推行时间短,处于不断完善与优化阶段,许多偏远的农村,医疗条件仍旧非常落后,文化娱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先进,图书室、健身馆与文娱活动中心较少,难以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大部分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娱乐方式单一、娱乐兴致不高,以看电视为主,而当前电视节目内容迎合老年人需求的比较少,这也导致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沉迷封建活动及其他不健康活动,借此获取心理安慰[6]。可见,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环境,优化医疗条件,保障农村老人生活质量,是解决处理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2.5 经济收入偏低,导致老人心理失衡
留守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与劳动收入逐步降低,没有固定收入,只能依赖于子女接济与养老金,而子女在城市生活压力大,与老人交流沟通欠缺,极易出现忽视老人经济状态与心理健康状态的情况,造成老人心理失衡。同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过往以家庭为主的养老形式,已经难以彻底满足新时代养老要求,而社会化养老处于不断完善与推进阶段,对于农村留守老人帮扶有待继续强化。
3 对策与措施
3.1 家庭支持: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亲子的关怀与爱护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因此,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在社会中大力宣传“孝道”,弘扬我国敬老爱幼、爱护长辈的传统美德,发布公益广告、公益宣传海报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熏陶与影响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另一方面,子女需要承担落实自身赡养老人的义务与职责,不仅需要提供经济与资金的支持与帮助,而且需要陪伴与关爱老人,积极与老人交流沟通,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只有这样,才可让留守老人“安享晚年”。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结婚、工作等,无法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的子女,则需要与父母进行保持联系,利用通信软件、手机等与父母交流沟通,关心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状态,并在节假日回家看望与照料,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与生活需求等,让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3.2 社会支持:搭建社会心理支持体系
除了家庭支持之外,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老人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全面的帮扶,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关爱,形成积极的心理。
3.2.1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农村留守老人之所以出现焦虑、孤独、抑郁、空虚等负性情绪,与缺乏关怀、陪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将区域社会资源整合汇总,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构建心理支持体系,建立老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伍,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心理帮扶与支持,定期进行热线交流、入户访谈,倾听老人的想法、陪伴与关心老人。同时,评估老人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老人,及时开展个案干预、心理健康指导,借助专业、系统化心理疏导,逐步缓解老人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2.2 开展丰富多元的社会活动,丰富老人业余生活
目前,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就是生活平淡、单调,娱乐形式单一,许多老人只是每天聚集在一块闲聊,无法感受与体会生活的乐趣,难免会导致老人们的心理负担与压力增加,使得老人负性情绪加重,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对此,需要鼓励或者引导区域社工机构、志愿者团队等,参与到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建设与改善工作中,规划设计与老年人幸福爱好与年龄特征符合的社区活动,带领农村留守老人学习与娱乐,比如组织引导老人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让老人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剪纸技艺、手工串珠技艺等;组织文化学习活动,包括国学经典学习活动、当地民俗文化学习活动;组织体育锻炼活动,如学太极;也可贴合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互帮互学小组,让老人们集体进行家常菜制作、咸菜腌制等活动,分享经验、传递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老人生活能力,又丰富与充实老人业余生活,让其感受与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同时,还可结合我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比如:重阳节、母亲节、端午节等节日,大部分留守老人的子女并不会回家,可以组织进行“端午茶话会、最美母亲评选、长寿秘诀分享”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聚会活动让老人感受村委会、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逐步缓解老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孤独感,改善老人心理健康状态。
3.2.3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体检与义诊支持
农村留守老人交流与抑郁情绪出现的原因与体弱多病和生活困难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老人并不愿意前往医院进行定期体检,出现病痛时,能撑则撑。针对这一情况,农委会、社会组织机构与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与医院联合,定期前往农村,面向农村留守老人开展免费体检、免费诊断活动,检查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及时干预与指导,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老人对于疾病的恐惧与焦虑情绪,消除老人心理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困扰。
3.2.4 政策支持,健全留守老人养老机制
要想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需要全面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一是政府需要进行顶层规划设计,研究思考如何制定政策,才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农村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包括不断改善农村养老保险机制,提升农村养老支持体系,让农村留守老人能够从社会养老保险中获取收益。二是大力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与引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就业,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在家乡创业,促进与引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降低农村人口流失速度,进而减少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让老人与儿女可以及时进行情感交流。
3.3 人才支持:培养留守老人护理团队
3.3.1 做好护理知识培训,培养专业护理队伍
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可以助力护理工作持续开展。一是需要构建针对性的老年护理队伍培训机制,定期规划设计技能培训活动、理论知识学习活动,引导护理工作者了解农村养老护理员职业品德、前景,学习心理疏导技能、养护技能、营养搭配技能等。并在这一基础上,组织高水平、高素质优秀护理工作者前往上级部门、专业院校进行深造,学习新型的护理技能和技术,逐步提升护理工作者学习能力。二是加大养老护理员引进与招聘力度,招聘高校毕业生、社会现代人才等,不断提升护理工作福利待遇,充实与扩展护理队伍,缓解农村护理队伍工作压力与养老压力。
3.3.2 构建农村留守老人互助组织,激活老人的内生力量
社会支持与帮助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虽然能够适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状态,但是,存在可持续不高的问题,很难长期落实,要想让老人能够持续获取心理健康支持,促进身心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激活留守老人的内生力量,让老人可以形成维护身心健康的内循环体系。具体来讲,相关机构与部门,可以组织留守的老人,构建互相帮扶团队,每周组织开展团队交流活动,让留守老人群体互相陪伴、互相倾听与倾诉,互相化解心理矛盾问题。也可鼓励老人结成互相照顾的“对子”,进一步提升与改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老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其也极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焦虑、抑郁与孤独等各种心理问题,对于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从家庭、社会与政策等多个方面,为其提供资源支持与情感帮扶,不断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内心世界,最大程度保护老人的基本权益,为留守老人营造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绍波,肖遥,付伟,等.贫困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心理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以齐齐哈尔市国家级贫困县某村为例[J].理论观察,2020(9):75-79.
[2] 于永菊,刘泓利.农村留守老人认知灵活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4):245-247.
[3] 郑泽钰,李青.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心理问题探析[J].内江科技,2022,43(12):108-109+64.
[4] 耿开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基于山东省滨州市A村的调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1):54-57+70.
[5] 刘姜涛.赋权与增能: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可行策略——基于河南省S村的调查思考[J].社会工作,2022(6):89-99.
[6] 胡雯,肖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四川省某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