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情况及对策研究

2024-09-11赵洁

新农民 2024年2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井陉矿区J社区、元氏县T村、新乐市N村等三个不同区县进行积分制管理村的积分制管理实施情况调研并进行了横向对比,发现了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力量不足、马太效应显现等三个问题,并深度剖析了三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提高积分制管理公信力、健全保障机制,推动积分制管理持续运转、落实激励措施,确保积分结果有效运用三个优化对策。三治融合背景下,积分制管理这一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是需要持续关注并优化改革的。

关键词:三治融合;积分制;乡村治理

从党的十九大开始,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分中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了“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1],更加详尽地阐述了党建引领下,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和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并且明确提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促进“三治”有机结合[2]。

作为三治融合架构下比较成功的典型乡村治理模式就是积分制。积分制最早写入中央文件是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其中,积分制是作为一种扶贫举措提出来的[3]。

后来随着中央大力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各类先进典型,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2020年中央继续印发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倡导推广将积分制管理应用到乡村治理中去。各地可以学习借鉴通知中随文一并印发的8个典型案例。各地的深入实践证明了积分制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倡村民树立积极的生活理念,切实推动区域内家风、村风、民风全面提升,进一步推动提高当地的乡村治理水平。

目前,积分制管理模式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中,但是,缺乏对积分制管理模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三治融合”背景下,找出积分制管理这一乡村治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促进乡村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情况

在“三治融合”背景下,在石家庄市范围内选取井陉矿区J社区、元氏县T村、新乐市N村三个不同区县进行积分制管理的村进行调研,做横向对比。分析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找出对策思路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三治融合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实施乡村治理的优势

三个村的调研表明,通过乡村治理带来了以下优势:(1)井陉矿区J社区的居民积分体现了居民的美德、积分认可了居民表现,同时,积分也在居民间传递了正能量。“积分制”在激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同时,也增强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元氏县T村自从实行了积分制,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高了,人更勤快、环境更美、邻里更和谐了。“小积分”撬动“大文明”,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大家共同地推动了乡村振兴。(3)新乐市N村“道德积分银行”治理模式让村民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在直接引导村民行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自觉,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实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 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不完善

横向对比井陉矿区J社区、元氏县T村、新乐市N村的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发现虽然其覆盖到了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分项众多,精且细,但是没有结合本村的实际,一些偏向于意识形态类的积分项设置的缺乏普遍性。比如,在本村乡村振兴中有突出贡献的,可加十分。“突出贡献”的程度很难界定,但仅这一项就有积分加十分的差别。

1.2.2 运行保障力量不足

运行保障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资金不足问题。资金问题是乡村治理中存在已久的问题,而积分制管理在乡村治理中还属于新兴事物,相关的制度配套建设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积分制管理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上级经费支持和本村集体经济收入,但是,上级经费支持有限,村集体收入还需要支持村内其他工作的运转。并且积分制管理是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有效运转。无论是积分制管理的宣传、动员、记录的人员经费发放、日常办公消耗,还是积分制兑换奖励的储备与更新都缺乏可持续性动力。其次,是人力不足问题。在本文调研的三个村里,积分制管理信息采集员一般是村两委干部兼任,但是,村两委干部首要工作是村集体日常事务。乡村建设、邻里纠纷、上级要求的报表等已经让村两委干部分身乏术,再加上积分制管理的信息采集量也不容小觑,这一左一右累加导致村两委干部工作量极大。尽管如此,村干部在日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虽然参与的活动和普通村民一样,但却不能参与积分,年终时发现村两委干部的积分大多偏低。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影响了村两委干部的工作

积极性。

1.2.3 马太效应显现

马太效应是一个深刻描绘社会心理现象的概念,它指出,那些已经拥有优势的人或事物会继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事物则会继续被边缘化。简单来说,即两极分化现象,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在对三个实施积分制管理的村进行调研时发现,三个村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马太效应,从一开始踊跃参加积分制管理的村民们,在积极参与村集体活动,进而拿到积分制奖励后更加踊跃参加;而经过多番动员未参加积分制管理的村民,不积极参与村集体活动、没有获得积分奖励,则更不愿参加村里的积分制管理,更少参与村集体

活动。

2 乡村治理积分制存在的问题根源剖析及优化路径

2.1 完善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提高积分制管理公信力

对于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就是设计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时没有科学合理地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但积分制管理细则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积分制管理的运行情况起到先天的影响。所以,要边实施,边修改,改进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

2.1.1 细化积分指标体系标准

部分积分指标内容设置复杂,可操作性不强,一部分积分处于可加可不加,可减可不减的尴尬地位。这些常规设置不适于实际积分操作,比如“本村乡村振兴中有突出贡献的,可加10分。”这种难以界定“突出贡献”的积分项,可以由镇级相关人员结合当年村集体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将村集体年度内引进项目数、资金量、集体经济等可量化的项目作为积分界定标准,提高积分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1.2 因地制宜设置积分指标

在积分制管理的积分项设定时需要紧贴本村实际,解决本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最关心的问题。每个村都是一个特殊个体,其历史发展、人口结构、本村风气都有差异性,所以,每个村个体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设定的治理效果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对此,积分制管理指标体系设置时需要考虑本村的实际情况,比如,村内治安、环境、邻里纠纷等。在积分项设置时对于这些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要设置更高的分值。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动态地设置本村积分指标。比如,村内两家因为某一纠纷明争暗斗了数十年,如果能够协商解决了,如果取得这样明显效果,可以给双方积分加分。

2.1.3 灵活设置专项积分

积分指标设置要灵活,指标体系的设定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乡村治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各级政府都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为了更贴合实际地推进各村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引导尽可能多的村民参与本村的乡村治理,在不同时间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工作任务设置专项积分标准。一方面,村民通过参加本村集体活动参与到村级治理中可以获得积分加分[4];另一方面,村民在参与村集体活动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政策活动,这在推广积分制的过程中也普及了上级政策、密切了干群关系,加强了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交流。

2.2 健全保障机制,推动积分制管理持续运转

2.2.1 积分制管理的资金保障

解决资金保障问题向来都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不是“开源”,就是“节流”。“开源”是各村需要尽可能地开拓各类资金渠道。积极整合村内资源,吸引村外资金。积分制管理的内核在于多主体参与治理,在此格局下,治理主体不是政府,而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参与进来才能为积分制管理提供更大的助力。积分制管理的资金保障可以通过政府经费支持、相关部门帮助、社会组织募集、相关企业捐赠等多种方式。通过上级财政支持一部分、相关部门资助一部分、相关企业补贴一部分、乡贤等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一部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为积分制管理的资金保障保驾护航。

2.2.2 积分制管理的人力保障问题

人力保障问题不仅需要保证参与积分采集人员在数量上的充足,也要求积分采集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电脑及常用的办公软件。但现实问题是村两委干部存在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等实际问题,保证了人员数量但是不保证科学文化知识充足。这就要求各村从多渠道引入人才,要从乡贤、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经济能人等群体中发动、培育后备干部,把那些愿意为村民真心实意办事的人才及时发现,挑选出来,充实村干部队伍。后备人才通过参与积分采集管理慢慢深入村集体活动,熟悉村内事务,逐步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同时,还需要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入进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优化线上管理平台功能,利用互联网实现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在减轻村两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积分采集的方便、快捷和准确。

2.3 落实激励措施,确保积分结果有效运用

要确保积分制管理持续运行下去,需要尽可能多的村民持续地参与进来。想要参与积分制管理的村民尽可能多,就需要注意到不同村民对于积分奖励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化的积分奖励形式。一是积分兑换服务,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老年人可以用积分兑换健康服务项目,而年轻人可以兑换参与娱乐项目等。对本村村民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拓宽积分兑换服务的范围,进而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服务需求,提升积分兑换的多样性,为村民提供更好的体验感。二是积分兑换物品,要从村民实际生活需求出发,保证积分兑换的物品是村民在实际生活中可用的。同时,也可以将积分兑换的物品与本村的农业生产结合,比如,本村养鸡大户的鸡蛋放到村集体超市当作积分兑换物品,在激励村民参与积分兑换的同时,也提高了本村的农产品的销售量,既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三是积分兑换荣誉,可以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开展表彰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扩大表彰对象和参与人数,从而提高村民对于积分制管理的认可程度,提升村民参与积分制管理的意愿。但同时需要确保村级表彰评选制度和流程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把表彰活动的村民认同度和价值感提升到一定高度。通过线下线上多种渠道宣传表彰活动的优秀典型和人物事迹,提高村民的精神激励需求和荣誉感,从而逐步强化积分制管理的实践成效[5]。

3 结语

积分制管理作为乡村治理模式来说还是新的尝试,通过积分兑换奖励来激励村民参与到村集体活动中来,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是三治融合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新发展方向。本文根据井陉矿区J社区、元氏县T村、新乐市N村三个石家庄市不同区县进行积分制管理的村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积分制管理的优化对策,希望可以给其他地区的积分制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祖位.乡域“三治融合”积分制执行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2] 朱政.“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以“积分制”治理为素材[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4):71-78.

[3] 何成英.合川区L镇乡村治理积分制运行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4] 王雅洁.乡村治理中的积分制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22.

[5] 赵红飞.W镇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困境与优化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