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2024-09-11尹小磊 张昊智 李玉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6期

摘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阵地,然而,学校预防体系不完善、预警筛查不到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都在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旨在探讨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医教协同;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64-03

一、中小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抑郁、焦虑、自伤自杀、厌学拒学、网瘾已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尤为紧迫,学校需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辅导,以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二)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鉴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性,国家多次出台关于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文件与政策。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围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其中要求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并提出要在三年内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辅导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受到广泛重视,中小学全面开展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与干预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

(三)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处理,就可能引发心理危机事件,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中小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中小学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一)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认识不足

很多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校长认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尽管有学生会有自杀的想法,有自残行为,但是出现极端恶性事件的可能性还是相对较小。还有些校长认为,只有当出现危机事件时才需要进行危机干预工作,并没有意识到日常的预防和预警才是危机干预工作的核心。

个别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样心理危机意识不足。尽管学生自杀和自残事件时有发生,但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仍然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当中,对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异常行为缺乏敏感性,甚至对自残、自伤等极端行为视而不见,认为是学生的威胁手段。不仅未能从危机识别与危机干预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反而在言语上加以指责和刺激,对可能随时发生的危机缺乏意识。

(二)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工作量也非常大,需要专职专业的教师,而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非常匮乏,很多学校都是以兼职教师为主,日常主业繁重,时间和精力有限,以致许多危机干预df8ee3f223687d1c1e5b58dc0db87377e49c7378ab3bebd95f4c4e073656bf4f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另外,教师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能力不足。心理教师缺乏足够的危机干预专业能力,难以满足严重心理问题及处于危机状态学生的心理干预需求。班主任一般对学生心理危机处置流程不够清晰,缺乏心理危机识别方法和干预技能。

(三)预防教育不到位

预防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课,有的学校课程不齐、不足,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虽然各个学校开展了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很多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低。此外,学校在学生日常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普遍缺乏处理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辅导服务是指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为部分学生开设的个别化补救性服务及对极少数特殊需要学生的转介工作。当前阶段,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中小学校并不多,更谈不上根据学生人数按一定比例配备,大多数都是兼职的心理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服务。即便有些学校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但由于问题学生人数过多,也很难提供持续、有效的辅导。

(四)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不完善

心理危机预警包括心理普查、危机筛查、面谈评估、建立危机预警库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工作。当前,很多学校不能做到每学年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在关键时间节点不能及时开展动态的危机筛查。有些学校通过测评量表进行危机筛查后,无法开展专业的面谈评估;或没有对筛查出来的所有危机学生而仅仅只对高危学生进行面谈评估;或面谈评估不及时,危机筛查后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才开始进行,面谈评估战线过长。有些学校没有建立预警库,预警学生档案不完备。

(五)危机学生转介规范性和专业性不够

转介指经面谈评估后,对明显有自杀、伤人征兆的学生,需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规范的转介程序需要学校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召开教师联席会议制定危机学生工作方案,由学校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及班主任组成会谈小组,与家长召开多方会谈,告知家长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危机,建议家长陪同学生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并要求家长签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告知书”。在实际转介工作中,有些学校转介流程不规范,未组织多方会谈,仅由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单独完成;有些学校人员职责不清,把更多的责任推给心理教师;有些学校会谈、联系家长不专业,缺少沟通技巧,导致家长抵触,转介工作受阻;还有些学校记录材料不全,缺少会谈记录和录音资料,等等。

(六)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组织建设是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危机干预工作小组负责学生心理危机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及危机干预工作的总体策划与实施。虽然一些学校成立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但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危机干预工作小组成员大多对自己的职责认识模糊,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不熟悉。学校未组织过危机事件的应急演练,缺乏针对不同危机情况的应急预案,从而影响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三、中小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解决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危机干预意识与专业能力

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引导学校领导科学认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加强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培训,以提高他们在危机干预意识、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方面的水平。要大力加强心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关于自杀预防和心理疾病识别、危机干预的实际操作训练,以提升他们在严重危机个案评估与转介、个案记录与管理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二)配齐配足专职教师,保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落实与专业化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任务繁重,包括预防教育、预警筛查、日常跟踪、应急处置等多个环节,只有兼职心理教师,或仅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都难以充分细致地完成这些工作。因此,应尽快配齐配足专职心理教师,以确保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实、做细、规范、落实。

(三)加强督导,督促与推进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建设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开展考核评价,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大力加强督导与检查,促进学校健全全程管理的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形成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机制,从而促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做到危机前积极预防、危机中及时干预和危机后跟踪辅导,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格局。

(四)加强日常指导,确保干预科学性与实效性

日常指导指各级业务部门对学校的业务指导,帮助学校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心理辅导室的开放与辅导、心理普查及危机筛查的组织与实施、预警学生的分类管理、应急处置流程及后续转介和跟踪等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并给予专业的培训与支持。

(五)完善学校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危机管理是指学校的主要领导(通常是校长)组织相关人员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培养危机应对能力,对学校可能的和现实的危机进行预防、处理、恢复和评价的系统化的策略应44dd84c81d3a1a85be3053cc7ee867bc对过程。危机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和制度管理。学校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定期研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预防、化解、处理潜在危机。要进一步做好人员管理,明确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人员职责,清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与要求,加强教师心理危机识别、预防与干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包括体系建设制度、备案制度、报告制度、培训制度、日常演练制度等,保障危机干预工作的规范化。

(六)进一步完善医教协同工作机制

《行动计划》中指出要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加强综合监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遴选出心理(精神)健康定点医院并公布名单;定点医院要建立儿童青少年门诊及危机转介绿色通道,确保学生挂号就诊不需排队等待;在保护好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家校、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经定点医疗机构诊断为高自杀风险的学生能及时报告属地教育局和学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定点医院的心理医生定期到校开展诊疗服务,方便学生就诊。通过深化探索医教协同工作开展的合作形式与内容,建立医教协同的长效机制,促进家校之间的衔接,确保转介顺利进行,各方协同有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孟平. 心理咨询与治疗[M]. 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2.

[2]徐士强. 学校危机管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杨娜. 医教协同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