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前饮酒有助睡眠吗

2024-09-04侯正华

祝您健康 2024年9期

炎炎夏日,居高不降的气温和全身黏腻的不适感,让许多人的睡眠成了难题。近日,“睡前喝点酒有助于睡眠”的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为了更快入睡,自己也常借助酒精的“力量”。但是,从医学角度看,不建议通过饮酒助眠,酒精带来的不良反应可能比助眠作用更明显。

〇 为改善睡眠而饮酒很常见

门诊接诊过许多女性原本没有饮酒的习惯,却为了改善睡眠而饮酒。

前段时间,一位单亲二孩妈妈来就诊,自述由于离婚后生活压力大,常在睡前喝红酒助眠。起初,她只喝一杯红酒便能入睡,渐渐地,需要喝一瓶红酒才能入睡。饮酒后虽然能入睡,但入睡前容易情绪失控,常哭着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变差,凌晨两三点会惊醒,伴随头痛。最终,这位妈妈被诊断为抑郁症,需要进行系统的抗抑郁治疗。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那为何还有许多人选择饮酒助眠呢?

酒中的酒精(乙醇)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使人在饮酒后感到困倦,因此更容易入睡,但这种助眠方法并不可取。饮酒虽然能使一部分人快速入睡,但酒精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通常入睡得快,醒来得也快。此外,长期睡前饮酒会对酒精产生依赖,越喝越多,造成恶性循环。如果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或其他躯体疾病,还可能加快病情发展,影响身心健康。长期饮酒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对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〇“助眠药+酒”万万不可尝试

张先生是一名货车司机,闲暇时常少量饮酒,最近因为情绪低落,每晚都需要多喝三四杯白酒才能入睡。他表示,只有喝酒的时候心情会稍微好一点,晚上才能顺利入睡。即便如此,早晨起来心情仍非常低落。有时第二天还要开车,常感觉力不从心,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交通安全隐患很大。当喝酒也不管用时,他甚至会在酒后吃一片助眠药,让自己更快入睡。

临床观察发现,失眠患者常伴随情绪问题,确实存在有些人为了更好地入睡既喝酒又吃助眠药的情况,殊不知这非常危险。助眠药大多为镇静催眠药,有放松肌肉的作用,酒精和助眠药的共同作用可能增强彼此的镇静效果,使呼吸肌松弛,导致呼吸抑制;还可能造成血管括约肌舒张,血压快速降低,引起头晕,甚至晕厥。如果发生醉酒呕吐,在助眠药的镇静作用下不能及时清醒,增加了误吸的风险,可能导致呕吐物堵塞气管发生窒息。

〇 对抗失眠,先正确处理情绪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天气好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若阴雨连绵或长期看不见太阳,总会觉得心里憋闷。这是因为阳光有助于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而维生素D可以调节情绪;阳光还能刺激大脑释放血清素,这是一种与情绪稳定和幸福感相关的神经递质。人心情好时,大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会增加,夜晚入睡就更容易,睡眠质量更好。

情绪与睡眠之间存在紧密关联,长期失眠可导致情绪波动,增加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的风险;长期睡眠不足可影响大脑调节情绪的区域,导致情绪调节困难。

为了更好地解决失眠问题,首先要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评估失眠是否由心理问题引起,如焦虑或抑郁情绪。单纯失眠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短效助眠药,这类药物起效快,适合入睡困难的人群;入睡困难同时早醒的人群,可配合使用长效助眠药。如果失眠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大多数抗抑郁药没有明显依赖性,患者可放心服用,配合改善睡眠的药物,可起到较好的助眠效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助眠药,只要连续服用不超过4周,一般不会产生依赖性,情绪和睡眠问题缓解后,可按需、间断服用助眠药。

〇 做好生活干预,拥有更好睡眠

日常生活中,就算不饮酒,也有一些健康的方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入睡。

1. 接受适当光照。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缓解心理和睡眠问题,女性不宜过度防晒,可选择在阳光不强烈的清晨晒太阳。

2. 调整睡前习惯。睡前尽量不要玩手机,手机屏幕会散发蓝光,影响褪黑素分泌,不利于入睡。不要在晚上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避免因大脑兴奋而影响睡眠。入睡困难的人群在睡前确保睡眠环境黑暗、安静、温度适宜。

3. 学会放松身心。可尝试深呼吸、冥想或瑜伽等放松技巧;晚上泡热水澡或用热水泡脚可放松身体;听轻柔的音乐或白噪声也有助于入睡。

4. 进行适量运动。运动可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睡眠质量,但应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不可让身体过度劳累。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