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放大镜”让胆管癌无所遁形
2024-09-04金晶张梦梦

受访专家
王彩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委员,超声内镜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对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便秘),以及肝胆胰疾病(脂肪肝、胰腺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鉴别诊断消化疑难疾病,尤其擅长使用超声内镜诊断治疗。

受访专家
贾立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胃肠镜操作及内镜下治疗,尤其是胆胰疾病的超声内镜诊治,在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等方面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赵大伯近3个月来,常因腹痛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有时疼痛甚至穿透后背,需要吃止痛药才能缓解。家人陪他多次前往医院就诊,先后辗转于消化科、骨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3个月内做了血生化、肿瘤指标、胃肠镜、全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医生将赵大伯收治入院,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沓检查报告,仔细研究后发现,做过的检查都是胃肠的检查,还未排除胰胆管方向的疾病。于是,医生安排赵大伯进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结果提示胆总管下段显示不清。
住院期间,赵大伯腹痛再次发作,疼痛剧烈、大汗淋漓,使用止痛药后才缓解,赵大伯能准确描述疼痛的位置和性质,并且表示自出现疼痛以来,体重明显下降。医生根据赵大伯的描述以及疼痛等症状,结合磁共振造影结果认为可能是胆管内病变。于是,医生安排赵大伯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胆总管下段管壁增厚;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发现胆总管下段占位,胆管内壁新生物。活检结果提示见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部分细胞异型,考虑肿瘤性病变。

经过抽丝剥茧的检查,赵大伯被确诊为胆管癌,转至肝胆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腺癌。经过医护团队的治疗和护理,赵大伯恢复良好,长期困扰赵大伯的腹痛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早期胆管癌善“伪装”
胆管体积虽然不大,但发病却异常凶猛。胆管癌指肝内小胆管至胆总管下端发生的癌变,包括肝内小胆管、左右肝管、胆总管和胆管末端的原发性肿瘤。我国胆管癌发病率以每年5%速度增长,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10%。
1.胆管癌的好发人群有哪些
胆管癌好发于50—7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接触化学致癌物,以及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囊肿、病毒性肝炎、胆道寄生虫感染等。
2.为什么胆管癌误诊、漏诊率高
胆管癌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漏诊率很高。研究发现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时间是22个月,这期间患者常被误诊为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等普通消化道疾病。由于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规检查手段不易发现早期病灶,只有借助超声内镜、ERCP才能提高检出率。误诊、漏诊率高通常导致胆管癌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手术切除风险大,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2 种检查技术可尽早发现胆管癌
赵大伯最终得以确诊,应用了2种重要的检查技术,一个是超声内镜,另一个是ERCP。

超声内镜是将内镜和超声结合起来的消化道检查技术。普通的胃镜和肠镜检查只能观察黏膜层的病变,对黏膜层下的病变和胃肠道外邻近器官的病变就束手无策了。超声内镜能观察到黏膜层下的病变,以及胃肠道外邻近器官如胆管、胰腺的病变。
凡消化道或邻近器官的可疑病变,经普通内镜不能明确诊断者都可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例如,判断消化道黏膜层下病变的起源、大小和性质;进行消化道肿瘤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和邻近器官转移),判断手术切除的风险;诊断与鉴别诊断消化系统及邻近器官的病变(纵隔病变、胆管结石、十二指肠壶腹部疾病、胆管癌、胰腺癌、胰腺炎和胰腺囊肿等)。
ERCP是解决胆胰疾病的重要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开展以来,已成为胰胆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ERCP是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通过活检管道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片,从而显示胰胆管的技术。ERCP可以应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胆囊性胰腺炎、胆道肿瘤等,缓解梗阻性黄疸,解决胆管瘘等术后并发症。
预防胆管癌,早期干预很关键
胆管癌的治疗方式非常有限,对于胆管癌,预防是重中之重。
1.调整饮食结构。少吃高脂、高盐食物,食物搭配以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为主,控制肉类摄入量,可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不饮酒、不吸烟。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肝硬化、胆囊炎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胆管癌危险因素,防止胆管反复受伤导致细胞恶变。
3.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40岁以上,尤其是饮食油腻、长期吸烟的人群,属于胆管癌高风险人群,应每半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如果发现胆红素指标升高、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应进一步进行专科检查,及时发现胆管异常,尽早排除胆管癌。
胆管癌不具有传染性,但可能与家庭饮食结构或肝炎病毒有关。因此,胆管癌患者的家人应注意是否存在不健康饮食习惯,或存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不要让胆管癌演变成家族癌。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