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防燥当先
2024-09-04林钰清程祯祯

受访专家
孔明望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擅长治疗内分泌失调、失眠多梦、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胃肠病、脑卒中后遗症等。
门诊时间:周日上午(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名医堂),周日下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部)。
燥,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使万物的发展变化趋于收敛、停止,进而巩固、成熟。人体也需要从这个阶段开始收藏、储备营养物质,以应对接下来相对“恶劣”的环境,并为来年的升发做准备。

外燥伤人
1.自然之气也可伤人
燥作为天地间气运正常流转的一种气候特点,它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本应利于万物的循环更替,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成为伤人的“邪气”。
(1)未至而至:人禀天地之气生,身体功能与季节有同步性,季节尚未变化,而燥气已然到来,人体猝不及防,容易被伤。
(2)至而太过:燥气虽然与季节同步到来,但变化突然,或变化剧烈,人体缺少适应的过程,也会被伤。
(3)适应降低: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适应能力(免疫力)降低时,正常程度的燥气也可能影响气血和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2.外燥表现
(1)燥邪易伤津液:《黄帝内经》指明“燥胜则地干”,燥气给自然界带来的是水分的丢失,江河湖海水位下降,空气干燥,土地皲裂。人体中的津液,相当于自然界中的水分,燥邪伤人,则津液受损,邪自外来,首先表现为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出现干燥症状,如鼻咽干燥甚至流血、口唇干燥喜饮水、皮肤干燥皲裂脱屑等。体表的津液不能“中和”干燥的邪气,燥邪就会深入脏腑,损伤肺津、胃液、肝血、肾阴。
(2)燥邪首伤肺脏:外邪多从口鼻、腠理(皮肤)而入,鼻气通于肺,肺主皮毛,肺为娇脏,易被邪气所伤,同时燥邪盛于秋季,五行属金,与肺脏相应,所以首伤肺脏。燥邪伤肺,常见干咳少痰,或痰液黏稠,或痰中带血等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下行影响胃肠,还可见大便干结、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燥邪克伐肝气:燥邪属金,而肝气属木;燥邪沉降,而肝气升发,燥邪有克伐肝气的特点。肝主通调气机,燥邪伤肝,则气机滞涩,可见胸胁胀痛、腹痛腹泻等症状;燥邪导致的泄泻、痢疾通常艰涩难行、行而不畅。
内燥致病
内燥的特性是津液不足,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人体内的津液、精血等属阴的物质异常、过量的损耗,或脏腑功能受损,病理产物堆积,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就会形成内燥,内燥主要影响脏腑功能。
1.燥邪伤肺
肺津液不足,出现干咳少痰,或痰质黏稠,鼻腔干燥甚至有血丝,咽干咽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或便秘等症状。
2.燥邪伤心
心阴(血)不足,出现心烦,心悸,失眠,舌疮溃疡,小便少而涩痛等症状。
3.燥邪伤脾
脾胃阴虚,出现容易饥饿,食后腹胀,胃部灼痛,嗳腐吞酸,消化不良,肌肉减少,口唇干燥,大便偏干等症状。
4.燥邪伤肝
肝阴(血)不足,出现胁肋部隐痛,烦躁不安,急躁易怒,眼睛干涩疼痛,口苦口干,肢体痉挛、消化不良等症状。女性可出现月经延迟、量少。
5.燥邪伤肾
肾阴亏虚,出现体型消瘦,面色偏黑,咽干声音嘶哑,耳鸣,腰膝酸软,小便不畅,大便干结,男子排精涩痛,女子月经量少等症状。
祛燥养生
就像干燥的土壤需要浇水,针对燥邪,“燥者濡之”“燥者润之”就是养生的法则。
1.省辛增酸
即饮食养生法。当饮食辛辣时,人会多喝水,再想想“望梅止渴”这个成语,辛辣的食物会消耗体内的津液,而酸甜的食物会促进体内津液的分泌。干燥的季节,建议多吃含水量多的水果,滋润脏腑。
2.适量活动
即运动养生法。中医认为汗液是体内津液所化,帮助人体调节温度,运动时大量出汗会消耗体内津液,建议秋季减少运动量,避免高强度运动,以锻炼肢体为主,尽量不出汗,并及时补充水分。
3.收心多睡
即起居养生法。秋季日渐短而夜渐长,夜属阴,连自然界都开始“养阴”了,人体也需要跟上自然节律。建议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娱乐、工作,调整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时间滋养、生成津液。
4.药物调理
如果出现燥邪相关症状,可以通过滋阴药、清热药、润燥药、补血药等进行调理,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治疗。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