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故”让消化道“亮红灯”
2024-09-04姜正艳苏奔

专家简介
姜正艳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医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胃病与幽门螺杆菌协作组委员,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疗养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肝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消化内镜的诊断及治疗操作,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消化道早癌及良性肿瘤内镜下切除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痔疮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术等。
人体依赖饮食中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饮食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供给各个器官。消化道周围有丰富的血供,一方面为消化器官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具有输送营养的作用。
当内外各种因素损伤消化道,累及消化道周围血管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结肠、直肠),每一处都可能出血。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程度出血量不同,危险程度也不同。消化道慢性出血时,症状不明显,长期未发现或不予治疗,可导致疾病加重;消化道大出血时,人体血容量降低,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当发现消化道出血时,要足够重视,积极诊断,积极治疗。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50%,是最常见的原因。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黏膜的缺损,常见于胃和十二指肠,胃溃疡常见于胃体和胃窦之间的胃小弯,十二指肠溃疡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后壁。消化道黏膜破溃程度严重时可发生出血。
出血特征:
血液一般随消化道蠕动向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颜色变黑,故可见黑便,似“柏油”样。少数情况下,伴随胃肠反流,溃疡病灶的出血可向上出现呕血,呕出物似“咖啡渣”样。
消化性溃疡少量出血时,血液被吸收或混入粪便中,此时肉眼见不到出血现象,但长期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大便常规也可见隐血阳性。
伴随症状:
(1)腹痛:腹痛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烧痛。胃溃疡腹痛位于上腹部,进食后疼痛加剧;十二指肠溃疡腹痛位于中腹部,进食后疼痛减轻,但2小时后疼痛加剧,常见夜间突发疼痛。
(2)其他:嗳气、恶心或呕吐、消化不良、反流等。
常见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25%—50%胃溃疡患者和40%—7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幽门螺杆菌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引起炎症、溃疡。
(2)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药物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充血、水肿,长期刺激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风险增加4倍。
(3)其他原因:包括刺激性饮食、酒精、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消化性溃疡是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预建议:
(1)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评估消化性溃疡严重程度,有无其他导致出血的消化道病变。若溃疡程度严重,建议取样活检,必要时可同步采取治疗措施。
(2)根据医嘱调整用药,日常生活中少吃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及时调整心态等。
肠憩室病
肠憩室病是成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占65%。肠憩室是肠道壁向外突出并与肠道相通的囊状结构,累及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多发于结肠,也可见于十二指肠的空肠和回肠。当肠憩室有炎症、溃疡,或损伤时,可发生下消化道出血。
出血特征:
肠憩室出血量大时一般表现为红色血便,也可出现呕血,但很少见;出血量小时可见大便颜色偏黑,或肉眼不可见的大便隐血阳性;长期出血同样可导致贫血征象。
伴随症状:
肠憩室病没有典型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
常见原因:
目前肠憩室病没有明确的病因,通常认为与生活方式和肠道内环境有关,如长期低膳食纤维、高脂肪饮食,以及年龄增长和肥胖等因素。
干预建议:
(1)腹部超声或消化道内镜检查,确认肠憩室的存在,必要时及时治疗。
(2)改变不健康饮食习惯,多吃高膳食纤维和低脂肪的食物;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在健康人群中也可出现,如吃得太多、太油腻,喝大量碳酸饮料,或刚吃饱就躺下等,但如果频繁出现反流现象,就是胃食管反流病。其中30%—50%患者伴有食管黏膜损伤,内镜可见糜烂病灶,此时可见消化道出血。
出血特征:
当食管黏膜反复被反流的胃酸侵蚀出现糜烂时,可发生消化道(食管)出血,由于常发生反流,血液随反流物向上,呕血是最常见的出血表现,呕血量随糜烂程度变化,呕出物呈“咖啡渣”样。不发生反流时,血液可向下经肠道形成黑便,出血量少时不明显。
伴随症状:
胸骨后、剑突下、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可向颈、肩、背部扩散。平时有腹胀、嗳气、消化不良、恶心、口臭等症状。平卧或身体向前弯曲时容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反流物被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咳嗽。
常见原因:
(1)收缩功能障碍:食管下方(与胃连接处)有一圈食管括约肌,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中,括约肌会收缩关闭。如果食管括约肌松弛经常打开,或胃内压力高于括约肌的收缩力,或此处结构异常(最常见于食管裂孔疝)不能完全关闭,胃酸和胃内容物会在胃蠕动的挤压作用下向上反流入食管。
(2)消除功能减弱:食管可通过自身蠕动和唾液中和作用清除食管内的物质。当清除功能减弱时,反流物会残留在食管内,导致胃食管反流病。
(3)其他原因:刺激性食物、烟草、酒精、咖啡因,以及体重、精神压力等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
干预建议:
(1)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明显缓解反流症状。
(2)通过上消化道内镜观察食管与胃连接处的结构,明确出血的原因以及病灶的严重程度,积极治疗。
(3)减少刺激性饮食,戒烟戒酒,适量饮用咖啡或浓茶;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合理舒缓压力。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消化道出血症状十分典型的疾病之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致命并发症,见于50%肝硬化患者。
出血特征:
食管胃底静脉破裂时出血量较大,大多数患者可见呕出大量鲜红、暗红色血液,同时伴有“柏油”样便,部分患者可仅出现“柏油”样便。如果血液在肠道内时间较短,大便可呈现紫红色。
伴随症状:
出血前可出现腹胀、恶心、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出血后人体血容量降低,可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常见原因:
各种慢性肝病后期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侧支静脉扩张,食管胃底局部静脉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不能回流入肝,血管压力增大,突然破裂出血。
干预建议: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危及生命,需尽快就医。
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肠黏膜的异常增生,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30%,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当肠道中食物或粪便通过肠道损伤息肉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
出血特征:
大便带红色、暗红色血液是最常见的症状,出血量少时肉眼不可见,需大便常规检验。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
伴随症状:
一般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随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以及大便中有黏液。
常见原因:
(1)生活习惯: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烟草和酒精的刺激。
(2)遗传因素:有遗传倾向,呈家族性发生。
干预建议:
(1)定期进行下消化道内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必要时可取样活检,也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戒酒等。
炎症性肠病
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多见于18—49岁人群,免疫力低、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出血特征:
出血病灶在肠道内,同时伴有炎症,大便稀薄带黏液、脓血是主要出血表现。也可出现长期少量出血导致的贫血征象。
伴随症状:
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溃疡性结肠炎偏左下方,克罗恩病偏右下方。同时可见乏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
常见原因: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发现可能与遗传、饮食、感染、精神压力、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干预建议:
首选下消化道内镜检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必要时可取样进行组织学检验。
马洛里-魏斯综合征
食管和胃连接处黏膜被撕裂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不高,仅占消化道出血的5%,但出血量大,症状典型。
出血特征:
根据撕裂程度可呕吐少量至大量鲜血。
伴随症状:
上腹部撕裂性疼痛。
常见原因:
(1)机械撕裂:剧烈呕吐、咳嗽,或努力排便,食管内压力急剧升高,撕裂了食管黏膜。
(2)危险因素:长期饮酒,以及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病等基础疾病。
干预建议:
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发病原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本文只列举了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高或出血症状典型的几种疾病,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消化道出血。总之,消化道出血不是小问题,大出血时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需要在生活中引起重视,有出血征象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编辑 董 玲、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