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摸索中前进

2024-09-04

东方企业家 2024年9期

1953 年6 月23 日,在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举办的全英草地网球比赛 图/ 视觉中国

摸索中前进

20世纪30年代,网球逐渐从中国沿海城市发展到内地,从游戏到比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由社会团体和网球爱好者建立的球会和俱乐部,不过那时候尚无全国性的网球管理组织,网球活动的开展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参与者除学校师生外,多为外侨和当地社会名流,限于经济条件,有钱打网球的人总数不算多。

至于技术水平,除了少数归国华侨有较高水平外,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当时的上层人士,他们打网球是出于健身、娱乐和交际的目的,所谓“打得好”的,也是在上层圈内而言。

当时,作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东亚金融中心的上海,网球成为一种时尚,被绅士和淑女们所追捧和推崇。上海街头涌现了众多公共网球场,康梯路(今建国东路)、哈同路(今铜仁路)和新加坡路(今余姚路)上的网球场当时闻名遐迩,东华、通惠、友联等私人泥地球场也聚集了不少的球友。

甚至在当时的跑马厅(今人民广场),每年在春秋季赛马开始之前的5月到9月,这片空旷的场地被改成100多个网球场出租。虹口公园在夏季开出了80个草地网球场和6个硬地网球场,仍然无法满足上海人的打网球需求。

1933年,汉口市政府体育会举办第一次男单、女单网球比赛
左图是女子组冠军徐树敏
右图是男子组冠亚军毛康侯和罗光圭

上海也见证了华人网球首次夺冠的经典时刻——1924年,马来西亚华侨邱飞海参加了温网男子单打比赛。尽管最终止步第二轮,他依然是首位参加大满贯赛事的华人。3年后,他和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华侨林宝华合作,赢得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的网球冠军。

由于网球的普及,在当时的中国,上海的网球水平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立了网球工作组。1951年,新中国第一支网球队宣告成立,命名为“上海联合网球队”。1954年,国家体委在北京成立了国家网球队,选拔出来的首批8名队员全部来自上海。其中,有不少是从球童“演变”而来,如20世纪50年代上海“网坛三杰”吴生康、梅福基和朱振华。

1957年,中国成为国际网联的成员国。1929年出生的梅福基曾于1958年和1959年两次获得参加温网正选赛的外卡,并两次打进第二轮。打破他纪录的也是上海人——2021年,25岁的张之臻成为第一位闯入温网男单正赛的中国大陆球员。

1959年,在波兰国际网球邀请赛中,梅福基和朱振华合作双打,成为国际网球比赛中第一个夺得冠军的中国运动员组合。热爱网球运动的陈毅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也经常邀约梅福基切磋球技。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北,这一先后诞生了李婷、李娜、郑钦文等顶尖球员的“网球强省”。湖北武汉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近代口岸城市,也在第一批接触到网球的城市之列。1905年,就在如今的解放公园附近修建了网球场,网球运动在武汉的教会学校中广泛开展,举办了多次网球赛事,还率先开放女性参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网球运动依然生生不息。20世纪60年代的张永明、沈建球,20世纪70年代的余丽桥、贺东坡,20世纪80年代的马克勤,20世纪90年代的潘兵……湖北网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统治了国内网球界,潘兵更是蝉联了1990年和1994年两届亚运会男单冠军。

长期持续的积累,造就了湖北网球界的光荣传承。张永明带出了贺东坡,贺东坡又带出了潘兵,潘兵又执教了李婷、李娜……如今,在李娜的榜样力量指引下,郑钦文又脱颖而出,接过了湖北网球的接力棒。

商业赛事培育起大众市场

7月22日,2024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开票。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是ATP全球九站之一,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唯一的一站ATP最高级别1000分赛事,曾连续五年获评由球员票选的“年度最佳ATP1000赛事”荣誉,一直以来备受赞誉。

赛事自2023年起重磅升级为两周的“超级大师赛”,今年赛程(9月30日至10月13日)更是完整覆盖“国庆黄金周”。作为亚洲网球旗舰赛事,届时,现世界排名第一的扬尼克·辛纳,创造大满贯24冠历史的塞尔维亚名将诺瓦克·德约科维奇,21岁就四捧大满贯的卡洛斯·阿尔卡拉斯及中国网协公开赛年代首位男子大满贯种子选手张之臻等世界前百的选手都将悉数出席。而瑞士网坛“天王”费德勒也将作为“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超级挚友”再度回归,于10月11日亮相旗忠网球中心和大家见面。

2018年,上海网球大师赛期间,网坛名宿费德勒(右)和张德培出席了“大师面对面”活动 图/上海大师赛官微

赛事连年成功举办,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球迷年年相聚上海,扎实推动了上海网球文化的培育,而这一切,都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随着裁判力量、场地设备的不断改进,在上海举办大型网球比赛的次数明显增多。1997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巴士集团以112万美元买下ATP巡回赛上海站举办权,然后出资成立新新体育发展公司来具体运作赛事,喜力则成为冠名赞助商。作为ATP巡回赛国际系列赛事之一,初来乍到的喜力公开赛级别并不高,全球有多达41站同级别赛事。然而,喜力公开赛是中国首批由企业操作的体育赛事之一,其产业化操作是早期模板,为中国培训出赛事管理人才。

坐落在上海市虹桥路的仙霞网球中心,1997年8月正式建成,顺理成章成为上海首项职业网球赛事的举办地。华裔巨星张德培在赛事元年举起沉甸甸的奖杯,国内对职业网球有了最初的认知。

由于当时网球运动在当时的中国仍是小众新兴项目,赛事现场观众大多是学校或单位“组织”去的。现在某银行供职的85后网球迷马小姐回忆说,当时自己还在读高中:“是学校里接区教委的通知,组织我们全年级坐大巴去观赛。那天运气特别好,看到了当时特别红的美女球星库尔尼科娃,我记得她出场的时候,我们这些连比赛规则都不懂的小孩子也都特别激动地喊‘库娃!库娃!’”

上海大师赛上热情的球迷 图/上海大师赛官微

上海的Y先生是国内70后里,为数不多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打网球的人。“我在卢湾区(现已并入黄浦区)读书,学校附近就有个公共网球场,所以经常去打”,所以,上海公开赛他有机会就会去看,“阿加西来参赛那年,我跟家里人都买了前排的票追星”。

Y先生提到的阿加西,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网坛巨星。当时不止阿加西,伊万尼塞维奇、里奥斯、舒特勒、诺曼、诺瓦克、沙尔肯……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曾闪耀在上海的赛场上。

在上海久事体育党委书记杨亦斌看来:“2002年是上海网球发展的分水岭,对上海乃至全国网球推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2年的那次比赛办得超乎所有人想象地好,得到了外界很高的评价:“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网球大师杯”,也由此奠定了上海在网球界的国际地位。从那年开始,上海的网球人口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递增,“也是从2002年开始,我们的网球赛事就再也没有‘组织’过观众”。

2009年9月,上海ATP1000大师赛组委会成立,宣告这座城市永久拥有大师赛举办权和全部商业权益。ATP1000大师赛是ATP世界男子巡回赛中最高级别的赛事,规模仅次于四大满贯和年终总决赛。当时,上海大师赛的落地,被认为是中国网球市场的一次突破,打破了这项赛事长期由欧美国家垄断举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