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日临安府 今时建水城

2024-09-04刘炯

东方企业家 2024年9期

提到临安,人们大多首先想到的是杭州,但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也有这一座旧称“临安”的小城——云南建水。建水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史,明洪武年间始称临安府,至今整座古城保留较为完整,有雄伟的朝阳楼,也有庭院深深的朱家花园,有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的建水文庙,也有纵横交错的古老街巷。从建水遗存的十余处“国保”来看,当年这里肯定是偏安一隅的桃花源,也多少能管窥到当年临安府这个名字的分量。

如今国内的古城古镇所在虽多,但是大多是表演着的生活和装饰着的生意,那份恬静与自在哪里找得到呢?在这个云南小镇,如果存心留意还真能找到很多令你眼前一亮的场景。

双龙桥晨景

每当觉得自己被贫乏的网络语折腾得变得胸无点墨,我就会去重读喜欢的作家和诗人,其中最令我中意的莫过于云南诗人于坚,他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间的魔力,每每说出我想说而未能表达的内心。

于坚除了写作,还爱好摄影,于是和这位诗人我多了许多共情和共鸣。他是云南人,笔下写过密西西比也写过巴黎,写过加尔各答也写过缅甸,但在众多游记和读本里面,恰好有一个记录了之前我并未去过的地方——建水。这个地方被于坚单独成书收作一本《建水记》,一个名气不大的城市却独立撑起一本书,如果不是因为作者足够的情感,就是因为城市有足够的底蕴。

直到有机会亲身前往这个云南腹地的小城深入探访一遭,我才彻底明白为什么诗人会念兹在兹,这里确实深藏了太多他和所有云南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

而我,对建水仅仅是步履匆匆便已深深着迷,在给朋友推荐云南旅行时,我总是力推这枚遗珠,还总要强调再三,千万不要走马观花,一定要像读于坚的书那样,在字里行间、于街头巷尾去发现这座城市的美好。

藏在生活深处的古桥群

可以说最初让我迷上建水的,正是这里的桥。

平日里我便十分喜欢按照古桥这一线索去探索国内的城镇,因为古桥总是兼具生活性与艺术感,它们在岁月的磨砺和摧残中,因能渡人的实用功能得以完整留存,成为穿越时间的标本。

最早让我倾心的当然是建水的标志性景点——双龙桥,这座桥的光彩几乎盖过了整座建水城。双龙桥位于建水城西三千米的泸江河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而得名,又因为其共有十七个孔洞,俗称“十七孔桥”。这座桥以令人无法忽略的姿态伫立水边,长虹卧波身姿伟岸,在桥身三分之一处还建有秀丽的楼阁,宏伟壮丽,不可方物。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全长约有一百五十米,通身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造而成。

我拜倒于这座桥的魅力,特意选取就近的位置投宿,以便在不同的辰光去探访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日月晨昏之下,双龙果真各有风姿。为了避开熙熙攘攘的游客独享清静,我特意一早来到桥头,从鱼肚白一直等到朝阳初升,看着建筑的轮廓与天光云影共同勾勒出古意仙境,此情此景让人觉得不似人间。

我走在桥上,抚摸那已经被时光磨得发亮的青石。然后绕到岸边,等待一轮旭日从远处、从桥边慢慢升腾起来。晨曦逐渐将周遭染成金黄,弥漫的晨雾在水面起舞。忽然一行人从面前经过,我恍然发现,这竟然是村中出殡的队伍,众人完全依照古法,并不过分张扬,只七八个壮汉挑着棺木,踏着晨雾和熹光而去,不远处的身后正是仙境般的双龙桥剪影,村民们送故人于归途。我一时恍神,没有想到能在今时今日还能遇到这早已老去的传统习俗。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而这庄重的一刻,没有孝子贤孙的一通哭闹,只有在黄泉路上对故乡故桥的最后一瞥,我想人们都愿意选这样的最后一程,心底悲痛但大抵也有默喜,顺应世间另一种形式的重逢。

除了这可遇不可求的戏剧性之晨,我又在深夜造访了这座古桥。夜里双龙潜渊,因为远离城市,桥身只有借由偶尔途经的车灯明明灭灭地被照亮,平添几许神秘。人的视力逐渐适应黑暗后,慢慢可以看到桥身和阁楼,忽然不知道对岸远处谁家的调皮孩子在旷野里放开手脚开始燃放烟花,前景的十七孔桥被绚烂烟火点亮,远处是一掷千金的焰火冲天而起,我惊呆了,这种焰火下的古建筑有一种特殊的美。一切的现代元素都被黑暗隐藏,只有双龙桥在五彩缤纷的花火中灿烂得令人叹服。

回到投宿的旅店,我忍不住和店主分享所见奇景,店主见我如此着迷,漫不经心地告诉我,建水还有不少古桥,就分布在古城周边的各条水系之上。我顿时来了兴趣,准备一一探访。

原来在双龙桥的盛名之下,多少来往旅行者都忽略了建水还藏着许多神隐民间的古桥。在建水人眼中,桥是生活的一种媒介。勾连起了千家万户的家长里短,也串起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夜色中的双龙桥

区别于双龙的雄姿,我也喜欢乡会桥的精美和别致,它位于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委会老易屯村,横跨泸江河东西两岸,因清朝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而得名,是建水县古桥中唯一的廊桥。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天边的彩霞染红廊桥周身,水面的浮萍荡漾,令人陶醉不知归路。而天缘桥更显得朴实无华,我好不容易在建水城东十里外,临安镇马军村与庄子河村交接处发现了密林深处的它。这座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桥为三拱石桥,南北引桥各向东西弯曲,弯成蛇形,行走其上曲径通幽而又古意盎然,我跟着村里的老太太一步一步踏过这座古桥,河水已经不再丰沛,只是桥依旧。

建水县古桥中唯一的廊桥——乡会桥

在建水的日子里,我虽寻寻觅觅,但是仍有很多没找到的桥,算是留做下次探幽的理由,据考在建水周边还有大石桥、民安桥、见龙桥、汤伍桥、双济桥、永济桥、九司桥、右所桥、沙坝桥等古桥。

这样密集的古桥宝藏,怕是在国内也屈指可数了。

建水素有“古井博物馆”的美誉

拴在古井上的乡愁

建水的“水”,在城外的成就了千姿百态的桥,而在城内的则成就了各式各样的井,建水的井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分布在古城的各条大街小巷。

建水素有“古井博物馆”的美誉,古城里的水井犹如今日的自来水,遍布城中,也属于生活必须之一。但在建水,这些古井除了历经岁月沧桑,见证建水历史,也体现出建水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据传,整个建水古城大约有五百口古井,而今还“活着的”有一百二十多口。井水清澈透明,井口往往还因经年累月打水而被绳子磨出了深深的印记。这些井各有各的传说,各有各的形制,穿街过巷的时候总能偶遇。

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是,建水的古井除了常规制式,更有一眼井、两眼井、三眼井、四眼井,等等,运气好的话还可以遇到更多密密麻麻的井沿,可见这座古城的地下水资源之丰沛。在临安路,至今还留着一处十二眼井,十二个井眼呈扇形排列,故名扇井,据说这种布局既有美观的考量,更有风水的含意。

大板井有“滇南第一井”的誉称

除了井口的多,建水古井还以大板井的“大”而闻名,大板井又称溥博泉,位于建水县临安镇西门西正街旁,建于明洪武初年。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其“大”名不虚传,井口直径将近三米,不像井口更像是一处泉眼。井水更是冬暖夏凉,甘甜润口,历来当地人都说它“水味之美,冠甲全滇”,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的誉称,县志里有“供全城之饮”的记载。这口井至今仍在使用,滋养着建水的世世代代。

为了亲眼目睹古城的苏醒时刻,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大板井。此时建水古城还在睡梦之中,大街小巷一片安静,而西门外的大板井已经醒了。吵醒它的是古城的老居民和送水人。小小窄窄的巷子里大家鱼贯排队,终点就是这口巨大的大板井,井里的水量很足,水面盈满。大家默默打水,偶尔小声的交流几句。排到井边的人,熟练的“扑通”一声将铁桶掷入井中,再用绳子在水中向左右摆动一个来回,一桶水就装满了,旋即将水桶拎出,将手边的容器一一装满。

至今,很多建水人依然会用大板井的井水开启一天的生活序幕,相信这“扑通”的打水声,也是当年整座城市的奏鸣曲。如今来担水的有习惯西门水口味的当地人,也有不少专职的送水人。当地人都习惯泡茶、煮粥、煲汤,一切直接进肚子的水,必须用西门水来弄,才是最地道的建水味道,而那些离开建水的人,也许所谓的乡愁也沁入了这甘甜的井水。

职业的送水人,几乎都是把水送到豆腐工坊。因为建水最著名的特色美食——建水豆腐,地道的做法必须依靠大板井的井水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据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豆腐坊,就是享了地利之便,开在大板井的对面。可见这建水豆腐好吃的秘密,确实是仰仗了这里的井水。

来自地底的泉水层层滤尽沙砾,是上天赐福给建水人的礼物。用水掬一捧,只感觉春风满面,喉中有回甜。天色逐渐亮起,附近居住的父老乡亲们提着水桶来来往往,孩童们嬉戏玩水。古井浑然不动,如同一名守村人,沉默地见证一切。或许饮大板井西门水,早已成为建水人的信仰,甘甜可口自不待言,更多的则来自心理上难以割舍的情结。

挑水人
建水豆腐是驰名全国的美味

最神奇的是,我在大板井的周边屋舍之中还发现一块神龛,上面写着“板井龙王庙井龙王神位”。看来这口井不仅是红河州的重点文物,更被建水人封成了神仙。我随着担水人,步入这座逐渐苏醒的古城,灯火阑珊,仿佛时空流转,不知今夕何夕。

用窄轨火车连接的世界

我为了探访古桥选的这家古城外的民宿,给了我不少的意料之外的惊喜。除了热情好客的店主,更是惊喜于这座民宿竟然是一座带着法式风格的旧日火车站,站名就叫乡会桥车站。

乡会桥车站

车站自然是因北面的乡会桥而得名,而车站外面铺设的窄窄轨道又有它自己的故事。建水窄轨铁路指的是建水古城的米轨注小火车轨道。这条铁路原是“个碧石”(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的其中一段。

当年的个碧石铁路属于云南地区的独特时代产物,是20世纪初为避免国家资源被外国人染指,云南个旧乡绅等请求民间集资自建的一条铁路。

坐在旧铁轨上吃冰的孩童
当年的铁路一路蜿蜒,最终穿越历史而来

由于个旧地区地形复杂及地方乡绅的资源保护意识,最初采用了600毫米的寸轨轨距,既有别于常规的铁路尺寸,也有别于滇越铁路的1000毫米米轨。运行一个世纪之后,如今的建水小火车是在原有线路和车站修缮后开行的旅游列车,轨距统一为米轨,全长十多千米,共设四站,分别为临安站、双龙桥站、乡会桥站、团山终点站,这也是可以一一探访的有趣目的地。这条路线将古桥、古村落、古建筑串成一道复古风景,游客今日还可以坐上悠哉悠哉的小火车,探访沿途百年前的铁路遗迹,领略滇南乡野村庄的昔日繁华。

当年的铁路一路蜿蜒,穿越人与人之间的罅隙和隔阂,最终穿越历史而来。旧时的一切都是慢的,书信很慢、交通也是。而今日在一切快马加鞭的过眼云烟里,这种慢反而成为了一种珍贵的馈赠。

短短几日的建水停留,就像不经意发现了一口古井,回味无穷,而且故事和风物越挖越多,我急不可待想回家翻出于坚的《建水记》小书,了解更多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为下一次的抵达攒下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