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出版智库建设

2024-09-03蔡忠伟

出版科学 2024年4期

[摘 要] 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出版强国建设既是设立高校出版智库的客观诉求,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基本价值。知识服务是高校出版智库发展与出版学学科建设的共同实践路径。要建设高质量的高校出版智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高校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流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还要有效利用出版学的学科专长,强化出版专业理论创新和知识生产,密切产学研联系,增进海内外合作,建立健全高校出版智库的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 高校智库 出版智库 智库建设 高质量发展 出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4-0047-09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ublishing Think Tanks for High-quality Publishing Development

Cai Zhongw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Suppor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nation of publishing are both the objective demands for setting up university publishing think tanks and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building publishing discipline. Knowledge service serves as a common practical pathway for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ublishing think tanks an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To build high-quality university publishing think tanks, it is essential to uphold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ful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in academic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alent mobility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disciplinary expertise of publishing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publishing profession. Furthermore, it is crucial to foster close ties between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robust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system for university publishing think tanks.

[Key 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Publishing think tanks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1 缘 起

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力资源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自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在国家新型智库建设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备受重视,不同行业领域的智库建设已取得不少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不同学科的学者也开始从多重视角开展智库研究,智库研究逐渐成为学术前沿[1]。

作为智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出版智库研究越发受到出版学人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持续增长、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然而,对于怎样建设出版智库—这一出版智库研究的中心问题,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学者们对于出版智库建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例如,聂震宁等在2015全国出版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出版智库建设要把“研产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处理好热捧和冷思、理论与实践、事实和宣传间的关系,做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结合、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出版实践相结合[2]。魏玉山主张用十九大精神指导新闻出版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确定研究项目,形成研究特色[3],牢牢把握出版专业定位和智库定位[4];范军等也强调要避免“泛化”倾向和“主见缺失”[5]。王艳认为,出版智库建设是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6],出版智库建设可以以影响力焦虑促动新的真正的繁荣[7]。张志强等则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既要站在中国发展的场域,以及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场域,也要站在创新的维度[8];王磬音[9]和樊俊恒[10]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梁彦等考虑到大数据技术普及的影响,认为建设出版智库需要推动基础平台服务功能向知识服务为主导的属性转变,构建数据联动的出版智库集群生态体系,畅通出版人才库向思想库的价值输送[11]。此外,许洁从智库评价的角度出发,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应该创新出版智库评价方法,以科学、客观的智库评价引领出版智库遴选、培育和发展[12]。万安伦等还明确指出,出版智库建设的目标是为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服务[13]。

尽管部分学者已经关注到学术出版智库建设,如赵鑫等认为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应跨界、跨媒、跨国、立本[14],许加彪等强调要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科学导向和未来导向为出发点[15],也有学者开展个案研究,如张新新等以“融智库”为例探讨新型出版智库的成员管理、成果推广、资金募集和“旋转门”等运行机制[16],杜贤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分析了出版企业智库的建设路径[17],但探讨具体领域或特定属性出版智库建设路径的相关研究仍十分有限,如高校出版智库。从分类来看,高校出版智库是出版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校出版智库研究能够丰富出版智库研究主题,为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建设提供新思路,故而探讨高校出版智库建设问题也是出版智库研究的应有之义。

2 高校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独特风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价值内涵和总体目标,并强调要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提升高校智力服务能力[18]。高校智库具有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发展特色,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定位:以学术创新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高校智库是以高等院校为主建立的智库组织,既拥有高校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又具备智库高效的研究和咨询能力,是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重要平台,这是高校智库与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其他类型智库的区别。一方面,高校智库依托学校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综合研究能力,可以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更多地涉及跨学科领域和学术前沿热点;另一方面,高校智库拥有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聚集了大量专业研究人才和资源,因此,其研究成果和咨询建议更有保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同时,高校智库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实训和就业渠道,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教学平台。此外,高校智库还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不仅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也为学界、业界和社会组织提供知识支持和技术帮助,在服务社会中发挥作用。

2.2 功能:重在咨政建言,打造特色亮点

高校智库的职能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叠加的。由于高校智库具有双重政策性:既是基于政策、依据政策、回应政策而建立的,也是开展聚焦政策、面向政策、服务决策的成果生产和应用的智库机构[19],所以政策服务功能是高校智库的常规职能。从公共政策过程看,高校智库以信息反馈为手段参与并贯穿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的全过程,扮演着社会问题的收集者、科学决策的参与者、社会监督的合作者和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等角色[20]。

同时,高校智库作为人才的引力场、流动站和蓄水池,还是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特殊阵地。首先,高校智库吸纳各方优秀人才,为母体高校和智库本身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并为政府和企业输送优质储备人才。其次,高校智库为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学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技术互动和学术协作,推动学术前沿和社会进步。不仅如此,高校智库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也积淀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究成果,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柱。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和研究生导师,高校智库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除政策服务功能和人才培养功能以外,高校智库还具备教育宣传功能。高校智库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定期举办公益性讲座、接受各类媒体采访、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图文或视频和提供社会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的思想理念,解读国家最新政策,介绍智库实践活动和研究动态,提高智库的公共认知度与舆论影响力,进而发挥高校智库的思想舆论导向作用。

此外,高校智库在创新创业领域也发挥着独特作用。高校智库既能为创新创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前瞻性指导,反映创新创业者的需求和诉求,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又能通过组织创新、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和力量,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也能通过教育课程、教材、孵化基地、比赛活动等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他们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国际间的知识共享与技术转移。

2.3 评价:强调多维评价,注重长期效益

由于不同类型的智库在其研究成果的性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功能定位和目标受众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逻辑、评价圭臬、评价维度以及评价指标。就高校智库而言,其评价侧重于理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因为短期内无法显现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影响,所以更强调其产品的宏观性、纵深性与前瞻性,而非直接的成果转化率以及成果转化效益[21],这也反映在高校智库的实际评价指标中。从评价主体看,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主导和以独立第三方机构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和评价体系[22]在高校智库评价中均有所体现。从具体的评价方式看,国内外主流的智库评价机构在评价高校智库时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例如,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在评选2022 中国智库索引高校智库百强榜时,从智库产品、智库活动、智库媒体影响三个方面定量打分,同时,结合智库专家的主观评价对高校智库进行综合评价[23]。当然,高校智库的评价还要考虑其对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的贡献,而高校智库贡献度的维度主要聚焦在“三大要素”,即“决策咨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这是其与社科院智库、党政智库和社会智库评价的重要区别所在[24]。

总的来说,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党政机关智库以及综合性智库等其他智库的共性,又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评价导向,在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流转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特色优势,不仅可以改善学术研究环境,推进学科交叉和创新,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引领学术发展;也能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增强国际竞争力,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校开展学术研究,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还能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整合优质智力资源,赋能现代化建设。

3 在高校设立出版智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高校智库必不可少,又独具特色。其中,衡量高校智库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其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这也是体现高校学术背景和学科优势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知名高校智库都极为重视依托母体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自身特色[25]。高校出版智库作为高校智库体系的一个分支,依托高校的出版学科建立,既能有效利用高校出版学科的学科特色和优质学术资源,充分展现高校智库的独特优势,也能发挥智库的议题设置能力,直接面向出版业界的现实诉求,将出版业遇到的阶段性困难和内生性问题同出版学理论、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推动理论创新,让科学的理论方法扎根在出版工作实践中,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在出版业“十四五”建设时期,在高校,尤其是开设出版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设立专业的出版智库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急需高校出版智库的有效参与和正确引导,高校的优质资源和现有的高端高校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支撑高校出版智库建设持续稳步推进。

3.1 出版学学科建设和设立高校出版智库的旨归是内在统一的

从应然的角度看,在高校设立出版智库的初衷和出版学的学科建设目标都是通过理论创新回应出版业的实际需要,服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6]。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新文科建设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27]。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面向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28]。出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立足出版业发展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新文科理念的方向引领,遵循学科理论范式的科学引导,努力推动出版理论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出版学理论体系,回应新时代出版实践变革,实现服务社会功能[29]。这与设立高校出版智库的旨归不谋而合,即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和出版智库的耦合潜力。具体来讲,高校出版智库既要继承高校智库在学术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具有前瞻、宏观和交叉属性的学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要密切联系我国出版业的现实情况,围绕制约出版业发展的困境和问题开展研究,为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实然层面,出版本质上是知识服务[30]。可以说,知识服务是高校出版智库和出版学学科建设的共同基点。所谓知识服务,是指满足客户不同类型知识需求的服务过程。知识服务提供者凭借其具有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客户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31]。出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其独特的学科本体、逻辑假设、核心范畴和基本规定。出版现象作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其背后的核心范畴是出版服务[32],这既是出版学的存在根据,也是出版学研究的前提假设。以出版服务作为学科本体,关键之一是要回答“如何服务”这一问题。而知识服务就是出版服务的具象,所有的出版活动、出版工作本质上都可被看作是知识服务。这是因为出版本身是人类知识存在的一种方式[33],出版活动中出版主体作用的对象是知识[34]。换言之,出版学的学科内涵、研究范畴、逻辑基础和基本术语,都与知识服务密切相连。出版学学科建设以知识服务为基点,是出版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知识服务也是高校出版智库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出版智库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储备,专注于出版专业知识、思想的定向生产、传播以及应用。其产出成果主要包括出版业的标准规范、科研报告、咨询建议、顶层设计方案、线上课程、公开出版物等[35],这些成果的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高校出版智库为满足出版业现实发展需求而运用知识挖掘、筛选、分析、组织、整合以及再创造等手段[36]生成的;另一方面,高校出版智库与其他领域的高校智库一样,天然地具有社会服务属性。通过知识服务,出版学能够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产品,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指导;高校出版智库也能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与出版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出版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并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为出版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动力。

简言之,在高校,出版智库与出版学科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路径具有高度一致性,设立出版智库能与出版学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将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出版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精准服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3.2 设立高校出版智库是我国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诉求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受数字化、全球化、网络化和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出版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影响力,而高校出版智库能够在出版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强劲的智力支持,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支持高校等单位积极开展出版智库建设,通过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协调推进出版高端智库建设,打造一批极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出版高端智库[37]。

相较于行业出版智库和社会出版智库,设立高校出版智库具有诸多优势。首先,高校出版智库拥有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强、视野开阔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具备出版研究的专业优势,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对出版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研究,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具有与社会各界沟通协作的平台优势。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学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如专业课程、期刊杂志、图书馆、数据库、网络平台等,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高校出版智库建设。高校可以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力,与出版管理部门、出版行业协会、出版企业和出版事业单位等形成有效合作和互动,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并通过舆论引导等方式增强社会对出版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此外,高校出版智库建设已经有相对规范的模板可供学习。近年来,一些高校借鉴校内外已有的高端智库建设经验,建立了一批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出版智库,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出版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和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38]。

在高校设立优质专业的出版智库,有助于发挥高校智库的功能特性和学科优势,培养壮大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富有创新精神的智库专家队伍,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功能齐备、适应行业所需的出版智库方阵和人才高地[39],为我国实现“十四五”时期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4 高校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为推进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学高水平建设,设立高校出版智库仅仅是第一步,发展好高校出版智库才是重中之重,而促进高校出版智库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高校出版智库的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出版业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4.2 以出版学科为支点,凸显学术创新,密切产学研用联系,强化出版专业理论创新和知识生产

高校出版智库以学术导向为主,注重理论研究,而且高校出版智库建设与出版学学科建设的旨趣高度一致。高校出版智库可以立足出版学科,依托新闻传播学、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文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学术优势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及时将理论创新成果与出版业发展实际和国家战略需要有机结合,改善出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因而,推动高校出版智库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出版智库的理论创新优势,这既要从出版实践的三大领域—内容、技术和市场—建构出版学基础理论框架,探索出版学的本质、特征、规律和方法,并借鉴国内外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研究,拓展出版学的视野和边界;也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关注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深层次解构和剖析显著的出版现象和出版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还要加强与实践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指导,将实践经验反馈到理论构建,形成良性循环。

4.3 切实发挥高校优势,增进海内外合作,提升高校出版智库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实现高校出版智库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国际化的智库专家和学者,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出版业实际需要,回应社会诉求,提升智库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要借助高校渠道积极开展国内外高校出版智库的合作交流,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与国内外相关智库、学术机构、政府部门等建立联系,共同开展研究、交流、合作,拓展智库的合作空间;还要利用高校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主动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形成自身的特色专长。

4.4 长远布局,建立健全高校出版智库的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出版智库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合理的制度保障,这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出版智库的组织结构,明确机构设置、职能分工、人员配置等,保证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清晰,实现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高校出版智库的运行机制,确保决策程序、流程管理、信息沟通、事务协调等工作有序、高效、透明运转;结合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导向和现有的方法体系,建立适用于高校出版智库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科学、可操作的绩效考核、质量评估、成果评价等评价标准和指标,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创新,提高工作效能;加强高校出版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激励、评价等制度;高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强高校出版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便捷、高效、全面的信息服务,为决策者和学术界提供有力支持。

注 释

[1] 甘琳,李刚.国家政策与学术前沿的嬗变:2016年前后智库研究文献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20(1):63-73+93

[2] 聂震宁,颜永刚,于殿利,等.加强出版智库建设 共谋行业发展良策:2015全国出版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J].出版发行研究,2016(1):8-15

[3] 魏玉山.用十九大精神指导新闻出版领域智库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7(12):1

[4] 魏玉山.加快中国特色出版智库建设,服务出版强国目标早日实现[J].出版发行研究,2022(12):1

[5] 范军,欧阳敏.试论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的内涵、功能及展望[J].现代出版,2018(4):5-9

[6] 王艳.以出版智库建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8(11):22-25

[7] 王艳.繁荣与焦虑:对当前我国智库行业发展的反思——兼谈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J].出版参考,2018(9):7-11

[8] 张志强,尹召凯.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建设:经验坐标与核心要义[J].现代出版,2020(1):41-46+84

[9] 王磬音.出版行业智库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思考[J].中国出版,2022(15):65-68

[10] 樊俊恒.出版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中国编辑,2023(8):34-38

[11] 梁彦,李晶.我国新型出版智库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编辑,2023(8):29-33

[12] 许洁.从智库评价看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建设[J].出版广角,2023(5):10-14+21

[13] 万安伦,黄一玫.论出版智库建设的定位、策略及前瞻[J].出版广角,2023(5):4-9

[14] 赵鑫,梁慧超.新时代语境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的建设路径[J].出版参考,2018(9):17-20

[15] 许加彪,王军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J].出版广角,2020(4):18-22

[16] 张新新,郭玉洁.新型出版智库的探索与实践:以“融智库”为例[J].出版参考,2018(9):21-23

[17] 杜贤.以结果导向推动出版企业智库建设探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6-19

[18]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23-02-28].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 20/content_2807126.htm

[19] 郭丛斌,王世龙.基于区域发展政策的高校智库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2):51-53

[20] 赵军锋,李源,储东升.高校智库的角色定位与优化路径:基于政策过程视角[J].行政科学论坛,2022,9(8):34-39

[21] 盛明科,蔡振华. 建构高校智库三维评价体系[EB/OL].[2023-03-08]. http://skc.cqu.edu.cn/info/1064/2364.htm

[22] 朱敏,房俊民.智库评价研究进展及我国智库评价建设[J].情报杂志,2017,36(8):33-38+46

[23] 2022 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评选启事[EB/OL]. [2023-03-08]. https://cttrec.nju.edu.cn/cn/tzgg/ 20221111/ i231488.html

[24] 梅新林,陈国营,鲍健强.高校智库评价的“三维(FAC)模型”和指标体系[EB/OL].[2023-03-08]. https://www.isgs.pku.edu.cn/kxyj/xzjd/60525.htm

[25] 程建平.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与路径选择[EB/OL].[2023-03-08]. https://news.bnu.edu.cn/zx/ttgz/117479.htm

[26]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002)

[27] 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 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2-03-08].https://xwk.sdu.edu.cn/info/ 1013/1023.htm

[28] 杨云香.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19-20

[29] 黄先蓉,李若男.新文科背景下出版学科建设的理路与进路[J].中国出版,2022(87):12-17

[30]方卿,王一鸣.论出版的知识服务属性与出版转型路径[J].出版科学,2020,28(1):22-29

[31] 李霞,樊治平,冯博.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J].情报科学,2007(10):1584-1587

[32] 方卿.关于出版学学科本体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2(1):6-13

[33] 王勇安.关于出版学核心范畴的思考:知识存在方式是出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J].科技与出版,2022(1):35-44

[34] 姚凯波,杨海平.逻辑学视角下出版概念研究[J].出版科学,2022,30(1):15-23

[35] 张新新.新闻出版智库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10):35-40

[36] 张聪,刘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的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3):96-100

[37]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3-03-08].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 279/102953.shtml

[38]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2022年度入选机构的通知[EB/OL].[2023-03-08].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4269.shtml

[39]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 [2023-03-0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5/content_5670383.htm

(收稿日期:2023-06-02;修回日期: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