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隐忧探赜

2024-09-03霍振响白金凤李航

出版科学 2024年4期

[摘 要]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以52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的叙事材料为主、辅以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分析后发现,执业之前他者视角中简单劳动的角色认同忧虑、执业之后亲历劳动高度隐匿性的角色建构忧虑、执业之“间”因劳动价值判定标准偏离被迫进行跨职业活动的角色冲突忧虑,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中的“障碍”,劳动性质认知和劳动价值判定片面是这些忧虑的源头。据此从厘清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性质、引导编辑确定职业发展的细分方向、提升编辑的组织支持感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术期刊编辑 职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角色忧虑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4-0017-11

Study on the Role Worries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Based on the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Huo Zhenxiang Bai Jinfeng Li H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Research & Development Affairs Offic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712100)(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with narrative materials from 52 excellent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as the main focus, supplemented by some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 d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 role identification anxiety of simple lab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before practice, the role construction anxiety of highly hidden labor experience after practice and the worry of role conflicts between practitioners who are forced to engage in cross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due to deviation from labor value judgment standards, are “barri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so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labor nature and labor value judgment are the source of these worri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different aspects like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labor for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guiding them to determine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Career development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Role worry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建设”专项基金项目(CUJS2021-018)、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项目(CAJW2021-0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霍振响,《西北林学院学报》副编审,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生;白金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讲师;李航,通讯作者,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讲师。

学术期刊编辑是办刊质量的保障,这一群体对于我国科研学术成果的出版质量、传播效果和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的搭建起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大力建设一流学术期刊和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1],同时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对高质量学术期刊的职能进行了高度概括,指明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2021年,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2]。“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成为国家对高水平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期待和评判标准。但学术期刊编辑在养成这些素质的过程中面临各种角色忧虑,这些忧虑无形中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于编辑的角色焦虑问题,朱剑梳理多年来编辑职业的发展历程和历年的学界研究成果后指出,编辑群体是研究编辑身份的主体,而其服务对象作者、审稿人、读者等并不关心此问题,这又恰恰印证了编辑身份定位的困难以及由此引发的如影随形的身份焦虑;这些服务对象在讨论编辑职业时很少针对编辑这一群体,而多是对学术期刊的批评,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对编辑的偏见是表现之一[3]。刘普认为,身份认同导致的编辑职业焦虑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期刊办刊体制,因为学术期刊主办单位主体主要是科研单位和高校,这些单位的核心任务是科研或教学,学术期刊不在其列,所以导致学术期刊编辑地位边缘化等问题[4]。陈寿富[5]和张亘稼[6]从编辑职业活动视角分析了这一群体的身份焦虑,并从编辑内在修为和外部管理措施角度提出了应对方案。徐(Xu)等对中国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职业困境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7]。纵观既有研究发现,从劳动价值论视角探讨编辑角色焦虑的研究较少。

职业是在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个体通过职业劳动创造劳动价值,实现与社会的沟通和连接,人的社会关系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职业劳动实现和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出,从劳动的复杂程度看,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8]。劳动价值是社会中资源或资本分配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因此,公众对一种职业的劳动价值认知和评定标准会影响从业者的社会认同感、待遇及社会地位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9],故而引发期刊界对学术期刊编辑劳动性质的热烈讨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劳动的创造性等[10]达成了学术共识,2010年之后此类研究消失。但学术界的充分探讨和共识并未改变公众对学术期刊编辑劳动价值的认识,其劳动仍然被认为是简单劳动[11],且价值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化倾向,笔者认为这才是编辑在单位内的地位边缘化、待遇差和社会地位低的根本原因,也是编辑角色焦虑的根源。因此,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从52位编辑的叙事材料和部分调研数据入手,分析编辑角色焦虑表现及其中隐含的劳动价值议题,并提出相应的消解方案,为一流学术期刊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数据来源

1.1 文本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52位学术期刊编辑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的《“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12],该书收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36个办刊单位52位期刊编辑的作品。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心得体会、担任期刊编辑过程中难忘的人和事,以及办好学术期刊的思考和建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了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在学术界、期刊界均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好的声誉,期刊从业者素质和水平都比较高。这52位编辑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奖”的获得者,以及部分资深编辑。这些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在职业发展中或多或少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尚且有焦虑,其他更大群体的学术期刊编辑更不消说,因此,这52位编辑的角色焦虑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反映学术期刊编辑这一群体的职业状态。

本研究以各位编辑的叙事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52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文本资料的分析,梳理编辑角色忧虑表现。这些文本材料虽已公开出版,但为了叙述方便和一定的隐私保护需要,在引用叙事文本时,在保证资料内容与书上内容一致的情况下,将编辑姓名以字母缩写代替,如“张三”引用文本后面备注为“zs”[13],引用文本中有具体人名的进行了模糊处理。同时,由于这些作品是上级组织要求提交的材料,且要进行公开出版,出于自我保护和职业发展考虑,有些人可能并不会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但即便如此,笔者依然从目标书中搜集到诸多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文本资料,因篇幅所限,文中仅列出部分内容作为支撑材料。

1.2 问卷调研和访谈数据来源

2021年,笔者在“农业期刊编辑在线”微信群(调查期间该群有420人左右,98.0%以上为科技期刊编辑,且多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进行问卷调研,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5份,被调查者所在区域覆盖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问卷中设计了与编辑角色焦虑和职称政策有关的问题,问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量表题(李克特5级),同时设置开放题了解大家的想法、建议等,问卷按照填写的先后顺序编号,如第1个填写者对应第1号问卷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调研对象是科技期刊编辑,上述52位编辑是社科期刊编辑,两类资料合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的全貌。数据分析显示,编辑对职称政策的满意度与其职业认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数据另文发表),说明需要关注编辑职称晋升方面的问题。因此,同年在整理国内各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出版从业人员职称政策文件时,为了深入了解各单位的晋升文件细则及编辑的态度等,笔者选择不同类别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进行了访谈,访谈数据可与上述文本数据、调研数据互相印证。被访者信息见表1。

2 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隐忧表现

编辑角色定位、身份焦虑等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媒体融合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各种新技能、新需求不断被添加到编辑的职业技能列表中,而提出这些要求的主体往往就是编辑群体。如此一来,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岗位认定中的边缘化和职业群体诉诸笔端的论争交互作用,使编辑职业发展焦虑形成“内外交困”之势。梳理52位编辑的叙事文本发现,职业角色焦虑困扰着他们的职业发展,且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因此,本研究按执业之前、执业之后和执业之“间”三个阶段,分析学术期刊编辑各阶段的主要角色疑虑及其中隐含的劳动价值议题。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焦虑并非只在某一阶段出现,而可能具有交叉性和持续性,如职业认同焦虑可能在编辑职业生涯中持续存在。

2.1 执业之前:源于他者认知的角色认同之忧

职业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一种职业的声望或地位取决于社会承认,如果人们可以毫无限制地进入该领域,那么这一领域会缺乏等级制度的稳定性,职业声誉就会比较低[14]。编辑职业恰恰是在公众认知中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因为编辑劳动的隐匿性,大众无从真实了解学术期刊编辑的付出,因此,编辑职业的外界低认可度问题一直存在。无论在科研单位还是高校,期刊编辑多被定为科研教辅岗,地位边缘化,待遇远低于同级别科研人员[15]。第59号问卷填写者表明,“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编辑的认同度需要提高,只有这样才更能促进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激发编辑对科研创新点的发掘”。总结52位编辑的叙事资料也发现,很多人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调整到编辑岗位的,而非主动选择。

对编辑这个职业不太认可,对编辑角色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剪刀加浆糊”层面(zjg)。

编辑部充当研究所“老弱病残收留处”(zsm)。

那会儿,包括我在内,不少人都认为编辑是门槛很低的活计,从科研岗调整到编辑岗,多意味着科研能力欠缺、潜力不大(xhd)。

觉得编辑工作相比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还是比较简单的,这应该也是目前许多人特别是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先验的想法(jcw)。

从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出,公众认为编辑职业门槛很低,就是简单地改改错别字,甚至老弱病残都可以做,即编辑的劳动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劳动。虽然关于期刊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多年前已得到充分讨论,但时至今日,公众并未改变对编辑劳动价值的认识,源于他者的劳动性质认知必然导致编辑的职业认同焦虑,进而影响科研人员或高学历毕业生选择编辑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编辑职业认同焦虑在笔者的调研数据中也有所表现。“编辑职业能给我带来幸福感”的平均得分(3.86)在所有量表题中最低;包含职业幸福感在内的职业情感维度的得分(4.05)也低于职业行为(4.35)、工作投入(4.26)和角色评价(4.19)3个维度[16],说明编辑群体的职业幸福感普遍不高,编辑的职业情感未能得到充分激发和释放。对不同学历从业者的职业幸福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博士生学历编辑的职业幸福感得分(3.57)显著低于硕士生学历编辑(4.04)(P=0.029),与本科及以下学历编辑(3.82)无显著差异,说明具有博士生学历的期刊编辑职业幸福感最差,推测与其高就业预期和职业发展现状落差较大有关。来自一所中医药院校的F02号被访者直言,“外人对编辑不怎么看好,做教师比做编辑好,时间自由,编辑却需要坐班打卡;而且教师DEhfXR9DBJPxrfxjzpaaJWyWnP29bObQgJSNnLn8BLc=可以坐门诊,编辑不行,病人的认可度也不一样”。但是,一流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组建离不开高学历学术工作者的加入,尤其科技期刊编辑基本是各自然科学学科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这从大量招聘启事的岗位要求中也可以看出来[17],因此,要促使高水平科研人员向编辑队伍的流动,关键就是要提升对学术期刊编辑劳动性质的正确认识。

2.2 执业之后:源于亲历者的角色建构之忧

编辑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在多个编辑的叙事文本中均有提及,这是社会和职业性质赋予期刊从业者的责任和期待。虽然执业之初受到公众认知影响,这些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入职后,都逐渐认识到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体会了这份职业劳动的创造性,理解并爱上这一职业,最终完成职业角色的建构。但进入这个职业圈后,他们与原有科研队伍圈的“界限”逐渐明晰,之前公众的“观测”标准真实地附着在现在的职业身份之上,编辑切实感受到职业身份转换之后带来的焦虑和低认同感。F01号被访者坦言,“科研工作有奔头,出成果快,大项目多,国家相应的激励也多,相比之下编辑能获取的资源就少得多”。从文本材料中也能读出社科院优秀编辑们的无助、无奈和尴尬,以及不屈服于这种情况的倔强和抗争,同时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听到来自编辑群体的呼吁,改变这种责权利不对等的职业发展现状。

现在,编辑工作不太受人敬重,特别是在与教授和学者的比较中,常常显得无奈与尴尬(wzs)。

付出与得到不对等,这是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就如同长期以来对这个职业的评价——“为人作嫁”。……但空洞的奉献精神无法支持长期的付出,需要将其落在实处(wym)。

编辑耗费大量时间、心血的工作,往往是默默无闻,不被“发现”“看见”的。这是编辑的职业生涯中,最常见的“不平”(gcq)。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8]。学术期刊编辑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多是科研人员,因此在与科研人员的交往中实现职业发展成为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主要途径,他们的发展情况会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的影响。从上述材料可知,由于科研单位和高校是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两大主体,因此,更多的学术期刊编辑与科研人员处在相同的发展环境中,与后者的相比不可避免。第3号问卷填写者表示,“尽管我很努力地工作,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比较低,因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我现在只是认真完成我的本职工作,被掣肘的感觉很强烈”。第100号问卷填写者更是直抒胸臆,“编辑是超人,什么都要会;编辑是铁人,什么都要忍;默默干活,但好像谁都看不见”。由于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以及劳动不被“看见”,编辑对劳动价值的自我怀疑时常发生,源自周围人的“相对剥夺感”让他们对职业发展空间充满忧虑。同时工作过程中的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不被“发现”,加之“长期付出”不能在资本分配中得到体现,“奉献精神”的职业意识必将在行动中落空,致使编辑职业发展中的角色建构过程充满张力,职业角色游离和职业发展焦虑从根本上困扰着学术期刊编辑,进而影响期刊的发展。

2.3 执业之“间”:源于跨职业活动的角色冲突之忧

角色冲突是多种角色行为相互矛盾的产物,分为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19]。学术期刊编辑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既面临职业角色建构中的内部冲突,也面临与不同角色人物(如领导、同事、服务对象)交往中的角色间冲突。本研究主要考虑因职称晋升和编研无法兼顾所致的两种角色内冲突,这二者都直接指向编辑参与科研活动的外在要求。这就意味着,若想缓解冲突,编辑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参与一定量的科研活动,最终通过编研兼顾争取职称晋升中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所称执业之“间”,是指编辑在执业过程中与本职工作的适当脱嵌,并努力实现不同职业活动的“沟壑”跨越。

职称晋升困惑带来的角色冲突。职称晋升是工作者证明自身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越来越多的“非升即走”现象更是加大了职工职称晋升的紧迫性。晋升职称之后,从业者的荣誉、声誉等符号资本能力会随之增加,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获得力增强,表现为薪资待遇提高,获得更多的各类学术资源竞争资格等,因此,无论是符号资本还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都会借由职称等级上升得到不同程度改观。目前,很多单位的编辑职称晋升都能单独列出,但相比科研岗而言指标极少;有的单位还将期刊编辑与科研人员置于同一职称系列中。这都隐含着对编辑劳动价值衡量的偏差,即编辑既要忠于本职工作,勤恳地做好组稿、编稿、发稿工作,还要像科研工作者一样从事研究活动,具备相当水平的科研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第68号问卷填写者反馈,“编辑地位太低,待遇太差,精神上得不到鼓励,物质上得不到奖励,职称晋升很难”。这极大地扰乱了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和角色建构进程,挫败了编辑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忠诚度[20],进而引发角色内冲突,这一负面影响最终也将作用到期刊的发展上。

编辑岗在评职称时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在研究系列和编辑系列混杂在一起评价时,由于标准不一致,评委其实很难判断编辑的业务能力(ljl)。

对于我个人而言,主要的困惑来自单位的评价。……英文期刊编辑人员在职称评定中常常处于劣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的职称评定都是我心中的痛(lym)。

有时候你会搞不清自己的身份,是编辑?我认真完成了各项编辑工作,为什么别人要用科研人员的标准和体系来评价和衡量我呢?我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哪里(lgz)?

编辑职称晋升的困境曾被其他领域研究者关注。陈向明等[21]发现,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在实践中存在悖论,同时指出与辅导员工作性质相似的其他职业领域,如医生、护士、编辑、法律、管理、工程等,在职称晋升中都存在不同程度逻辑相互冲突的情况。笔者曾梳理国内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政策,发现各文件中对晋升高级职称者均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这是制度完成筛选和选拔功能的需要。但调研数据显示,215名农业期刊编辑对职称晋升政策的满意度仅为2.63分,排在前三的不满意原因为:分配指标太少(响应比例72.09%)、期刊社在政策制定中没有话语权(响应比例63.26%)和体现编辑本职工作的条件太少(响应比例54.42%),响应人数均超过有效样本数的一半。访谈中获得的信息与此基本一致,F04号被访者表达了忧虑,“期刊编辑在学校的地位边缘化,晋升职称时和全校管理人员一起评,竞争非常激烈,编辑没有优势”;第86号问卷填写者也认为,“期刊在主办单位认可度低,编辑岗位边缘化严重,话语权弱”。说明此类情况在国内期刊编辑职称晋升中具有普遍性。

编研兼顾不得的角色冲突。对于能够做好职业活动跨越的编辑而言,编研结合可以助其实现个体与期刊的协同发展;而对于无力实现职业跨越的编辑而言,编研结合则会阻碍其角色建构过程,加重其忧虑程度。通过参与科研活动,编辑可以提升个人的研究能力,了解行业进展和研究前沿,更好地完成作者服务工作。因此,编研结合对于编辑个体成长、业务水平提升及期刊发文质量的把关都有正向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往往因为业务工作繁重,无暇从事科研活动,而过于功利化的外部驱动力会损害编辑在科研工作中的热情和持续性,这在调研数据中有充分反映[22][23]。第41号问卷填写者表示,“编辑本职工作较忙,没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编辑就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感觉目前发展遇到瓶颈,每天做重复工作,个人能力提升有限”。在无法兼顾编研之职业活动时,无论是因为外界评价机制、职称晋升机制影响,还是由于内在发展要求促使,角色冲突都避免不了,编辑的工作状态和态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编研结合,多出一份工作,自然是多出一份辛苦。切身体会是,科研的难度更大,编辑的压力更大。……怎么取舍,需要依靠淡泊名利的传统教育、个人的觉悟和责任心,更有赖于制度创新(sm)。

社科院的期刊一贯强调编研结合,也就是要求期刊编辑既要做学术研究又要做编辑工作。……但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就存在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学者办刊”遭遇了美好理想与骨感现实的激烈冲突(wym)。

我也一直没能完全解决编研结合所带来的身份冲突,……很多老师经常叮嘱我,要在研究上加快步伐,这让我时常陷入焦虑(lj)。

科研人员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已经是社会共识,因此,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较高。他们能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经济奖励或各种学术资源;国家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科研人员依靠科研成果获得资本分配权利的合理性,这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劳动热情。作为科研工作“龙尾”和“龙头”的学术期刊的工作者,编辑的劳动价值却因其劳动的中介性、依附性和隐匿性等被低估,其劳动依附于科研人员的学术稿件而展开,并作为从原始稿件到成熟作品传播的关键中介,通过付出一系列复杂的隐性劳动,使学术稿件顺利面世;其最终劳动成果又以期刊这一物质载体体现。因此,外界对编辑的讨论更多地是以期刊为对象进行的,编辑的劳动价值内嵌在期刊这一载体中。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为了更好地履行学术引领者职责,以及稿件加工过程中的把关者角色,参与科研活动也是必然要求。第22号问卷填写者坦言,“编辑一定要编辑学和专业研究并重,否则就是瘸腿的”,但时间精力的分配冲突带来的角色焦虑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国内一所“双一流”高校近10年内无编辑晋升正高职称,就是因为无人能达到在指定出版社(多为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这一要求,且学校的职称晋升条件远远高于省内同等级所定条件(F01号被访者)。在高校,出版系列从业人员工资比同级别教师工资要低半格或一格(F05号被访者),这严重挫伤了编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也从侧面反映了对编辑劳动价值判定标准的混沌现状。这是因为,与科研人员大部分时间投入研究活动相比,学术期刊编辑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约稿、组稿、编稿、发稿工作中,其从事科研活动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我的劳动价值是什么”“我认真做本职工作的意义何在”等问题就会出现。这种内省带来的职业角色自我否定状态,可能会影响编辑的角色认同和建构过程,导致其对本职工作与科研工作认同的调适偏差,最终影响编辑的职业成长和期刊发展。有些学术期刊的编辑由教师兼做,由于还要做科研工作,对编辑工作的投入相应减少,来自双非院校学报的F03号被访者反思,“期刊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有问题,是一种不良的环境,如果都能用给自己写论文的心态衡量期刊来稿,期刊会办得更好”。

3 学术期刊编辑角色隐忧的消解

从上文可知,编辑的角色隐忧主要源于公众视角简单劳动的角色认同忧虑、劳动价值不被“看见”的角色建构忧虑,以及劳动价值评价标准片面的角色冲突忧虑。在建设一流学术期刊人才队伍过程中,角色认同度高低决定着能否吸引高学历者进入这一行业,角色的认同与建构决定着办刊队伍的稳定性,角色冲突的破除与否决定着从业者的劳动是否被看见、被认可、被激励,从而吸引更多人入行,并维持队伍的稳定性。一言以蔽之,对于学术水平较高的工作者,不仅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更要让其发展得好,如此方有可能建成与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办刊队伍,也才能充分发挥一流学术期刊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角色隐忧的消解路径可从改善外部环境、调动内在驱动力和加强组织支持三方面入手。首先,厘清编辑劳动性质,以此引导公众的职业认知转变,改善编辑职业发展的外部氛围;其次,编辑个体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业精细化发展积蓄力量,充分调动内在驱动力潜能;最后,加强组织支持力量,为编辑的职业发展赋能,发挥其在外部环境与内在驱动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3.1 厘清编辑劳动性质,引导公众职业认知转变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角色忧虑源于公众对该职业的认识,一方面其劳动被认为是简单劳动,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不被“发现”,因而在资源分配中不能得到对等的回报。因此,消解焦虑的首要之策就是要厘清编辑劳动性质,逐渐引导公众对该职业劳动认知的改变。

按照职业发展中工作内容不同,笔者尝试将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A)总体分为“学术组织(B)”“期刊出版(C)”“个体发展(D)”三大块,即A=B+C+D;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劳动内容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可能穿插进行,本文仅是为分析需要做了概括性分类。学术组织(B)中的编辑劳动主要有学术稿件组织(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组稿约稿等)、学术稿件审阅(包括初审、选择审稿人等)以及与学术共同体的交往等,这些都基于编辑的学科背景、学术积累而开展,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但这些劳动都未能体现在可被观测的期刊出版活动中,因此是隐性的复杂劳动。期刊出版(C)是传统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稿件编辑加工、退修、校对、交付印刷等,最终其劳动成果以期刊的载体形式呈现;在纸媒时代,纸质期刊即是编辑的劳动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期刊采取网络出版方式,编辑的劳动成果以电子期刊这种虚拟物质载体呈现。同时,期刊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上,期刊论文面世意味着编辑劳动价值得以体现,期刊载体的外在性让编辑的劳动得以外显。但公众多认为编辑只需在成型的稿件上简单地修修补补就可以出版,编辑在稿件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是外界所不知的。个体发展(D)包括编辑为胜任该岗位进行的各种活动,如编辑职业规范、期刊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以及与编辑同行进行交流,还有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职场竞争力等从事的科研活动等,这些劳动成果主要出现在各类考核体系中,从劳动性质来看,上述活动部分属于简单劳动,而编辑作为科研角色的活动属于富有创造性的复杂劳动。

综上可知,由于其角色行为和劳动实践多呈隐性,学术期刊编辑能够为外界感知的劳动只是部分简单劳动。因此,要解决编辑的角色认同问题,一方面需要厘清编辑劳动构成、劳动内容和劳动性质;另一方面可考虑将隐性的劳动显性化。如有编辑提出,“编辑部是不是应该办一个校样见面会之类的展览,拿出一部分稿件的原稿、一校样、二校样、三校样,摆放出来,请作者本人参观感受一下,看看自己的稿件在有人甘心奉献为其作嫁之后是如何更加完善的”(lxb)。笔者非常认同此提议,且建议展览不只面向期刊作者,而是面向更广范围的科研工作者。尤其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这样做不仅可以让编辑工作得以外显,也可为高校师生提供直接的论文写作模板参考,更好地发挥期刊的育人功能。通过此类活动,编辑的隐性工作可以被公众感知,其职业本质和劳动价值得以向大量用户呈现,以逐渐影响职业的社会认知态度。因为一种职业的性质和行为不是天然地靠政策或制度来规定,应靠这一职业群体主动引导而促成调整或改变,从而为职业地位提升奠定基础。

3.2 确定职业发展细分方向,积蓄个体转型发展能量

目前,职业分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在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将编辑按工作内容不同分为学术编辑、文字加工编辑、新媒体编辑等,并对各类编辑的职业角色规范进行恰当细分并制定评价考核细则,使各类编辑专注职业能力优化,而不是“万金油”式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编辑发展,更有利于一流学术期刊的建设。从国外知名期刊的办刊主体来看,编辑的精细化分工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一流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为更好地做好学术组织、编辑加工、出版发行三部分基本工作,编辑的细化分工是必要的。

要推动编辑职业精细化分工进程,应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渗透和宣传此理念,如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举办的青年编辑大赛逐渐引起外界对编辑队伍的关注,突显国家对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视,通过从全国选拔优秀青年编辑,激励广大编辑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从第五届起,该赛事初赛分为学术编辑、技术编辑、数字编辑和运营编辑四大类,并针对各类编辑设计不同的题卷。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机构的认知发挥形塑作用,逐渐塑造职业细分观念,并可能推动各类编辑职称评定细则的修订工作,为编辑的职业精细化发展提供可能。

作为办刊主体的专职人员,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在发展中结合自身优势逐渐确定职业细化方向,为未来的职业转型积蓄能量。如果定位于学术编辑,可尝试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活动,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学术共同体等方法,提升自己的学术判断力和引领力;有些编辑因为对文献传播和新媒体技术感兴趣,就可尝试寻找各类学习资源,通过分析期刊传播数据,不断提升自己的加工水平,优化文献传播效果。通过国家层面引导和自身主动规划,编辑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对科研人员劳动创造性更大的实际有正确认识,据此不断建立和强化自身的专业“界限”,从而逐渐消解与周围人相比带来的职业低价值感,并在资源分配和交换过程中争取对等回报。

3.3 优化组织支持感,提供人刊协同发展可能

国内外多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组织支持感可以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工作满意度[24][25]、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26]、促进员工付出创新工作行为[27]、缓解职业倦怠[28]等,因此,在期刊事业发展中,须重视组织支持感的积极作用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化,以促进编辑积极的职业行为,创造更好的工作绩效,缓解职业焦虑、倦怠,提升其工作满意度。

本文建议,首先,在职业发展方面,期刊社或编辑部可以帮助编辑尤其是新入职编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编辑的组织支持感趋于正向和积极,为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在工作考核方面,期刊直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编辑的劳动性质,并认可其劳动价值,探索让编辑工作内容外显的渠道。再次,在职称晋升方面,人事管理部门要考虑该岗位工作的特殊性,适当增加晋升职位数量,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纠偏原有的评价标准。最后,各级管理机构可设立相关的期刊编辑奖项,以激励从业者的工作热情。通过这些措施,促成编辑的积极组织支持感,促进其创新工作行为,一定程度上淡化其角色冲突。如有位编辑提出,“哪天也出现一个类似的以某位期刊编辑命名的奖项,以表彰他在推动中国学术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我想那将是对所有期刊编辑人员工作最大的认可和鼓舞”(lgz)。

4 结 语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水平影响着期刊的发展程度,了解其职业角色焦虑并探索消解路径,对于一流学术期刊办刊队伍的组建和期刊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从业阶段不同梳理了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忧虑表现。按照职业活动内容不同,将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总体分为学术组织、期刊出版和个体发展三大类,阐明了相应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性质及其可感知度,以引导公众重塑编辑职业认知,进而为从业者的角色认同、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情况改善和角色焦虑消解提供路径参考。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有二:一是所选文本来自少量学术期刊编辑,后续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获取更丰富的资料;二是问卷调研数据虽可以佐证本研究主题,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做更具针对性的调查,以印证或完善相关结论,使其更具包容度和普适性。

注 释

[1]新华网.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A/OL].[2021-06-2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

[3]朱剑.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2):1-36

[4][11]刘普.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焦虑及其破解[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3):147-152

[5]陈寿富.学术期刊编辑的理性诉求与实践智慧:从高校社科学报编辑身份焦虑谈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2):151-156

[6]张亘稼.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焦虑分析及应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28-132

[7]Xu Z W,Yang D D,Chen B.Career difficulties that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face and their causes[J].Jouranal Scholarly Publishing,2021,52(4):212-232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83-198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规定[A/OL].[1983-06-06].https://code.fabao365.com/law_ 40935_1.html

[10]梁振儒,顾荣佳.社会化的精神生产 隐匿性的智力劳动:论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J].辽宁大学学报,1988(4):80-84

[12]崔建民.“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276

[13]陆朦朦.权威与角色: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文化的话语建构——以《“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为文本分析对象[J].科技与出版,2023(5):130-137

[1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3

[15][23]王维朗,郭伟,黄江华,等.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知度及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55-64

[16]屈李纯,霍振响.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J].科技与出版,2022(12):105-109

[17]高虹.科技期刊办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多渠道招聘信息的深度挖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6):817-825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19]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9-130

[20]高虹,张志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忠诚度:现实水平、内部机理及提升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8):1045-1053

[21]陈向明,王富伟.高等学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研究,2021(2):80-96

[22]霍振响,屈李纯,马红春,等.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参与科研活动现状及思考[J].编辑学报,2022(5):586-590

[24] Priyanka S, Aastha 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on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n the Indian HE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23,72(9):2674-2696

[25]和青森,刘玲霞,曹珊.组织支持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挫折感与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10):1518-1522

[26] Mazen M, Grace D K, Leila C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leadership and employee engagement in Lebanon and the UA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 Personnel Review,2023,52(9):2284-2303

[27] Rahma C, Étienne S J. Job anxiety as psychosocial risk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intrapreneurship in SMEs[J]. Innovation,2023,25(4):396-413

[28]陈奕荣,魏扬帆,张澳环,等.组织支持感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职业使命感的中介作用及职称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3(5):90-96

(收稿日期:2023-11-22;修回日期: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