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革到新生:出版社的自我进化之路
2024-09-03王芳
[摘 要] 在综合分析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基础上,基于出版社的变革与发展提出关键性要素,即优化组织结构、创新考核机制、规范制度经验以及培养和打造人才团队。组织结构设计和“作战队形”规划为高效响应外部需求打下基础;创新考核机制通过串联“内部能力”促进协作共生;正式制度的出台确保组织运作的规范性和自由度;人才培养则为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出版社能够在数字出版新业态中实现高效、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出版社 变革 数字化转型 外研社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4-0005-04
From Change to Renewal: The Solf Evolution Path of Publishing Firms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ang Fang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100089)
[Abstrac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ew dynamics in digital publishing, and consid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houses, some crucial factors are proposed: optimiz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nnovating assessment mechanisms; implementing formal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cultivating and building talent teams. The desig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battle formationlay” the foundation for efficiently responding to external demands; innovative assessment mechanisms enhance internal capabilities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co-exist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institutions ensure the normativity and flexi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talent cultivation provides a continuous stream of motiv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se four aspects, publishing houses can achieve efficienc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dynamics of digital publishing.
[Key words] Publishing firms Revolution Digit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未来的出版社会是什么样子?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下文简称“外研社”)AIGC的回答,最显著的就是全面数字化与智能化。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兴起,要求出版社在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上进行深刻的调整与创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创新考核机制、规范制度经验以及培养人才团队,以提升出版社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这些关键要素不仅独立发挥作用,更通过相互联系与作用,构建出一个高效、协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放眼全球,媒介和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出版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在内容创作环节,人工智能(AI)可以辅助编辑撰写提纲、收集素材、优化稿件;在营销环节,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渠道使出版物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触达潜在读者;在呈现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富媒体等前沿技术拓展了产品形态。
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在被深刻颠覆。以阅读为例,2024年最新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3%[1],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主要形式。当下,大量的阅读、学习场景已经转移到手机、电脑、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上。对此,出版社如何让优质内容超越纸质载体,持续体现内在价值?
在课堂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2]。“十四五”纲要将智慧教育列入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要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与“智能基座”。为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匹配海量的教育资源,无纸化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的应用日益广泛。课堂内外以及相关文化产业—报纸、期刊、电视等都在着力发展数字化转型;读者和用户越来越多地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与屏幕相伴成长,纸质图书不再是唯一的阅读、学习工具,知识载体向多模态升级,数字资源的特性与优势更加突出,并逐渐走向个性化、生态化、智能化和一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行业必须主动迎接变革,提供更丰富更多模态的产品和服务。出版行业并非缺少市场,而是缺乏触达读者的方式—唯有跟读者产生强关联的供需关系,才能把数字化时代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主动迎变,需要利用先进技术,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向用户呈现知识,这对出版社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于汽车从燃油车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尽管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环保性、智能化及驾驶体验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其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充电设施网络、高性能且低成本的电池设计、生产、销售及回收体系的协同;还需要高性能传感器和雷达系统的支持,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高精度地图服务的保障。唯有具备相应配套设施,车企才能为用户提供更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进而实现自身的进化和迭代。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同样涉及生态体系的升级乃至重构。全新的生态体系将更加复杂,且更难以驾驭。在这一生态体系中,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尤为重要。
1 设计组织结构,响应外部需求
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战略不同,教育出版社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3]。外研社平均每2—3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经历过编辑部、事业部、分社、集群等不同组织结构。那么,究竟何种组织结构最为优越或最为适宜?迄今为止,中外管理学家尚未找到能够“准确测量组织有效性”的工具。
从多年的出版从业经验来看,判断一个组织结构的优劣,不应仅仅看其形式,而要着眼于其内在运行的有效性。以阅兵方阵为例:一个训练有素的方队,可以向前行进,也可以向后移动,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无论行进方向如何,总有一条轴线确保稳定有序地调动组织资源。如果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即便排列成矩阵式方阵,静止时尚可,一旦行动便会混乱。在数字出版领域,哪条管理轴线才是出版社的主轴线?不同轴线上如何分配决策权力?不同轴线上的管理功能如何发挥协同作用?外研社对此一直在探索并调整。若能够敏锐捕捉到外界的变化和机会,迅速作出反应,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那么组织就是有效且合理的;反之,若无法达到这一成效,就应考虑再次调整组织结构。目前,外研社从事数字出版的团队包括全资数字化子公司、总部数字化管理中心,同时在分社中都设有一个从事数字资源开发的小团队,与外研在线对接。外研社数字业务队形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从疫情突发快速上线教学资源,到“双减”政策下培训机构关停并转、满足家长仍然存在的学习需求,外研社的组织结构能够快速响应外部需求,其有效性得以证明。因此,没有天生的好组织,只有“不断变得更好”的组织。当环境变化、用户需求变化、上下游快速发展变化时,组织结构也必须更加灵活、迅速地适应外界变化。
2 创新考核机制,协作共生发展
在构建作战队形后,不同部门之间的优势和能力需要通过考核机制的牵引实现有效“串联”。传统出版社的考核体系依据纸质图书特点制定,针对具体部门的收入和利润进行考核,这容易导致各部门只关注自身考核任务,忽视其他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使得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各自为战。针对这种情况,外研社对考核机制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共生指标”[4],即通过绩效考核,促使分社主动贡献优质内容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使数字子公司主动发挥其在互联网产品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而使不同的部门能够步调一致,打出整齐划一的组合拳[5]。众多融合产品如数字教材、《新概念英语》的智慧版、《剑桥国际少儿英语》(智慧版)、《大猫》(智慧版)等,均为新考核机制的成果,通过数字赋能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图书分社和数字子公司,也都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字出版中。新的考核机制也推动了外研社共享协作企业文化的形成。
3 出台正式制度,从“必然”走向“自由”
随着数字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成立专门的部门以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管理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业务的专业性和效率,还能确保数字业务得到充分重视和支持。外研社成立了数字业务论证与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社领导、经营、财务、信息化以及业务部门代表组成。委员会统一管理数字化相关经费和预算,对数字产品的申报、论证、评估、实施、交付、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评估和把控。同时,建立数字基建公共采购服务体系,战略性数字项目由社内公共资金先行投入,运营收益根据责任主体进行市场化分享,从而解决了零散建设、缺乏体系和规模的问题;推出《外研社数字项目管理规范》《外研社数字资源质量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旨在沉淀和固化数字化经验,提高管理效率,并确保未来数字出版工作的连续性。出台一系列正式的组织和制度,是外研社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华为的管理经验来看:成功的管理,就是企业脱离了对技术、资金和小部分人才的依赖,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科学规范的数字化管理制度,正是出版社变革和迭代发展中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
4 布局人才培养,提升数字化能力
人是最活跃、最能动、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在数字化发展中,尽管已经具备了作战队形、行动路线图及机制保障,但决定最终成效的关键因素仍然是团队。出版社的人员在选题策划、编辑图书或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长。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原本确定的事物变得不再确定。行业内的竞争不仅限于出版社之间,同样包括教育科技机构等。这需要在缺乏前人经验情况下,综合各种知识,洞察其中的关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融合发展时期,出版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首先,外研社确定了出版融合人才培养的“增长极”。人才的带动和传承是一个质的传递过程,人才的层次对其选拔和培养后继者的能力有重要影响[6]。全资子公司外研在线作为独立运营的排头兵、先遣队,不仅是外研社数字化运营的核心载体,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增长极。除了500人规模的外研在线,在传统分社中,虽然无法立即实现所有成员的数字化转型,但传统分社设立数字资源部,对接外研在线。初期将部分业务部门打造成为数字化人才高地。具体而言,以用户规模大、产品知名度高的教材部门和读物部门作为增长极。目前,全国有一半的大学生和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使用外研社的英语教材,外研社的分级阅读产品有60个系列6000多册,占全国英语分级阅读总产品销售额的60%。部分分社作为增长极,通过点的突破,带动出版社整体数字化人才的聚变、裂变和链式反应,为全员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点。
其次,为出版融合人才培养提供能量核。能量核是为人才培育、集聚、发展和壮大提供动力的核心能力源泉。外研社培养数字化人才的能量核包括外研U学[7]、UNIPUS[8]、管理驾驶舱[9]等战略性纸数融合项目。对于这些项目采用“压强原则”,即投入超过常规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实现重点突破,并迅速进行复制推广。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数字子公司与出版分社的团队互相学习,密切讨论甚至激烈争吵,不断拓展团队成员的认知和能力边界,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显著提高决策质量和创新能力。尽管成长过程充满挑战,但正是在这些讨论和争论中,团队成员得以提升自身能力。
目前,外研社员工总数超过2200人,全职从事数字化业务的员工占比超过1/4,已初步解决数字化人才“有没有”和“多不多”的问题,并部分实现了数字化人才“优不优”和“强不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外研社将向全员数字化大步迈进、同时更大幅度地促进数字化人才高质量发展。
外研社致力于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创新考核机制、规范制度经验以及培养和打造人才团队等方面的变革和努力,适应外界的变化并保持竞争力。笔者在此呼吁业界同仁共同探索、积极实践,长期部署,推动出版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为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注 释
[1]新华社.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OL].[2024-05-2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 202404/content_6947066.htm
[2]人民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OL].[2024-05-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3_1044232.html
[3] 王芳.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21(6):49-53
[4] 王芳.共生视角下的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1(10):28-34
[5] 王芳,郭剑. 扎实推进全方位的出版融合,做大做强新型数字出版企业 [J]. 中国数字出版,2024(1):18-22
[6] 孙锐 . 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评价机制 [J]. 中国人才,2019(7) :24-26
[7]外研社打造的外语学习领域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
[8]外研社推出的一站式智慧教学(外语)云平台。
[9]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的指标分析型系统。
(收稿日期: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