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素养培育的国际趋势对我国中小学的启示

2024-08-29雷云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6期

摘要:数智社会对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出了要求。国际组织和各国家纷纷关注数字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本文通过对国际主要发展趋势的分析,对本土化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进行考察,剖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期推动我国中小学数字素养培育,为培养适合数智社会的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字素养;国际趋势;中小学;启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6-0097-04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到,数字素养和数字访问是21世纪的基本权利,没有这项权利,人们参与公民事务和经济行为会越发困难,因此,应把数字素养视为学生和教师在21世纪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显示,数字经济是国家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对劳动者和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素养是未来劳动者和消费者的首要技能,提高数字素养有利于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1]

随着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的普及,青少年儿童能够接触到数字技术的比例不断上升。人们通常认为,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孩子天生就能玩转各种数字设备和智能设备,其数字素养水平天生高于数字移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推进,研究者发现,青少年自我感知的数字素养往往高于其自身实际表现[2],批判性评估在线内容的技能存在欠缺[3],他们虽是数字原住民,但并不能自发成为数字公民。[4]

在数智社会中,人们的交流、写作、人际关系均发生了巨变,因此,学生具备数字社会中所需的认识、社会、情感、动作等综合技能,比掌握上网、操作数字设备等简单信息技术技能更为重要。[5]而学校是青少年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所以,数字素养应当像其他素养一样首先在学校培养,但教育系统缺乏将数字素养有效整合到课程中的学习标准。[6]

国际数字素养典型框架发展趋势

以色列研究者最初提出数字素养框架。以色列开放大学Yoram Eshet Alkalai最早提出数字素养框架,由图片-图像技能(photo-visual skills,视觉图形理解能力)、再创造技能(reproduction skills,创造性地整合和多维思考能力)、分支技能(branching skills,非线性的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s,批判性地辨别能力)、社会-情感技能(social-emotional skills,适应虚拟空间的情感交流能力)构成。2012年修订增加了实时思维技能(real-time thinking skills,在视频游戏或在线教学中,同时处理大量刺激的能力)。这是一种基于能力的理论框架,从适应数字世界角度,阐释学习者在数字环境中的认知能力,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认知能力类型,提炼出六种基本的数字素养能力要素,构成数字素养的完整框架。

21世纪学习框架重点关注学习者的数字素养技能。21世纪学习框架将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技能列为三类技能之一(另外两类是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具体包含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获取信息、批判和评估信息、创造性地应用信息)、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客观批判地分析媒体、利用恰当媒体有效表达)和信息与交流技术素养(ICT Literacy,高效地应用技术、道德认识)。这是从不同领域演进视角出发的分类,其中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ICT素养分别强调信息传播、媒介使用、技术应用层面,构成了不同领域在数字化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关注点,构成了数字素养的基本要素。

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将数字素养分为五个领域,分别是信息和数据素养(Information and data literacy,搜索、筛选、评价和管理数据、信息和数字内容)、交流合作(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使用数字技术互动、交流、分享,数字身份管理,网络礼仪文化)、数字内容创造(Digital content creation,开发并整合优化数字内容、数字版权、编程)、安全(Safety,设备、数据和隐私、个人身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技术操作问题、技术解决方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创造创作、识别数字鸿沟)。欧盟的数字素养项目已持续十年多,致力于应对数字化转型,但还未深入到教育教学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数字素养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使用、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以及把数字技术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数字素养包括技术技能、信息技能、创新技能、创造力以及社交技能,其发布的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在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设备与软件操作(硬件和软件)、职业相关技能(使用、解释特定专业领域的数字技术、数据和内容)两个领域的数字素养,并将数字素养能力级别分为初级数字素养和专家级数字素养。

国际数字智能研究院推动数字素养理论拓展到二维划分的框架。国际数字智能研究院提出数字智能全球通用框架,从八个维度(数字身份、数字使用、数字安全、数字安防、数字情感智能、数字通讯、数字素养、数字权利)和三个层级(数字公民身份、数字创造力、数字竞争力)提出24项能力。该框架首次采用三个成熟度层级划分,反映出数字素养的层次性,八个维度的划分是从整个社会智能化的视角提出的对应于社会应用领域的数字安全、数字安防、数字通讯,从社会性出发的是数字身份、数字权利,从能力出发的是数字情感智能、数字素养。

200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将“数字公民素养”作为《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的六大标准之一。美国新媒体联盟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人类在获取和创建数字资源时,所需的解释、了解、理解和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包括通用素养、创造性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也将数字素养融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PISA2022报告中对数字素养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ICT概念框架中,关注ICT使用与学生ICT技能、学生认知表现、学生生活等的互动关系。在课堂中的ICT使用框架中,主要分为学习ICT、使用ICT学习、使用ICT支持教学等方面。其中,学习ICT是指信息技术课程,使用ICT学习关注ICT教学互动策略和学生参与度。ICT教学互动策略包括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的教学,讲授式/探究式教学,形成性评价、反馈和评价实践,具体学科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课堂组织等。学生参与度包括时间、注意力、努力、态度。[7]

世界银行于2020年发布《数字技能:框架与项目》,在参考欧盟Dig Comp2.0的基础上,将数字能力定义为安全恰当地获取、管理、理解、整合、交流、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其提出的数字能力框架划分为设备与软件操作、信息与数据素养、交流与合作、数字内容创造、安全、问题解决、职业技能等。将数字素养水平划分为基本、中等、高级、专业等四个水平。[8]

综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数字素养框架可以发现,目前对数字素养的研究已开始走向更细粒度的素养划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素养能力提升有不同的需求,我国目前对数字素养理论框架的研究滞后,目前尚无对数字素养的综合完善的理论框架研究,不能为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提供理论起点。

202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等维度,目标是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至于学生数字素养方面,目前对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关注不太多。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国际进展

1.从技术工具到思维培养的转向

研究者认识到,信息科技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编码技能本身,要超出编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开发系统、形成产品的思维能力。[9]例如,Cyber Wise项目开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系列课程,将数字素养与社会情感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数字社会中的道德和价值观、自律、搜索、设备管理、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帮助学生为数字社会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又如,华盛顿西雅图的一位高中教师将数字素养教育引入社会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0]

2.从单独培养到整合实施的发展

英国学者通过对专家的半结构化访谈,提出要修订国家计算机课程,推动数字素养成为跨学科科目,以便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典型的实践案例是美国加州的学区,他们将数字素养与州立学科核心标准CCSS统整起来,形成数字素养培养的细化框架(如下表)。在不同年级,对数字素养的水平做出可选(Operational)、介绍(Introduce)、强化(Reinforce)、掌握(Mastery)四个水平的具体分解。

我国中小学数字素养培育路在何方

1.存在的问题

数字设备接入的限制问题。虽然青少年学生基本已经具备接入数字设备的条件和机会,但是受到人为的“隔离”而不能实质地随时随地接触数字世界。数字设备接入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地放开使用,而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合规使用数字设备的认知和习惯。

局限于工具性作用的范畴。在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术工具的使用,且信息科技课程发挥的工具性角色并不能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因而离数智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数字公民的培养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学习方式转型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多元,但在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应用频次低、方式单一化、形式浅表化、效果“鸡肋化”等情况,课堂教学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表现为展示、支持、强化传统教学实践,较少用于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所需的核心技能。[11]

2.可能的解决方式

建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本土化框架。通过概念流变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中,数字素养培育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尤其是多维信息理解、批判性思维、创造表达、安全与情感交流等适应数字社会的关键能力。同时,在常规的课堂中,实现数字素养培育与学科教学、测评的有机整合,推动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将数字素养培育与学校课程统整实施。数字素养的培育不能仅靠信息科技课程,而是要基于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即将数字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学科核心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语文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为学生建构出适应数字社会的学习体验。

开展长周期的数字素养评估研究。在数智社会背景下,测评研究思路和内容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前瞻性研究和调整。开展大样本的数字素养水平测评有助于分析总体的数字素养水平,如通过自陈式量表、事实类客观题、主观题的探索,对学生的数字素养开展持续的过程性测评,为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提供教学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淑娉,陈海峰.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价值、内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1):215-220.

[2]Porat E,Blau I,Barak A.Measuring Digital Literacies: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Competencies Versus Actual Performanc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26):23-36.

[3]Gui,Marco; Argentin,Gianluca.Digital skills of internet natives: Different forms of digital literacy in a random sample of northern It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J].New Media & Society,2011,13(06):963-980.

[4]赵国雄,钟柏昌.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培育合格数字公民[J].教育家,2022(49):38-39.

[5] Porat E,Blau I,Barak A.Measuring Digital Literacies: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Competencies Versus Actual Performanc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26):23-36.

[6]Bandura R,Leal E I M[DB/OL].https://www.csis.org/analysis/digital-literacy-imperative.2022-7-18.

[7]OECD(2023),PISA 202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PISA,OECD Publishing,Paris,https://doi.org/10.1787/dfe0bf9c-en.

[8]World Bank.Digital Skills:Frameworks and Programs[R].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562351611824219616/pdf/Digital-Skills-Frameworks-and-Programs.pdf.

[9]Divya Menon,Sowmya Bp,Margarida Romero,Thierry Viéville.Going beyond digital literacy to develop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K-12 education. Linda Daniela. Smart Pedagogy of Digital Learning,Taylor&Francis(Routledge),2019.

[10]Klepper D. Valdes M. et al.Americans barely have media literacy.Now teachers have to tackle digital literacy[DB/OL].https://fortune.com/2023/03/20/what-is-digital-literacy-high-school-teachers-misinformation/.2023-3-20.

[11]祝智庭,孙梦,袁莉.让理念照进现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设计及成熟度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6):3-11.

基金项目:2023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测评研究”(C202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