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赋技:走向理解的团队教研模型“生根”研修
2024-08-29胡立薇
摘要:本研究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依托团队力量,进行了靶向“核心素养”的深度研修,并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联结“人与人、人与文、人与数”的教研模型。
关键词:信息科技;新课标;教研模型;团队教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6-0090-03
通过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深入研究,笔者所在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发现让教师依托团队的力量合力成长,是一种新的教研思路。基于这一发现,团队进行了靶向“核心素养”的深度研修,并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系统优化为特色,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教研模型。
以小作大——“文·课·作”的立体式研析(如图1)
1.围“文”研析
围“文”研析—紧跟专业提升,坚实文化成长。其中的“文”有两层意思,一层为“内文”,即核心的新课标和教材。随着研析的深入,团队发现要想让教师彻底理解概念,需要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于是寻求了第二层文,即“外文”。因此,团队举办读书沙龙,分享读书心得,并不定期组织成员观摩省内外高质量的课例,同时实现从组内个人观摩思考进阶到教研活动集中讨论、从个人听课评议扩展到集中课堂展示、从本校教研团队探究辐射到区教研共同体成长。
2.围“课”研析
围“课”研析—理清教学重点,共研单元建设。团队会组织成员从三个层面对“课”进行研析。第一层抓大方向,课程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是否突出重点,是否有效突破难点。第二层抓联系,课的设计是否具有大概念视野,围绕单元进行整体教学。第三层抓过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实践研究,团队研发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①独特的“由实例到教案”的教研活动,围绕优秀的课例实现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获得成长;
②围绕“学科六大主线”分析的教研活动,以单元为篇章梳理学科大概念;
③基于“课堂观察”研讨的教研活动,反思及讨论其中的单元整体教学并进行改进。
此外,邀请专家名师指导,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实践建议,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提升。
3.围“作”研析
围“作”研析—评估专业素养,共进专业层次。这里的“作”可以是案例、教学设计、论文等。
首先,通过分享作品,为其他成员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些作品可以展示成员们在信息科技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其他成员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灵感,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典型的范例效应。
其次,通过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创作,激发整个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他们的作品可以给其他成员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同时,成员之间的竞争和比较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形成一种积极的鲶鱼效应。
最后,通过作品分享,每个团队成员都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反馈和建议。这些反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盲点,促使他们进行改进和优化。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需求,促进团队内部的协作和合作,形成一种有效的反馈效应。
以小迭大—孕育核心素养的新模式探索
1.小学单,大作为
经过实践,团队总结、归纳了课堂的“五三二”模型(如图2),即五分钟体验探究、三分钟学单记录、二分钟反馈反思的课堂学习环节。
2.小情境,大生活
信息科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真实情境来连接生活。团队依托学校旁的“一江二湖三街区”,让学生拍摄、制作小视频并做汇报,同时引导学生研究一个智能系统,且要汇报使用了哪些科技手段。
3.小活动,大思维
教师要积极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创新,并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同时,开展科技活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动手改进更新项目。
以小炼大—数据引证的新课程实践
1.概念为锚,教案为抓手
团队提出,在设计教案时要围绕五要素进行,并以概念为核心、以“三部曲”的方式展开教学(如下页图3)。
第一步:构建什么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怎么构建这个概念。
第二步:什么支架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学单、素材、提问、板书。
第三步:“教-学-评”达成一致性—情境延续一致、概念覆盖一致、难度一致。
2.迭代为上,审改为抓手
在教案设计好以后,要经过团队三审制度审核,一审为自己审核评价,二审为成员交换审核评价,三审为负责组长审核评价,这样的三审制度,使得教学改革平稳过渡。
3.数据为证,评价为抓手
团队积极探究随堂评价(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的积极程度)、单元整体评价(使用智学平台实现做评分离、达成单元整体评价)、学期评价(以核心素养评价为主,包含关机情况、科创活动分享、文件命名、项目的持续性、教室卫生、介绍新工具现学现用等)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全面指向学生四个核心素养,全面刻画学生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发展。
总结
经过反复的研修和实践,团队形成了体现“核心素养”内涵的联结“人与人、人与文、人与数”的团队教研模型。
①联结“人与人”。在教研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团队成员可以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还可以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②联结“人与文”。在教研中,强调在信息科技教育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团队注重提升教师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鼓励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深入了解各种文化背景和技术应用场景。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能力,让他们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③联结“人与数”。在教研过程中注重与数据建立联系,强调数据引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信息科技领域的重要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来源、特点和价值,教授他们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数据。另外,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联结“人与人、人与文、人与数”的教研模型内涵丰富,注重团队合作,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并解决了传统教研普遍存在的形式单一、力量薄弱、缺乏支持等问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