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的探索
2024-08-29樊盼盼卢适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解决问题。而信息科技课程又以强化实践为主,注重“做中学”,所以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学科思想,从问题中寻求解决思路,运用合适的工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以“让中国看到蚌埠非遗文化之美”项目为例,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发现、感受蚌埠非遗之美,孕育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和展示作品,当好一名小小的文化媒体宣传创作者。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传统文化;定格动画;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6-0000-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1]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信息科技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可谓新硎初试,因此,笔者以真实情境下的定格动画项目式学习为例进行了教学探索。
以终为始:项目起源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笔者展开了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当地非遗文化了解甚少,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地非遗文化、走进非遗文化,笔者展开了项目研究——“让中国看到蚌埠非遗文化之美”。
笔者针对“如何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帮助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以“现场解说、视频录制”等方式帮学生答疑解惑。考虑到“留存时间长、学生兴趣度高和受益面广”等因素,笔者最终选择以定格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由此确立了本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文化媒体宣传创作者,如何运用定格动画为蚌埠文化做宣传?”
课标导向:项目设计
1.为文化传承而准备
为了让学生以及各地游客了解蚌埠的非遗文化,七年级项目团队通过询问前辈、实地走访、线上参观数字博物馆、线下非遗展览馆工作人员的介绍、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了非遗的种类、呈现形式、加工过程,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本项目的项目目标如表1所示。
2.为解决问题而合作
本项目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非遗文化宣传视频的制作,最终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要设计出一个大众喜欢的定格动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定格动画?”“定格动画的制作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场景如何布置?”“定格动画如何拍摄?”“以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如何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设计定格动画的内容,让大众了解非遗文化?”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子问题(如表2)。
完成定格动画需要计划书、剧本、场景搭建、拍摄、剪辑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设置小组长,不同的阶段组长职责不同,成员职责也不同。整个项目中需要有剧本组、脚本组、拍摄组、灯光组、编辑组、展示组、拍花絮组、实地采风组、拍照组。同时,每个小组都有小组QQ群,方便开展微协商会议,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为生答疑:项目实施
1.基于课标需求,进行课前调查
要制作学生喜欢的非遗文化定格动画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了解学生喜欢的视频呈现方式、类型。因此,项目小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代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什么?在项目小组的充分讨论下,生成了非遗文化定格动画需求的调查问卷,并利用UMU的形式收集问卷、形成词云,确定项目方向。
2.基于学生疑问,设计定格动画
在本阶段,项目小组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与协作。例如,超越小组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皮影是什么?是用什么制作的?又是如何以影子游戏的形式呈现的?”他们搜集资料,DIY皮影的制作过程,最后以《尊敬长辈》皮影戏制作过程为例呈现一段皮影戏表演思路,进行定格动画《皮影的奇妙之旅》的创作。江淮小组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解决“什么是花鼓灯?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花鼓灯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参观博物馆、向长辈咨询,确立了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花鼓灯》作品,根据动画思路,拍摄者与配音者共同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定格动画创作。
3.为了答疑准备,定格动画分享
通过不断完善、优化定格动画,项目小组到各个班级开展了作品分享会。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享了项目在主题选定、规划设计、拍摄剪辑、目标达成、自评展示等方面付出的努力。最终,项目小组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展示了相应的动画故事,并与在场同学再次交流。
课标需求:项目评价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还要注重在项目过程中的多元化评价。在计划书制作的过程中要注重项目可行性、创意性等方面的评价。在剧本的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吸引性等方面的评价。在视频拍摄和剪辑过程中要注重对小组合作、项目实践、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表现性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贯穿项目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表3所示。
结语
“让中国看到蚌埠非遗文化之美”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教学内容打破了学科界限,涉及语文、历史、艺术、信息科技等多个学科,将真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蚌埠非遗之美,孕育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并通过互联网分享作品,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家乡的非遗文化,让学生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网民评价过程中,发现作品的优缺点。该项目强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关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融合学科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熊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为蚌埠市课题“初中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蚌埠市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传统文化历史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17)的阶段成果;安徽省申报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