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新样态
2024-08-29莎丽丽
摘要:本文以《墨梅》一课为例,从创新古诗词教学的学习设计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详述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的古诗词创新教学新样态,为新课标背景下指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实践找到了一条现实路径。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新课标;古诗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6-0000-04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新课标突出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与实现方式。这些新要求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事教学创新的空间,也给习惯于常规教学的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古诗词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成为教学创新的热点和难点。
微课程教学法运用于古诗词创新教学的优势
微课程教学法是用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微观组织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倡导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结构和学习方式,其系统设计“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单)集目标管理、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视频支持、微项目学习为一体,能产生激发自主学习潜能,促进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良好实效,从而把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真实性、实践性、创造性、教学评一体化等理念落到实处。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古诗词创新教学新样态
1.创新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样态
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遵循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律,从设计、开发“三剑客”入手,为学生搭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习脚手架。
(1)目标管理、问题导向、视频支持的课前学习设计新样态
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前学习设计采取“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的组合学习法,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设计的关键在于提炼达成目标和设计学习任务。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墨梅》一诗的教学为例,达成目标设计如图1所示。
上述目标的表述力求具体精准,让学生洞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学到这个程度”,使自主学习纲举目张。
具体而言,目标(1)属于“解诗意”范畴。目标(2)是关于朗读的要求,意在让学生熟悉语感,积淀诗意文化,属于“语感”学习脚手架。目标(3)属于“诗意”学习脚手架,理解了诗意,才能从中深究写作手法。目标(4)有关《墨梅》的写作手法,是为“诗法”学习脚手架。目标(5)是近体诗格律脚手架,其中“视觉格式”不是正式的格式,属于过渡性脚手架。
如果说,达成目标的重要作用是规范学习任务设计的方向,是产生“积极情绪”的指导性的脚手架,那么,只有把达成目标转化为问题式的学习任务,指导性的脚手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脚手架。以任务三、任务四、任务五为例(如图2)。
任务三中“解诗意”是课前学习的重点,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因此,笔者从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入手,搭建理解句、联的学习脚手架。
例如,在首联“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中,“洗砚池”“头”“树”“淡墨痕”是理解这一联的关键字、词。“洗砚池”指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头”跟在名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在诗中表示洗砚池边上。“树”是梅花树。“淡墨痕”与“池头树”相呼应,使朵朵梅花尽显淡淡墨水点染而成的神韵,梅之素雅高洁跃然眼前。
依据此法引导学习,通过理解“清气”“满”“乾坤”等字、词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境了。
任务五中“学格律”属于拓展模块,是传承近体诗优秀文化的基本功。初次实践诗词格律,笔者选择押韵和平仄作为突破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在分辨平仄和梳理押韵规律的学习任务中已暗藏正确答案,以便学生不费过多时间就能巩固所学知识,为课堂习作做好铺垫。
上述学习任务设计全部采用“目标管理”策略,做到任务与目标对应,只要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质量就一定能达成目标,避免了教学随意性导致目标偏离的问题。同时,上述学习任务设计全部采用“问题导向”策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事自主学习,发展分析、综合的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上述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了现实的学习脚手架,而要促成高质量自主学习的发生,则需要教师开发配套学习资源来加以保障。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需求导向”的资源开发路线,要求教师预估哪些学习任务学生完成起来可能会有困难,据此提供配套学习视频等学习资源,以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任务三、四”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感受墨梅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任务五”事关七绝格律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个“空白”。因此,笔者开发针对性的配套学习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附在“任务单”上,方便学生扫码学习。如此,信息技术成了支持学生从事高质量学习的重要保障。
(2)人工智能助力的课堂学习设计新样态
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课堂学习方式创新,依托课堂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及其对应学习任务,形成独特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促进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设计如图3所示。
四个环节中,“诗意盈怀”“诗法探微”“诗音赏意”是对课前自主学习成效的检测,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评价。“诗文习作”“作品展示”则是微项目学习的两个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从事语文实践活动,是撬动课堂学习革命的杠杆。
微项目学习设计的关键在于创设真实情境,以便学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情境”脚手架。但是,创设真实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脑力。因此,笔者借助AIGC拓宽思路、激发灵感。笔者向AIGC发问:“什么是‘托物言志’?”“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托物言志’?”AIGC当即给出答案:“梅花、莲花、松树、菊花、竹子、白云、流水……”笔者再问:“怎样让学生热爱植物,激发起创作描写植物诗词的兴趣?”AIGC给出“亲近自然、植物知识教育、艺术融合、环境美化”等答案。虽然这些文字无法直接成为学习方案,但是令笔者深受启发,决定以“直观体验、融入日常、跨学科学习、艺术渲染融合”为原则创意微项目学习。
考虑到《墨梅》的诗风特点是“托物言志”,笔者在课堂上提供真实绿植,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状态,从而创作出托物言志、富有情感、感悟的七言诗。笔者设计的微项目如图4所示。
2.创新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样态
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课堂学习安排了两项内容:检测和微项目学习。
(1)自学检测:准确高效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检测方式,是全员参与的检测,测验的范围与难度与“任务单”相当。检测完成后,各小组开展协作评价,统一答案之后,由组长随机抽取一份交教师审阅。经过审阅,各小组的答案完美通过,这说明通过精心搭建学习脚手架,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开始迸发,达成目标圆满完成。
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不仅能巩固课前学习成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对教师而言,能当堂了解学生学习成效,既能即时完成对课前自主学习的多元互动评价,又减轻了课后批改作业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2)微项目学习:凸显奇效
《墨梅》是一首典型的题画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志。为此,笔者创意题为“伴我绿植,言我情志”的微项目学习,让学生从事七言诗创作。为了引导学生格物生情,从而托物言志,笔者为各小组准备了真实情境:绿萝、海棠、栀子等植物。
课堂上,学生先是注意观察植物的花形、叶片、颜色、形态,时而结合教师提供的植物习性交谈议论,时而奋笔疾书。15分钟的写作中,全班48名学生有47人完成诗作,1人完成三句,完成率达97.91%。其中,37人用到了托物言志写作手法,占77.08%,表明古诗词创新教学初显成效。
完成写作之后,小组协作讨论,推选本组参加全班展示的诗作。在展示中,展示者朗声吟诵作品,质疑者就平仄、押韵、写作手法等提出质疑,展示者当堂做出回应,既发展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第一次从事诗词创作,作品虽然青涩粗糙,却充满了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初次习作“托物言志”七言诗已经能将自己的观察、思考、感悟和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因此,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金陵.微课程教学法:诗歌创作的七个脚手架——为翻转课堂让学生当堂完成诗歌创作支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9):2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