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4-08-29刘海玲魏东
摘要:本文以项目为载体,创设真实生活场景,开展“人工智能”模块的编程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培养了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生活场景;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6-0057-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出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六大逻辑主线,其中有一条主线便是人工智能。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项目为载体,创设真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建构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以及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场景有机统整,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和情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选择适切的平台和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探究、创新创造,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例如,在讲解“选择结构”项目时,笔者结合智能硬件开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开展目标明确的实践研究。在新课导入时,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带有计步功能的智能手表,引出本节课的活动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智能手表的计步原理,引出掌控板的传感器、代码块等知识模块,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表盘数据的变化,尝试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画程”软件绘制流程图(如图1),进一步分析算法,厘清思路,为计步器的程序编译奠定基础。
在讲解掌控板的智能交互功能时,笔者唤醒小爱同学(智能音箱),请学生体验查询天气、时间、关灯、播放音乐等语音控制功能,增强学生对智能语音技术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提前准备好WIFI账号和密码,并在相关平台申请API免费密钥Key(心知天气、百度智能云中的语音识别);课中,引导学生利用Mpython软件编译掌控板程序,通过不断调试,逐步修改、优化、迭代程序。
创设生活场景是一种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人工智能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一般可以采用分析生活实例、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如购物、旅游)、设计互动游戏(如猜拳、抽奖)、引入现实竞技(如人机大战、闯关)、结合学生兴趣点(如音视频、投篮)等情境。通过设定生活情境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验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激发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项目化—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真实生活情境、问题解决、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在信息科技学科中,通过完整的项目研发,能够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那么,在人工智能编程教学中,如何实施项目式学习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项目教学六步法,即确定项目主题—筛选活动素材—分解项目任务—实施项目学习—展示项目成果—项目终结评价。六步法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下面,以“智能生活”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确定项目主题
主题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智能助手为切入点,通过与智能助手的互动,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智能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挑战的热情。
2.筛选活动素材
素材是构成项目的基本元素,在项目式学习中,如何筛选素材至关重要,素材的适用性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素材应具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并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不仅要丰富,还应该具有多元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素材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适用性,以防出现饥饱不均的现象。
3.分解项目任务
分解项目,即将大项目进行分解,便于学生逐一击破、化整为零。本项目根据主题,将中任务分解为智能家居(分为时间、天气、语音识别、计步器等子任务)、智能交通两大板块。①智能家居。学生了解智能家居产品的基础应用,但是对其工作机制并不知晓。该任务通过Mpython平台,结合相关硬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②智能交通。笔者所在学校有地下车库智能接送系统,放学流程如图2所示,大部分学生体验过并了解其应用模式,同样,对其工作原理也不知晓,这个任务相对比较复杂,适合Python语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社团),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
4.实施项目学习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提前将学生分组,每组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案,完成智能生活板块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智能家居板块之后,尝试探究智能交通板块。笔者为每组学生提供实用的、可实施的素材,有硬件资源、WIFI和相关密钥;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活动,笔者在学习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助力学生突破重难点。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往往需要几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探究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时调整后期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5.展示项目成果
项目的展示是教学过程中另一重要环节,是教师掌握学生学情和反馈教学效果的渠道。每个小组从项目背景、团队分工、探究过程、现有成果、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汇报,展示团队的成果。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团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在易加学院平台点赞、评论)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6.项目终结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知识和能力方面对每个项目团队、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过程性评价;对照最初设定的学习目标,根据项目展示效果,师生可以给出本项目的终结性评价,并思考项目后期的延续性,为项目提供更强的生命力。项目的终结性评价对检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项目的可延续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教学实施个性化——因材施教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逐渐显现,但是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笔者在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研究时,尝试使用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策略。首先,在提供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分层设计作业(基础作业和进阶作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进阶活动,激发学生后期的创新潜力;其次,创设特色社团(俱乐部),选择优秀学生编班,开设小班化教学,集中培优,加强种子选手之间的互相学习,激发优秀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例如,在开设“智慧物流”项目时,因本项目中涉及货物分拣、货车巡线、物品分类与倾倒等任务,要应用图像识别、射频技术等专业领域知识,学生需要在理解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的研究活动,对知识储备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仅对社团学生开展该项目的高阶任务,同时,这也为社团后续的人脸识别、目标跟踪等项目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竞赛是一种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让学生在竞争中快速成长。笔者借助交互性强的虚拟现实平台,打造了沉浸式人工智能编程竞赛类课程,以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对科技伦理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人工智能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并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
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将生活与教育相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建模思考、设计算法、迭代更新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未来,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初中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教学模式,致力于找寻并实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