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觅致远舰的踪迹

2024-08-26本刊编辑部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舰体

在辽东半岛的东端,静卧着一片历史的海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之下,隐藏着甲午海战的沉舰遗址,那里有一段远去却依然震撼人心的往事。

回望那段历史,1894年的黄海,烽火连天。清朝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那片海域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那是东方古国在近代化浪潮中挣扎的写照。铁甲巨舰在波涛中翻滚,炮火在海面上绽放,每一次炮声,都是历史的回响。

艰难的发现

19世纪90年代,甲午海战期间,北洋舰队是清朝唯一的现代化海军力量,其中许多舰船,如定远舰、经远舰、超勇舰等,都是当时海军的骄傲。在那场改变中日两国命运的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舰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以北洋水师覆灭而收场。

伴随着战争的失败,多艘北洋海军战舰沉没在我国境内的黄海北部和威海湾一带。直至2013年,为配合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涉海基建,我国在黄海北部开启了以寻找甲午沉舰为首要目标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通过档案梳理、物探扫测、潜水探摸、抽沙清理等工作,最终在丹东市西南50多千米海域处找到并确认“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即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然而,致远舰的发现与确认工作并不容易。因其沉没后历经了长期破拆与泥土淤埋,残存舰体完全被埋藏于泥土之下,海床面扫测的多波束与旁侧声呐已无迹可寻,浅地层声呐的穿透工作也被厚实的淤泥所阻碍,历经多次勘探,才最终依靠磁力仪与潜水探摸确认了沉没位置。历时3年,终于确认了身份。

残缺的舰体

致远舰以其先进的舰炮和坚固的装甲成为北洋水师的代表性战舰之一,舰体原高达8米。沉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留的高度仅有2.5米。

由于海战创伤和后期破坏,舰体损毁严重,但仍然可以确认战舰的水密舱室、锅炉舱、穹甲板等部位。穹甲与锅炉发现于舯后部,其中,穹甲以三层钢板铆接,厚度可达10厘米,而呈圆筒状倒卧的锅炉内堆积的全是煤炭。从残存的锅炉高度与舯部穹甲来看,沙中舰体残存高度已位于水线以下,属于底舱,高度甚至达不到完整底舱室的顶部。

舰体外壳用钢板构造并使用铆钉连接,不过舰壳所用钢板较薄,厚度仅有1厘米左右。在靠近底部的舭龙骨用角钢、铆钉与舰体相接,宽约20厘米,结构完整。

散落的遗物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和世界舰船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致远舰考古调查提取水下文物180余件,另有5枚清代铜钱。这些文物散落于沙层中,用途涉及船体构件、舰载武器、搭载官兵的生活物品等。

舰体构件包括锅炉配件、舷窗、铜牌、电灯罩、衣帽钩、铜锁、木滑轮等。舰载武器包括鱼雷引信、152毫米炮弹、5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毛瑟枪子弹等。此外还发现多枚马蒂尼—亨利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等。个人物品包括茶杯、鞋底、皮带、木梳、鼻烟壶、印章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出水文物是“致远”餐盘,形制为宽平沿、浅弧腹、盘心平、圈足,盘心有篆书“致远”二字,而环绕着“致远”的则是英文“中国皇家海军”。

今日的丹东,静静地望着那片曾经烽火连天的大海。那些沉舰的遗骸,就像是时间的碎片,静静地躺在海底,见证着历史。硝烟虽已消散,国耻却不能被忘记。

猜你喜欢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舰体
北洋水师那些事
“维斯比”级护卫舰
“维斯比”级护卫舰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某型舰大范围割焊对轴系影响的探讨与应对措施
北洋水师那些事儿
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甲午海战纪念馆主体雕塑的创意与艺术处理
海军召开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学术座谈会
甲午海战中出色的指挥者刘步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