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十五)

2024-08-26靳国君

新青年 2024年8期
关键词:伍子胥陆游学子

1194年,芒种时节,喜降春雨,乡民小麦丰收后,忙于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到处是繁忙喜悦之情。

陆游身处这般情境,年高,辄有恙,身卧竹床,衰发不梳,但他常日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随情而变,他享雨凉、听鸟鸣、闻幽香、看黄莺,在丰收和忙种的情境中,没有了担忧与愁绪,心愉而歌,举觞而饮,他是乐乡民所乐,共享喜悦,轻松愉快,他写《时雨》一诗: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这是多美的一幅农家图,情景交融。一个“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的老人,仍情系乡民,关心乡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命运与共,是忘我,是无私。不同的经历与理想,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他诗中表现为这般不同的精神境界和特有的生活情趣。

他晚年,虽有终生的遗憾和诸般无奈,却化入了他的达观;虽有看穿人生的感悟,却无悔无愧;虽有贫困、病衰,却不作茧自缚;虽有愁苦之感,却不堕于悲戚;虽知来日无多,却畅然面对。

他咏叹自我的诗作中,辄有往事之思,有对沈园的不灭回忆,有对众友人的感佩缅怀,有对恩师曾几、考官陈子茂的深情悼念。

毋庸讳言,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陆游亦有内心的感伤与痛苦,这是灵魂的自白,这无损陆游诗词的光华,反倒让我们深度认识陆游是生活在烟火中的血肉丰满的诗人。他的诗作中,令我们过目不忘的是他的家国情怀,是他那辄入笔端的豪情,是他戎装走过的地方,是汉中、南郑,是大散关、骆谷,是和军卒 “行行重行行” 的山路,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原未复,壮志未酬,是他的终生遗憾:“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暮雨中。”(《夏日杂题之六》)但他不因中原未复而放弃,也不因壮志未酬而改节,“万事忘来尚忧国”,仍是他的坚守。他在垂暮之年,已知“墓木拱”,来日无多,不过他心中挂念的仍是 “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且读他的《北望》:

昔我初生岁,中原失太平。

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

京洛无来信,京淮尚宿兵。

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

陆游放舟水上,赏朝云,观夜雨,访寺问僧,听渔歌菱唱,亦可消愁舒愤。他内心的隐痛,常常化为他的怆然之思。

一次,夏秋之交,在梦笔桥畔,他系船夜宿。残灯耿耿,潮声阵阵,不成眠,想起古人伍子胥,吟绝句一首:

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

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

到枕边的岂止是卷地而来的钱塘潮声?春秋时期,伍子胥以远见,规劝吴王,莫攻齐,应灭越,否则越必灭吴,“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吴王听信谗言,几怒,反赐伍子胥死。死前,伍子胥嘱人剜出双眼,悬东门,以看越军破城灭吴,亲眼验证吴王决策的亡国之误。伍子胥自刎,吴王命投之于江,江水怒翻,传说钱塘江潮是伍子胥未曾平息的千年之怒,而今,陆游中原沦陷之怒,又何曾平息?枕边潮声,触动他深埋心底的初心!“旧学成迂阔,初心堕渺茫”,“皎皎初心置天地,競兢晚节蹈渊冰。”

“万事忘来尚忧国”“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报国寸心坚似铁”“须君更出囊中剑,一为关河洗虏尘”,是他的初心,他一生的情结。虽入晚境,行为表现是随遇而安、旷达乐观,内心深处却仍然是家国之思,盼望收复中原,中国统一,“但愁垂老眼,不见定中原” “八十老翁顽似铁”“此生有尽志不移”,绝无动摇,仍想为国出力,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坚定志节。他六十九岁时,在《初冬至进村》一诗中写道:

南国霜常晚,初冬叶始红。旷怀牛屋下,美睡雨声中。

沮水忆浮马,幡山思射熊。何由效唐将,八十下辽东。

对于自己的贫困饥寒,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表现在他晚年的大量诗作中。他七十五岁冬季写的《饥寒吟》中,以决绝的心态,抒发毫不动摇的志节:“旁观勿嘲笑,穷死心所安。”

欣赏品味陆游的这些诗作,会感到他的高风亮节熠熠生辉,穿越历史时空,给予人生的启迪。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陆游的乐府古题,气韵萦怀,才气浩迈,人们推崇备至。其七言律诗,纵横驰骋,人称是杜甫之后又一座高峰。杭州、苏州的集市上团扇、折扇,画陆游像、题陆游诗者常见。远近时有晚辈后生仰慕前来,或请指正诗作,或请讲述为文之理。陆游倾心相助,待如亲朋。有时挑灯夜读他们的诗作,圈圏点点,遇好诗则题诗相赠,诲人不倦。王景文、刘过还乡,常写诗奉寄求教,可惜刘过厄于穷困潦倒,五十三岁而逝。

这日,天气阴晦,风卷雪扬。黄昏时候,他正修补手录辛弃疾诗词,忽闻叩门声,开门所见,乃一位应姓学子,远道冒风雪而来,青衫披雪,气喘吁吁,眉毛结冰。陆游见状,即命七子子聿为其煎姜汤驱寒。晚饭后,方与其交谈,知其“辛勤求识面”,游学问教,为学诗而来。

陆游先与其聊农事、话桑麻,言谈甚洽。

陆游问道:“有人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流传甚广,对否?”

学子笑曰:“吾不知也。”

陆游笑曰:“世事洞明皆学问。所谓‘鸡寒上树,鸭寒下水’,谬也。我曾观察,又问老妪,方知鸡寒不上树,乃缩上一足;鸭寒不下水,乃藏其喙于翼间,此乃鸡寒上距,鸭寒藏嘴。”

学子有悟,说道:“事求其真须细察。”

陆游颔首,笑曰:“以讹传讹常误人。”

交谈中,陆游感知学子苦读,读书甚多,善诗,可教。

学子请教陆游为文之道,陆游说道:“阅世愈深,内容愈丰,总要有多种笔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笔说我话,话出我心境。陈词滥调,小儿学语可也,大人用之可笑!”他拿出辛弃疾词稿,请学子读《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陆游言道:“辛弃疾多种笔墨,豪放之词,雄深雅健;这词却是平白如话,写眼前之景,道心中之境,清新自然,境界全出。淡语有味,浅语有致,其秀在骨。学诗可从此入笔。”

又说道:“堆砌辞藻浮泛之句,华丽炫目无实,文之病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切忌参死句,尤忌百家衣,不可抄东家、借西家,东拼西凑,那是为文之大忌,是文抄公,腐儒之行。倘若虚张声势,或以大话、空话故作高深,欺世也,亦非正路。

何谓文学?文学、文学,文章之学。文以载道,诗以咏志,歌以抒情,发乎情,止于礼。独出心裁,文采生焉,是为学也。文之无文,行之不远,夫子之谓也。文理自然,行云流水,姿态横生,东坡之论也。”

陆游读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两人品读,如饮甘露。陆游说道:“轻灵细腻,天趣独到,愉人神思!写别人未写之境,用他人未用之词,超乎常言,方为大家。”

陆游又云:“文贵精而忌冗长,意贵真而忌矫情,言贵实而忌虚妄。文如其人,人之邪正,观其文,则尽知矣。”

陆游又指词稿:“诗中之数,宜虚,如‘七八个’‘两三点’,自有诗意;实数,非诗也,乃账单。读诗,当读《诗经》以下,博览百家,默诵千首,烂熟于心,诗可成也。”

又说道:“诗用典故,宜精,恰切,引发联想,诗意尤丰,令人回味,悠悠心会。先人名句,偶可化用,亦可借用,用得巧,锦上添花,或有蕴含,或添情趣……”

陆游啜茶,扬眉而言:“参禅、学仙,常用来比拟学诗,学诗如参禅、学仙,要长时下功夫,累月积年,渐入诗境。”

学子虚怀若谷,起而称是,施礼,说道:“陆公文章妙手天成,确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吾终生不可及也。”

陆游说道:“过誉,不可。自古以来,诗、书、画、印,无笔笔、件件皆精者,吾岂可免乎?尔雪天前来,迎风冒雪,登山过水,不畏其难,汝有志,持之以恒,悯民、忠国,文必成,人亦成矣!”

学子又问道:“一字一词何来?”

陆游以手示之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行路八万里,云尔。”

又说道:“君子,智不务多,务求其定;行不务多,务求专于一,知行合一者也。文章实公器,当与天下共。”

雪未息,寒风尤冽,陆游留宿学子,免受风雪之苦。秉烛夜话,东方将晓。次日雪霁,四野如银,学子深拜而别。

三月,桃花灼灼,池柳生烟,应姓学子送鱼来,正见他料理藏书,修补破损。吴兄、刘兄、李迪、李弟来时,仍不释手。闲聊,述及每书来历,如数家珍,津津有味,意趣盎然。几人如听故事,入神。吴兄感而叹曰:“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

几人是陆游儿时伙伴,童年朋友,久知陆游“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逢到一地,庸书不购,劣书不理,必搜求珍本,或购买,或手录,必得之而后安。若手录,则用池纸徽墨,精心装帧,不舍昼夜,家中藏书愈丰,精品满箧盈架。居家后,他辄翻检,读史、读诸子百家、读诗,爱不释手。闲时,常修补年久破损藏书,重设封面,装帧如新。

吴兄见其修补精细,心静悠然,高兴,说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陆游笑对吴兄,欣然言道:“心净,心境,心净之境,吴兄知诗。”

几人乐而颔首,尽兴叙谈。

陆游对应姓学子说道:“家中书,尽可取读之。”

又笑对吴兄几人曰:“列位亦可取读,切莫合饭食之。”

吴兄几人纷言:“我等愿听陆公讲书,与酒饮之,与酒饮之。”

陆游笑曰:“昨日僧人送菜、友人送酒,且待片时,共饮。”

吴兄、李弟争下厨,凑得茴香豆、拌荠菜、葱油蚕豆、醋熘鱼几盘酒肴,李迪又做个熘豆腐,陆游拿出老酒温热,几人落座,小菜佐酒,互说村野新闻,自是畅然而乐。

吴兄举酒对陆游说道:“陆公,这般共饮,可入诗乎?”

陆游呷口酒,兴致勃勃,曰:“自然。酒助诗兴,诗醉酒香。”

吴兄、李迪、李弟争说:“陆公情在诗中,诗在陆公心中。”

应姓学子悦视诸人,笑曰:“功夫亦在诗外矣。”

又五年,应姓学子中状元,后登博学鸿词科,多撰述,官至知州。

众人陶然而乐,曰:“我等皆为评家也夫!”

吴兄笑言:“陆公腹藏万卷书,诗中用典甚多,我等难悟深意焉。”

猜你喜欢

伍子胥陆游学子
“千金”的由来
东周列国志(10)
杏林组曲·学子赋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伍子胥出昭关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除夜雪
伍子胥巧言保命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