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精灵”赤松茸
2024-08-26国世佳
赤松茸与松茸的名字非常相近,但实际上它并非松茸,那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
这与它的生长方式有关。赤松茸喜欢生长在赤松林下,特别是在空气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每年的春秋两季,是赤松茸最为活跃的生长周期。
赤松茸也叫大球盖菇、酒红球盖菌,其菌盖像一个小瓶盖,呈鲜亮的酒红色,算得上是可食用菌类当中比较显眼和鲜艳的了。作为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赤松茸营养丰富,肉质滑嫩,是口味鲜香、营养丰富的优等食材,其子实体富含蛋白质、多糖、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赤松茸产业发展迅速,在甘肃、青海等地陆续开展试验并试种成功。而在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黑土地上,赤松茸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菌农眼中的“新贵”,掀起了乡村菌菇种植的新风潮。
2023年9月,东宁市供销合作社食用菌研发中心开展的试验项目“以黑木耳废弃菌糠为基质栽培大球盖菇”迎来了采摘季,这意味着当地首次人工种植赤松茸取得阶段性成果。
项目负责人、黑龙江大学援边专业技术人员曾伟民教授,利用赤松茸具有杂食性且抗杂菌能力强等优点,以黑木耳菌糠为主要基质,采用了林下仿野生、大棚农法或可移动框式等多种模式开展赤松茸试种研究。据曾伟民教授介绍,赤松茸亩产值可达两万元以上,每亩净收入可达六千元到一万元;种植过赤松茸的黑木耳菌糠等农林废弃物会被有效降解,pH值约为6.0-6.5,可以直接还田或转化成有机肥,实现绿色循环。
基于理论依据与实验成果,东宁市援边工作队在曾伟民教授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深入林间指导菌农们种植、采摘。一位种植赤松茸的菌农喜笑颜开地对记者说:“虽然今年只是大规模试种,但自从我们种植赤松茸后,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这可不就是我们的‘新贵’嘛!”东宁援边工作队成员不仅“手把手”指导菌农种植赤松茸,还经常参加当地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村支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协助当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正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今,在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赤松茸、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作物正蓬勃发展,多点开花,让黑土再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