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望爷爷泪述“看孙难”:隔代亲何以安放

2024-08-23易墨

知音·下半月 2024年8期
关键词:海海老两口向阳

年仅31岁的儿子英年早逝之后,年幼的孙子成为周宣明和老伴最大的精神寄托。但儿媳熊旭却带着孙子不辞而别,踪迹难觅。

为了能够见到孙儿,周宣明不惜与熊旭对簿公堂,甚至一度动了杀人的极端念头……

见不着孙子,杀人的心都有了

2023年的一天,一家法院的法官接待来访的当事人周宣明时,周宣明称他的儿媳熊旭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根本不让他探望孙子海海,他现在生无可恋,准备杀了熊旭和她的父母。法官一边安抚周宣明的情绪,一边积极寻求妥善的处理办法……

对于60多岁的退休老人周宣明来说,2018年的春节是令他悲痛的节日。其间,他儿子周向阳不幸突发脑出血,被送往医院后宣告不治,年仅31岁。周宣明和老伴感觉天都塌了。

浑浑噩噩中,令周宣明更难过的事情来了。

那天晚上,周宣明和老伴正在给1岁多的孙子海海换尿片,儿媳熊旭下班回家了。老两口说了声“回了”,熊旭回答了一声“嗯”。

尿片换完后,熊旭说话了:“那个……是这样的,早先我就已经和你们说过搬家的事了,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

熊旭所说的“搬家”,其实是让周宣明和他老伴搬出儿子的家。老两口起初并未在意,所以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行动。

没想到,儿媳竟然再次提及此事,而且从表情上分析,绝不像是简单说说而已。

一股气血直冲脑门,周宣明强压怒火质问儿媳:“我儿子尸骨未寒,你就撵我们出去,是不是过分了一点?”“我怎么过分了?这房子是我和周向阳两人买的,现在我是唯一的主人,我想留谁就留谁。”“这房子难道我们就没份?这家具是我们买的吧?”

海海哭闹起来,争吵的双方各自瞅了瞅孩子,暂时停止了争吵。

但此事并未就此平息。不久,熊旭一纸诉状,将公婆告上了法庭,诉求很明确,让老两口搬出她的房子。

心寒至极的周宣明和老伴果断应诉。这场官司一打就是3年。

2021年,法院作出判决:房产归熊旭,尚未还清的银行贷款由她单独偿还。考虑到房子里的家具基本上由周宣明和老伴购买,且房子装修他们也出了一部分钱,熊旭补偿老两口22万元。至于周向阳的年金、保险退款等,熊旭代领后,分文不动地转给了周宣明。

财产分割清楚后,周宣明和老伴仍不想搬走。儿子走后,孙子便是老两口唯一的精神寄托,让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海海,他们做不到。

见状,熊旭报警。在警方的协调下,周宣明和老伴搬出了儿子家,回到了离儿子家步行约30分钟的老宅,但隔三岔五就会过来看孙子。

谁知,一个令周宣明出离愤怒的事情来了!

那天傍晚,周宣明像往常一样,和老伴相互搀扶着来到了儿子家。相比看到海海之后的欣慰,儿媳那点难看的脸色可以忽略不计。

可这一次,老两口发现,儿子的大门换了成密码锁的门。任凭他们如何敲门,里面寂静无声。

不明原委的周宣明直接打熊旭的电话,发现自己已经被她拉黑了。无奈之下,他找来小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物业人员认识老周,告诉他:“你儿媳和孙子已经两三天没回来了,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清楚。”

岂有此理!气急败坏的周宣明,开始四处寻找熊旭和孙子,甚至几次报警。但警方告诉他,他们娘俩都很好,至于其他方面,因为涉及隐私,他们不便过问。

周宣明忍着一口气,找遍了城里大大小小的幼儿园也没找着孙子。

愤怒之余,周宣明将熊旭告上了法庭,诉求就是自己和老伴能够正常探望孙子海海。

2023年年初,法院判决:每个月第二周或者第三周的周六上午十点,周宣明可以将海海接走,周日下午三点,必须将海海还给熊旭。

判决虽下达了,但熊旭根本不履行判决书,她依然带着海海在外面租房居住。

思念过度的周宣明,长时间看不到至亲至爱的孙子,渐渐感到生无可恋,从而萌生了杀死熊旭及其父母而后偿命的极端想法。

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周宣明夫妇与熊旭之间的矛盾过于复杂,仅仅一纸判决书,难以解开彼此的心结。

判决不是终点,事了才是追求

事实上,对于隔代探视权,我国的《民法典》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每个案件的不同情况,有的法院支持老人的这一权利,但有的法院不支持。

当地法院支持了周宣明夫妇俩的诉求,但因为当事人的不配合,最终还是走上强制执行的阶段。

可是,隔代探视权并非房产、汽车、存款等财物,如果熊旭每次都不配合,那么,周宣明每个月都得申请一次强制执行,这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法官一方面尽力对双方进行调解,另一方面则对熊旭施加压力,让她能够放下私怨,多为孩子考虑。

法官们来到了熊旭的娘家——位于城郊接合部的一个小村,了解情况。为了不给熊旭的生活造成困扰,法官们去的时候,都穿着便服。与此同时,法官们还到熊旭的单位了解情况,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她发传票。

当法官们将自己的这些担忧一五一十地告诉熊旭后,她显然被法官们感动了,愿意向法官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熊旭告诉法官,她与公婆之间积怨已久。早在周向阳和熊旭恋爱时,周宣明就在儿子面前明确表示了反对态度,他认为熊旭这个女孩长相有点凶,个性强,儿子将来驾驭不了她。

但凡说过的话,很难不传到当事人耳中。熊旭听说公婆的态度后,气得要和周向阳分手。但极有主见的周向阳坚持与她继续恋爱。

早在10多年前,熊旭还在与周向阳拍拖时,曾出现过一次轻微脑出血,但经治疗很快恢复了。后来周向阳因脑出血去世,公婆便指责她没有照顾好他。“疾病不是我强加给他的,我也很痛苦,公婆的无端指责是在我伤口上撒盐。”

心扉打开了,就好对症下药。为了能让失去儿子的老周夫妇走出阴霾,也为了给海海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法院决定让“密之语”心理工作室介入,为双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

“密之语”心理工作室是该法院设立的,对法院立案的诸多重大案件都进行全程参与。

在进行心理干预之前,法官特地对周宣明夫妇进行了心理评估,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否能够承受回忆失去儿子之初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令法官欣慰的是,当他们提及周向阳时,周宣明和老伴脸上满是自豪和骄傲,这让法官们觉得,和他们坦诚沟通交流关于周向阳的事情,老两口不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创伤。

尽管如此,当心理辅导师真正坐在周宣明的面前时,还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绝望与无助。他甚至带着愤怒的情绪质问心理咨询师:“你能帮我什么?你能解决我什么问题?”

心理辅导师耐心地听周宣明宣泄着情绪,倾听着他的诉说。周宣明说,探视权的官司打赢之后,他就格外地想念儿子,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

周宣明经常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他开着车,儿子坐在车后排的座椅上,或者坐在车副驾。父子俩一起穿越大街小巷,或者到郊外兜兜风。那画面,想想都令人陶醉。

儿子走后,周宣明再次开车重走过去的那些路,每次眼泪都会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滚落。

心理咨询师抓住机会问他:“那您觉得,到现在为止,你儿子还是你的依靠吗?”这一问,让周宣明悲从心起,一下子泣不成声。他哽咽着说:“现在的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够定时探望我的孙子。我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这上面了。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带回我的孙子,我要让周家的香火得以延续下去,我不能让孙子成为别人家的人。”

“其实,您应该感谢您儿媳妇。如果您儿子去世最初的那一段时间,不是因为您儿媳和您分家产,和您争您孙子的探视权,您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那么,您都挺不过来。”心理咨询师说。

周宣明愣了半晌,喃喃地说:“是哦,还真是这么一个理儿。那些天,我净想孙子了,我想得都要发疯了,反而淡化了失去儿子的伤痛。现在想想,如果不是和儿媳打几场官司分散了注意力的话,我还真是活不过来。”

见此,心理咨询师进一步开导周宣明:“您的身上现在不仅肩负着爷爷的责任,也肩负着父亲的责任。为了您的孙子,您应该一改现在颓废的状态,振作起精神,积极生活,这才是对儿子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孙子最大的爱。”

一切为了孩子,互谅走向未来

在法院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周宣明渐渐地打开了心扉,允许别人走进他的世界,也重新燃起了对新生活的希望。

2023年中元节,周宣明搀扶着老伴,一起到儿子的墓地祭奠他。

当老两口颤巍巍地走近墓地时,发现儿子墓前早已有人在此。原来是熊旭,她将瓜果与鲜花等物品放置在周向阳的墓前,而后久久地伫立在他墓碑前,不停地用纸巾擦拭涌出的泪水。

那一刻,周宣明和老伴也泪雨潸然。他们悄悄地躲在一边,没有惊扰熊旭。

国庆节的前两天,周宣明感染风寒,卧床了好几天。生病的第四天,家里的门铃突然响了起来。老伴打开房门,海海叫了一声“奶奶”后扑向了她的怀抱。

周宣明听到孙子的声音,高兴得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病痛也去掉了一大半。

原来,熊旭不知从哪里得知周宣明生病后,在海海耳边偶尔提了一句。谁知已经6岁多的海海立马吵着要去见爷爷奶奶。本以为儿子当初只有1岁多,对他们没啥印象,没想到小家伙对他们的感情如此之深。

所以,熊旭便带着海海来到了周宣明的老宅。只不过,在海海即将敲开周宣明的家门时,内心有些胆怯的熊旭,还是闪到了楼梯边躲了起来,直到亲眼看见婆婆抱走了海海,熊旭才松了一口气,而后悄然离开了周家老宅。

担心传染孙子,周宣明戴上口罩后才过来抱海海。他抱着海海左看看右瞅瞅,怎么也看不够。海海则在爷爷身上钻来钻去地撒娇,让周宣明饱尝了这久违的天伦之乐。

乐了半晌,周宣明和老伴才想起来问海海:“对了,谁送你过来的?”“妈妈。”“她……那她人呢?”

海海从爷爷腿上跳了下来,而后打开房门,对着门外大声喊:“妈妈,妈妈!”没听见回音,他转过头对爷爷奶奶说:“妈妈刚才还在这儿,现在不见了。”

周宣明大致明白了一点什么,他陷入了沉思。

国庆假期结束后,熊旭便过来接海海了,还拎了一些枸杞、人参,让老两口熬粥补身子。周宣明接过礼物,想说什么,还没说出来,熊旭已经带着海海走了。

其实,在法院心理辅导室介入之前,熊旭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她发现年幼的海海比他同龄的孩子们成熟得多,不仅对1岁多的记忆十分深刻,而且和同学们老师们相处得非常融洽。这种成熟令熊旭既心痛又欣慰。想着公婆在海海出生后的最初一年多里投入了全部的感情与精力,再想想当下老两口长时间见不着海海的煎熬,熊旭觉得自己确实有些过分。

那天,熊旭主动给周宣明打去电话:“爸,当初我太冲动了,不该到法院告您和妈……您和妈想看海海,随时都可以。”

2024年年初,心理工作室还对海海进行了心理干预。他们给海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模型,结果海海第一次选择的全是与医疗有关的东西:医院、医生、护士、救护车……尽管周向阳去世时,海海才1岁多,但当年爸爸被救护车拖走的画面,应该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脑海里。

第二次选择时,海海又选择了大量的车、路和桥梁模型。这说明海海没有陷入思念父亲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而是主动积极地寻找出路,并且还能够找着路。

这次实验是在周宣明老两口和熊旭的见证下进行的。当他们看到这一切,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连几岁的海海都知道不能长久地纠结于过去的感情泥淖中,难道他们这些成年人还不如一个孩子吗?

是啊,为了海海,为了未来,是该放下积怨,勇敢向前看了……

(因涉及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相关信息做了技术性处理。)

编辑/戴志军

690518051@qq.com

猜你喜欢

海海老两口向阳
毛莠莠
新年话“福”
务付出十四载讲述 八旬老两口把社区变花园
字海拾“贝”
和海海去放羊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拍拍手,灯亮了
蚁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荣县生活记
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