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身边的木质文物?
2024-08-23冯彦瑜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新闻:一场大火吞噬了雄伟壮阔的古建筑……这类新闻中的主角都是国内外的文化瑰宝,且大多由木材作为主体构件。
2024年5月,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决定将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开展合作,友好促进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地间的联系,实现巴黎圣母院与秦始皇帝陵的“梦幻联动”。让我们通过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韩刘杨老师的对话走进木质文物保护的故事吧!
木质文物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韩刘杨:与其他常见材质文物相比,木质文物更易降解。木材是一种可降解材料,化学成分包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糖类物质,在环境温湿度和含氧量适宜的情况下会成为微生物和害虫的营养物质。因此,与其他材质文物相比,木质文物更容易受到环境中酸碱盐、生物以及微生物的危害。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物理力学性能无损评估、木质文物健康状况无损监测、生物和微生物病害防治等。
我国本土木质文物有哪些类型?
韩刘杨:由于植被分布差异和文化差异,我国的木质文物与国外的有很多不同。漆树在亚洲东部分布广泛,我国古代先民掌握了髹(xiū)漆(漆涂物)工艺,我国出土的许多木质文物都是漆木器,这是中国独有的木质文物类型,比如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朱漆木碗。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中国有大量的宫殿、庙宇、佛塔、祠堂、墓葬,其中大部分的大型建筑物为木质结构,比如北京故宫、孔庙、应县木塔、黄肠题凑等。此外,明清时期红木家具盛行,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红木家具也是有别于国外木质文物的典型代表。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NiQfqacEFSauDBY8CYirkn.webp)
火灾事件为木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带来怎样的挑战?
韩刘杨:其一是如何防患于未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的一项研究,涉及到了文物建筑火灾蔓延机理研究,并开发了评估预警技术。这项研究不仅涵盖了电气火灾的预警和早期探测,还涉及智慧报警系统,并成功建立了综合防控体系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二是如何治患于已发。主要包括阻燃和抑烟,旨在减少火灾对木材文物的直接损害和避免人员伤亡。
但对于某些木质遗存,遭遇轻度火烧,表面会形成碳化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碳化的木材不会被微生物、虫类甚至老鼠当作食物的来源,且木材碳化后还能抵抗埋藏在环境中的酸碱物质的降解。
我国为何如此重视木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韩刘杨:木质文物作为考古发掘最为常见的文物类型之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信息,重视木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木质文物相比无机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难度更大,国家经济繁荣以及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原本无法完成的木质文物保护和修复成为可能。
尊重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能否利用数字技术协助木质文物的修复?
韩刘杨: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利用于易损文物的长期保存与修复,还可以大大提升公众对木质文物的认知效果。比如技术人员可以在进行实际文物碎片拼接前,先利用虚拟复原的数字化技术完成拼接,提高复原工作的效率。武王墩墓出土的凤鸟虎座鼓架修复就用到类似技术,通过虚拟复原的形态推测出文物的原始状态,并据此进行保护和修复。再比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公众参与到木质文物的虚拟修复中,或是在博物馆中使用这种技术增强观众对文物的理解。清华大学刘畅老师的研究就是一例,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大家直观感受应县木塔的建筑结构和木构件的搭建方式,甚至可以模拟拆解榫卯结构来查看内部连接。
知识链接
先来认识一下木质文物吧!
木质文物是指古代遗存下来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物品,主要有古建筑木构件、沉船、棺椁和木牍以及木质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