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纺织技艺
2024-08-23方云
纺织非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蕴含着同根同源、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工艺类非遗的杰出代表。截至2024年,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纺织非遗有3项,国家级纺织非遗多达441项。其中纺织技艺类,如各类民族织锦达81项。
在历史悠久的纺织文明中,纹样、符号与图案,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包含的创世神话与传说故事的产生和流传,在代际传承中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心。
黎锦
黎锦是海南黎族人民的传统纺织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力神琵曼》是黎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古时候,天地相距很近,天上有7个太阳和7个月亮,人们深受其害。大力神“琵曼”用身体将天拱上高空,把地踩在脚下,开辟出了天地。第二天,他做了一个巨大的弓箭,射下了6个太阳和6个月亮。接着,大力神垒山引河,他洒下的汗水成了奔腾不息的河水,他的呼吸成了风雨,他的毛发成为森林与草地。为了缅怀大力神的创世贡献,黎族人民将大力神的纹样织进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中,代代相传。
黎族的神鸟与黎族古老的农耕文明有着紧密的关联。《剖鸩取籽》《斑鸠传种》中的神鸟,帮助黎族的先祖寻找谷物,为族群的繁衍创造了生存条件。为了感念神鸟,美丽的神话传说被聪慧的黎族妇女抽象概括成各种不同的鸟类纹样。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hPwettp2crr7DKuwiwa9Ux.webp)
苗绣
几乎每一件苗绣,都能讲述一个古老的神话或历史故事。精美的纹样记录下苗族独特的传统,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古老的《苗族古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蝴蝶(苗语:妹榜妹留)从枫木心中被孕育出来,与水里的泡沫“游方(恋爱)”,生下12个蛋。它们被鹡(jí)宇神鸟精心孵育,变成了龙、虎、水牛、蛇、蜈蚣、雷公和姜央等。后来,姜央成了苗族的先祖,苗族人民把“蝴蝶”尊称为“蝴蝶妈妈”。苗族人在盛大节日都要供奉蝴蝶妈妈,举行“扫寨”仪式,祈求蝴蝶妈妈保佑村寨安宁、子孙繁衍、五谷丰登。
傣锦
傣锦是傣族人民的织锦,当地人称之为“娑罗布”,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傣族地区民间故事丰富多彩,人们视孔雀、大象为民族吉祥物。
《孔雀公主》是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的傣族民间传说,源自古老的傣族叙事诗《召树屯》。故事讲述了孔雀公主兰吾罗娜与傣族王子召树屯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争后,勇敢的王子最终战胜了磨难,与心爱的孔雀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也记述了众多的大象神话,它们是创世神、始祖神和守护神。傣族人民视白象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的象征。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YeQCCjzknzM6dU5PuL3Pyo.webp)
土家族织锦
土家族织锦又称“西兰卡普”,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美丽的土家族织锦是对自然美的承载,用双手描摹自然,用织物表达对生命的尊敬与礼赞。
《西兰与阳雀鸟的传说》讲述了西兰卡普的由来。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心灵手巧的姑娘,世上就没有她不会绣的花。又丑又坏的嫂嫂非常嫉妒,编出谎话欺骗西兰半夜出门去看传说中半夜开花半夜谢,但人们却从来看不见的白果花(银杏)。当西兰半夜独自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对话时,哥哥听信嫂嫂谗言认为西兰与人私通,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死后的西兰姑娘化成一只“阳雀”,每年春分时节来催促土家人早早耕种、日日纺织,不误农时。人们为了纪念善良的西兰姑娘,便把她教给大家的织锦技艺称作“西兰卡普”。
黄道婆是谁?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在上海广为传唱的歌谣,歌颂的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先祖黄道婆。黄道婆被百姓尊奉为“衣被天下”的“先棉”。在她的故乡,乌泥泾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黄道婆出生于宋末元初的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少时跟随海上贸易的商船流落至海南崖州,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习得了先进的纺织技术。晚年时,黄道婆回到故乡,大力改良纺织工具。她结合江南的丝织工艺,改造升级了同时能纺出三根棉纱线的脚踏三锭纺车;她发明了擀除棉籽的踏车,将手剥棉籽转向木制器械;她改进了大弹弓与槌子,使弹棉的功效大幅提升;她还培育出了高产的优良棉种。融合黎族和汉族的纺织技术,黄道婆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纺织技法,织出的布匹“粲然若写”,名闻天下。
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教授乡民纺织技艺,在上海松江地区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带动了周边地区棉纺织的繁荣。借助陆运、漕运和海运,松江地区的布匹源源不断向外输送,甚至出口海外。历史上,松江地区的土布曾是仅次于丝、茶的第三大出口商品,有“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之誉。
作者单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