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有道,贵在信心
2024-08-23李宝秀
有不少同学反映,近期在学业上感到负担过重。成绩不好的同学会有一种无力感,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成绩优异的同学担心名次滑落,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您认为青少年学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在极度竞争的压力之下,没有一个人是松弛的。
陈瑜:
首先,当前学生的学业难度的确比以往更高。很多学科会提前学,比如英语,我们那时候初中才开始学,但现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了。而且,现在考核的门类也更多,比如体育、实验和实践课等。
其次,学生学习的时间过长。中小学生从早八点到晚五点都待在学校里,回到家还要做作业,很多学生甚至要做到夜里十一二点,第二天早上六七点又要起床去上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其实是没有得到满足的,比如娱乐需求、休息需求。很多孩子连睡眠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
再次,当前学业竞争压力也过大,每一次测验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竞技。在极度竞争的压力之下,没有一个人是松弛的。曾经有同学跟我形容,她说自己好像在一个被架起的高台上面,底下的柱子是非常脆弱的,一阵风刮来,她可能就会从高台上摔下来。
最后,这一代学生的养育者和教育者情绪过于焦虑,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们光是学业就已经满负荷了,如果还要背负成年人的焦虑和压力,就很容易被压垮。
人毕竟不是机器,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绪异常、记忆力减退等。您认为青少年可以怎样缓解学业压力?
想要缓解压力,必须打破“唯分数论”的观念。
陈瑜:
当前学生的压力之所以那么大,从根本上来说,是“唯分数论”的观念过于强大。
很多学生向我倾诉,现在分数成了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他们被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压得喘不过气。在“唯分数论”的氛围里,他们失去了人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只有当考出好成绩的时候,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当成绩下降的时候,这些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就破碎了。这种把自我价值和分数直接画等号的思维方式,极容易导致他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在我看来,这种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孩子自己,都不应该仅仅用分数去评价一个人的人生。
对于学习来说,重要的不是时长,而是效率,是我们在单位时间里有更高的产出。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之前有一个女孩来访,她跟我说,有一次她在父母面前感叹:“我如果是一台考试机器就好了。”没想到她的父母竟然点了点头,说:“你如果是一台能够24小时学习的机器就好了!”当她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痛心。其实,光靠累积学习时长是不健康也不科学的。
从方式上来说,想要缓解学习压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即便有的同学成绩很好,他们也和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一样,拥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经常因为找不到意义感而备受煎熬。您认为,当学业负担给青少年带来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他们可以如何自救?
发掘自己的特长,重建自己的信心。
陈瑜:
第一,积极地寻求专业的支持,尽可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在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下,孩子们要去完成高强度的学习,一来难度大,二来非常消耗能量。无论如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治疗,大概率会令他们陷入困境。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扛住这些心理疾病,自救的第一步就是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求专业的支持。
第二,重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
很多学生在高度竞争的学校和班级里学得非常吃力,后来出现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疾病看作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告诉我们,照原来的这条路走下去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停一停,看一看,确定好到底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如果孩子们出现了心理问题,心态上得有所调整,要意识到“最好的学校”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从“最好的学校”出来也不代表自己就很失败,不要有这样的执念。有些学校可能在教学理念上更宽松,竞争压力更小,对身心健康更有益。总之,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出现问题之后,需要重新看待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适配度,找一所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第三,发掘自己的特长,重新建立信心。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擅长读书,而且不擅长读书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他可能有别的特长,比如画画特别好,很有想象力,或者动手能力极强……所以,想要自救,就必须下定决心发掘自己的特长,重建自己的信心。
2020年初,我接触过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学生。因为有读写困难,他从一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不及格。学校老师很着急,同学有时候也会排挤他,说他笨,这给了他和父母很大的压力。但是,我跟他深聊之后,发现这个孩子很有责任感,他很愿意帮助别人。他是武汉人,经历了疫情,他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护士,能够帮助别人。
这个小学生心里有一颗善良的种子,他喜欢帮助别人,这其实就是他的特长。如果我是他的家长或者老师,我就会鼓励他继续助人为乐。因为只有让他充分发挥特长,才能帮他重建对生命的信心。
陈瑜
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少年发声》 《不被理解的少年》《我为孩子打突围战》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