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出圈了!
2024-08-23
人人可参与的盛会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首次走出封闭的体育场馆,在法国第二长河——塞纳河河畔举行,开放的空间让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开幕式,领略奥运的魅力。
各国代表队出场时,岸边坐着一位手风琴艺人在优雅演奏,他头戴贝雷帽,身着红、白、蓝三色服饰,背着一对翅膀,法式风情拉满。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感受跨越国界的体育精神。
中国“00后”宁波女孩金禹泽是巴黎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她手握从巴黎市政府抽签得来的“站票”,观看中国代表队出场。金禹泽表示:“在现场看到很多挥舞的五星红旗,能见证并记录下这一刻,感到无比荣幸。”
跨越百年的文化
开幕式上,经典与流行相融合,将法国历史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尽情展现。
奥运会奖牌制作短片讲述了本次奖牌以埃菲尔铁塔原铁为材料,每一枚奖牌中心嵌有来自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铁片。
戴着面具的神秘火炬手穿梭于巴黎各伟大建筑的屋顶,每座建筑分别代表巴黎在世界上的某些中心地位,比如巴黎图书馆,代表巴黎是重要的文学和电影中心。
运动员巡游环节穿插多个法国著名文学艺术作品场景,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卡门》等,水中浮现卢浮宫珍藏的肖像画元素,彰显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
女骑手骑马奔驰在塞纳河上,身披五环旗,象征奥林匹克精神的使者疾驰而来。
最后,位于巴黎杜乐丽花园内的巴黎奥运会主火炬被点燃,高30米、直径22米的热气球带着奥运圣火升上天空。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3JH2zWckKzHwnCMKVJsd5D.webp)
将环保进行到底
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此前向世界承诺,要打造一届“最绿色的奥运会”,将碳排放量较前两届减少50%,控制在约175万吨以内。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巴黎奥组委实施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计划:大部分项目在现有场馆及临时场馆举行,仅修建3个新场馆;新建的水上运动中心依靠屋顶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源,座椅由当地回收的废旧塑料制成;奥运村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遮阳板和可泵入冷水的地温冷却系统,让房间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保持舒适;运动员休息用的床由纸板材料制成,床垫由渔网材料编制加上填充物制成,柔软且稳定。
更开放、更包容、更年轻
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OUVRONS GRAND LES JEUX”,中文译为“奥运更开放”。
本次奥运会10500名参赛运动员,男女各为5250,比例恰好1:1,是奥运会首次实现男女选手各占一半,也是奥运会128年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男女参赛比例完全相同。
赛事共设32大项、329小项,在正式项目设置上,保留3年前东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的运动攀岩、滑板和冲浪3个项目,并将霹雳舞第一次纳入奥运会。这4个项目都属于入门门槛低、在社交媒体上高度活跃的体育运动,备受年轻人喜欢。
科技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不灵了?参加高考数理学科全线不及格!
大模型参加高考,能考多少分?近日,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极客公园发布了高考新课标Ⅰ卷大模型评测报告,GPT-4o及8款国产大模型参试。
在文综评测中,GPT-4o获237分,优于多数人类考生,国产大模型也表现不错。多家大模型能在语文和英语学科的客观题上拿满分,作文却是弱项。多次参加全国高考语文阅卷的北京市级骨干教师认为,AI作文有清晰完整的结构,有逻辑性,语言通顺流畅,但缺乏感情和感染力。
令人意外的是,大模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数理学科全线不及格。而此前,国内外大模型在奥数题评测(非奥数现场比赛)上也拿到过不错的成绩。对此,专家解释,用大家都训练过的公开数据集评测,大模型的准确率很高;但用比较新的数据集去测试,准确率就大大下降。最新高考题是哪家大模型都没有训练过的,考验的是数学推理和计算的泛化能力,就暴露了大模型的短板。
社会 / Society
多地持续高温,“超级夏天”将是常态
7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且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今年夏天,多地接连出现40℃至43.3℃的极端高温。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且影响范围大,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
高温热浪是对人体健康最具威胁性的极端事件之一,面对未来的“高温新常态”,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极端天气。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其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此外,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鲜事 / Event
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玉石器“生产车间”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揭示了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为世界了解东方文明打开了一扇窗。近日,三星堆考古又“上新”,找到了玉石器“生产车间”。
在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附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考古勘探,陆续找到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石器生产加工遗迹等400多处,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新出土的文物,包括玉石器原料、坯料、废料、残片、成品,形成了早期手工业较为完整的链条。专家初步判断“新发现”为玉石器作坊,这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经判断年代为商代中期,距今约3500年至3400年,比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年代更早。
玉石器“生产车间”的发现,将揭开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玉石器原料来自哪里、制作工艺技术、生产流程和流通方式等谜题,是三星堆考古研究的重要一步。
好奇 / Curiosity
我们为什么要在海底“种草”?
在山东威海荣成市天鹅湖,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与团队成员用16年时间,在海底种植海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水稻种植类似,“海底种草”通常包括环境整治、播种、秧苗培育、插苗等过程。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就形成了广袤柔软的“海底草原”,即“海草床”。
海草床是高效的碳捕获和碳封存系统之一,其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碳封存时间可达上千年。它具有吸收水体营养盐和重金属、降低海水悬浮物浓度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能防止或减缓海滩和海岸的流失与侵蚀,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在护堤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海草床能以复杂的物理空间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海洋动物提供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和栖息场,能为儒艮、大天鹅等提供食物,具有重要的资源养护功能。
发现 / Discovery
植物或可在火星生存
齿肋赤藓是一种荒漠苔藓,它大面积集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该植物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十分有限的水分,还能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入“休眠”状态以保留关键养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聚焦齿肋赤藓开展了研究工作,刷新了对极端生物环境耐受性的认知,且证明该种生物在复合多重逆境的火星模拟条件下仍能存活并能再生出新的植株。这是高等植物在火星模拟条件下存活的首次公开发现,研究团队表示,还将结合齿肋赤藓的极端环境耐受性,开展地外星球航空器搭载实验等,解析其生理及分子基础,为它未来登陆外太空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