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2024-08-22王雪雁

新长征 2024年7期

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因素,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率先突破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带来产业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呈现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的态势。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掌握更多数字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通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设备等新型生产资料,数据等新型生产对象都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由此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科技进步对生产过程的重塑,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比传统生产力更加强大的科技内核,具有更加强大的发展动能。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根本出路。近年来,吉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吉林省创新能力排名提升6位,提升幅度位列全国第一,吉林省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15户,同比增幅排名全国第一。吉林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前端“供给”能力。

一、聚焦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由创新起主导作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力,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进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将迅速成为市场主导技术,进而重塑产业和市场竞争格局。放眼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战略博弈主战场。“卡脖子”技术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是吉林全面振兴要突破的决胜点。激活科技创新动力,要以“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只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吉林省要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紧盯国家引领的科技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创新资源,构建有组织攻关核心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新机制。围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利用高能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关,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添薪加柴。

抢占高技术新兴产业赛道。产业形态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为牵引,促进“科技花”结出“产业果”。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转型与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布局的主阵地。要树立换道领跑战略思维,在新兴产业上抢占先机、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取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显著成效。聚力打造发展新格局,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吉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力量。要进一步深挖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上新台阶,争取未来产业发展取得大突破,积极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政府重要作用

企业是现代化社会生产的重要组织,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引领力的一流企业。现代经济增长历程表明,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是决定增长的内生变量。最大化聚集并释放出要素活力,企业是天然载体。科技创新要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而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对技术升级意愿最强烈,是协同产学研的关键桥梁。吉林省产学研联合体打造已起势,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链主”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基础的项目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支持“链主”勇担重大科技战略项目。通过“领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等模式,推行“订单式”研发,产出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专利。

创新不是“独角戏”,政府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条件,着力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一流创新生态。吉林省围绕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启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锚定“专精特新”,支持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成为行业“隐形冠军”。政府还要进一步深挖企业科技需求,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下沉,将吉林的科技创新优势充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资产和生产力。搭建匹配对接平台,让新技术最快找到最适合应用的归属。

三、聚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提高成果转化水平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和产业链上,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聚焦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孵化的“最初一公里”,也要瞄准市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吉林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努力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明显提升。要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衔接,建成功能完善、开放协同、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主体的对接、交易与合作,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是提升创新整体效能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四链”融合就是要解决各链条生产要素实现高效配置的问题。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关键是打通堵点,促进资金链对接产业链。要引导社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对于较难获得银行信贷的初创型科技企业,鼓励和完善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的发展,提高国有投资基金的容错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进一步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渠道,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方向与企业生产需求精准接轨,围绕重大任务统筹配置科技资源。政府、高校院所、企业要多方共同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四、优化政策制度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层次进一步提升,用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型劳动者将成为主要群体。要依托科技重大项目、科研基地平台等加强培养急需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人才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目前全国各地人才争夺白热化。吉林省人才“引育留用”生态渐成,通过不断升级人才政策,出台“人才政策3.0版”,累计超过4万人次享受到人才政策红利,更多人才扎根吉林充满干劲。吉林省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2023年,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达13.3万人,留吉率创历史新高。吉林省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吉林创新创业,让更多“千里马”聚集吉林竞相奔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就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让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者: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