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人才内生培育发展探析

2024-08-21班晓倩张进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 要: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更好发挥数据与技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效用,充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关键是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和运行机制。高等院校的重要定位是服务地方建设,所以应当成为引领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发挥“输入+培育”乡村人才功能,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乡村;人才内生;专业优势;效用平衡

中图分类号:F30;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116-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报告同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可见,打造数字乡村,实现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成为我国未来乡村振兴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在我国,民族地区村民牧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弱[1],尤其是以贵州省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农村地区,广大民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具备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更是匮乏,直接导致乡村振兴难以可持续推进。西部农村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方面,既要学会引进来,也要学会本土培养,同时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目前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储备和运行机制,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财经类院校的专业优势,结合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展开效用分析,以期为乡村发展的人才建设路径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一、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贵州省人才发展现状

近十年,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但与中东部地区仍然有差距。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3]显示,贵州省具有高中(含中专)和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为每十万人中有20 90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少9 652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4]显示,2016年末,西部地区77.3%的村庄通宽带和互联网,比全国水平低12.6%,比东部地区低20%;每百户拥有电脑台数比全国平均少17台。2016年末,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人口比例为5.4%,比东部地区低3%。

从横向数据比对可以明显看出,西部乃至贵州省数字乡村的相关发展情况较全国水平是偏低的,所以在基础投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教育数据偏低也是导致数字乡村发展较缓的原因之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特别指出了农村人才培育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如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引入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又如与高校联合联动,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二、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人才内生培养发展周期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才能,而大力开发乡土人才,是加强农村人才建设、缓解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根本途径[5]。下面将乡村的发展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初期、发展平台期和发展后期,以此作为分析框架,分析输入型人才推动乡村发展的帮扶型效用和通过帮扶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型效用的变化趋势。

在发展初期,即x0<x<x1阶段,需要输入型人才搭建乡村总体框架,发现乡村优势,组织构建乡村教育培养模式,为农村发展带来活力及相应的资源;需要创造条件引入、留住外来人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案,使乡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但输入性人才流动往往有一定周期性,周期结束就可能换另外一批人才,使项目衔接性或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所以,若将发展动力过度依托于外来输入型人才,就会让乡村群众产生一定依赖性。在数字经济大环境下,竞争更加多元化,相比单一被动的依靠外来资源,更应加强对乡村群众的教育和培养,培育适应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本土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农村可持续、台阶式上升发展。

发展平台期,即x1<x<x2阶段,通过输入型人才持续进行技术培训、实践指导和数据分析预测,夯实本土人才的建设模式,评估初期发展的成效,巩固发展成果,为乡村下一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同时,拓宽合作渠道,为进一步发挥乡村特色优势带来更多的就业和人才振兴,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发展后期,即x2<x<x3阶段,不管是产业发展、农业经营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均已产生初步成效。此时,已有的成果将作为新发展周期的初期平台,吸引更多创业创新团队、高校毕业生以及各类人才投入其中,与乡村本地人才一起,开启乡村的下一个建设周期(如图1)。随之,帮扶型模式会因为帮扶力量的更替出现效用波动,而内生型模式,在外来帮扶作用下呈现台阶式上升,效用逐渐增大。显然,内生动力才是乡村持续长久发展的最优模式。

三、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人才内生培育发展模式总结

在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实现乡村数字治理,不仅需要从外界引进大数据技术,更关键的是要引进和培养大数据人才[6]。笔者认为,应通过“输入+本土”型人才培育模式,推动“乡村+高校”为主体的双促进发展模式。

例如,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对口帮扶黔南州惠水县摆金镇杨茂村和马道村,并在当地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基地、青年乡村振兴夜校。学院选拔35名优秀教授、讲师及助教参与基层服务工作,以乡村振兴产业、文化、旅游、市场、教育联合夜校为窗口开展科研、教学和乡村振兴工作,不但有助于发挥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优质专业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助力乡村工作部署,而且补充了基础教育资源短板,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学院成立了“乡村人才培训教授团队”,重点组建了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电子商务、法学等专业的专家教授团队,定期举办培训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惠水县落地培养杰出人才。

同时,通过全面考察,发现乡村特色优势,做好组织协调,形成乡村产业雏形。搭建平台,提供基本功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孕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不是短期的输血式效应,而是机制上的内生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乡村发展的潜能,既是乡村群众的期盼,也是国家发展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经类院校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持,特别是在人才输送方面。经济管理院校在“数字技术+经济管理”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学校定位契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除了要选派驻村干部,还应提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果评估、数据分析预测以及政策咨询等服务。笔者认为,提供和搭建农村数字人才培养平台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人才扎根乡村,在乡村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

例如,贵州财经大学党建扶贫电商工作团队对台江农户进行农村电商直播课程授课。此次直播课程采取“腾讯会议授课+微信交流讨论”的形式,授课人员来自贵州财经大学党建扶贫电商工作团队的师生成员。课程体系立足于台江县农户需求,并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将短视频电商的平台搭建、运营方式、流量提升、点赞获取技巧、内部推荐机制等内容融合成22节课程。参加课程学习的农户达900余人次,反馈良好。团队将继续打造更接地气、更有实效的农村电商课程体系,让农户学到真本领。

四、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人才振兴的举措与发展策略

(一)加强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

2022年初,国务院在《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指出了未来十年贵州省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增速保持领先。为此,应借助良好环境在人才振兴方面发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1.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投入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2020年,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一度高达27.16%,与云南省相当,低于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以及继续学习能力方面有直接优势,乡村人才振兴应乘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鼓励条件具备的乡村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院校更侧重于技能培训,就业选择面更广,专业与对口就业面更接近,有助于开拓乡村产业。今后应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增长点,构建体现“普职成统整”“农科教统筹”等思想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门槛相较本科院校低,可以吸纳更多乡村适龄青少年进入学校,提高乡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贵州省社会团体及民间办学投入远低于四川省,因此应鼓励本地政府、本地企业以及乡村产业投入资金办学,实现企业产业培育人才,人才反哺企业与产业的良性循环[7]。

2.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及技术优势

应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打破时空限制。在数字乡村发展的基础阶段,首先是铺建基础硬件设施,传授必要的互联网技术,让乡村获得良好的互联网运行条件;其次是搭建慕课教学平台,教授乡村人才对接优秀慕课课程。财经类院校应推荐市场营销、广告文案设计、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课程以及民商法、经济法等法律课程,并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线下交流,分享典型案例,启发乡村人才打开视野及思路;应充分发挥线上数字教学和线下案例教学的优势,更加灵活高效地培养乡村人才。

3.加强乡村特色优势的网络宣传

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尤其针对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以及农作物产品的挖掘、建设和宣传,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推广模式,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加强产品外包装设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可建立对口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由广告艺术专业学生负责外包装设计,计算机学生负责制作宣传网页,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形成产品品牌,法律系学生完成专利注册和品牌保护;生产形成规模后可引入财务管理或金融专业学生,扩大经济效应,并申请专利保护。

4.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积极作用

将巩固脱贫成效引导乡村振兴的重点放在建设文明乡风、提高村民法律素养上,通过引导培育一批村党组织带头人及乡村社会工作人才,宣传文明美好新生活的愿景,调动乡村居民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鼓励乡村居民提升学历、提高就业技能,努力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带动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二)数字乡村的发展策略

在数字乡村快速发展的时代,用技术来创造、存储数据,通过技术来分析和发挥数据的价值,通过发展产业、改善环境、乡村治理等措施实现乡村更好发展。

1.搭建数字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教授村民使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互联网使用的渠道。向村民普及互联网使用的界限,让村民了解互联网可以做哪些工作,向村民尽量展示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业务拓展、技能学习等方面的优势。互联网既是工具也是生活,我们既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也利用其为我们服务。

2.搭建专业学习的平台

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如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及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乡村文化领域旅游人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农村法律人才等。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制作优秀的慕课课程或者推荐相应的慕课资源,更好推进各类乡村人才的培养;引导乡村人才发现本地特色优势,如文化旅游优势、农产品种植优势,协助其形成品牌并进行专利保护以及宣传和推广。

3.发挥数据统计的优势

通过对各领域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分析,找到发展的瓶颈,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协调各个部门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建立形成及完善乡村振兴绩效反馈评价机制。初期阶段可采用相对指标做地区差异衡量;以缩小地区差异为目标进行针对性建设,中期采用纵向对比,以同一地区的指标不断优化为目标;后期则同步考虑定性、定量指标,核算绩效考核方式。

五、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初期阶段,财经院校为乡村输入所需专业人才,打开乡村发展的大门,引导并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随着乡村的发展,乡村逐步转变为财经院校的合作伙伴,双方交换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如图2所示,财经院校在理论创新、政策解读、发展方向把握方面有优势,可以带领乡村更高效、准确地制定发展项目及规划;而乡村则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实践环境,为理论实践、学生实习提供良好条件,也为壮大乡村人才资源带来新的机会。

可以将农村区域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如地理勘测、建筑、民族文化、地理资源文化等领域实习基地,也可以作为农科院的实习基地,进行种苗培育试验。对于在乡村工作的高校学生团队,要根据绩效考核给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或奖学金奖励;对于科技工作者团队,应给予奖励或职称评聘及绩效奖励等激励措施。

同时,要打破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壁垒,破除身份、体制和编制等体制机制障碍。对长期服务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在工资待遇、职务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 刘建和,赵周华.数字经济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3):51-53.

[2] 涂明辉,谢德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地方探索与实现路径[J].农业考古,2021(6):266-272.

[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21-05-11.

[4]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12-15.

[5] 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6] 苏玉娟.大数据背景下的乡村数字治理路径[J].三晋基层治理,2020(1):31-36.

[7]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 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ly Cultivate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Guizhou Province

BAN Xiaoqian1, ZHANG Jin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data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and fully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high-quality talent reserv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important positioning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to serve local construction, so they should become the main body leading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Input + Cultivation” of rural talent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rural development, form a virtuous cycl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Professional advantage; Utility balance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