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探析
2024-08-20林欣陈李佳
摘 要: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供给转型是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目前,在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转型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供给质量不高、社会治理功能尚未完善、数字赋能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赋能要重点促进均等可及、高质量供给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同时要为数字赋能提供健全的机制保障。
关键词:数字技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当前数字技术不断加速迭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前所未有,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步入了数字化发展的快速轨道。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供给转型。
一、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的意义
数字技术的发展将重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将会日益均衡、提质增量,更好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向助力乡村振兴方向转型。
(一)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日益均衡
一方面,供给均衡体现在空间方面,即区域间的供给均衡,包括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均衡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另一方面,供给均衡体现在乡村受众之间的均衡,实现“兜底供给”,满足乡村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数字技术将服务资源放到数字化媒体平台,使公共文化服务全天候、无差别地为广大民众进行供给服务,从而达到供给均衡。
(二)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增量
在供给质量上,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实现“提质供给”,由“实”到“虚”的供给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力提升了供给效果。在供给数量上,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传播现有的公共文化内容,还可以通过数字挖掘及创新,创造出海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三)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好发挥社会治理功能
在公共事务与治理领域,公共文化服务是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活动的重要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赋能,可以有效帮助其巩固和拓展基层治理功能,从而实现基层的“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三重治理目标。
(四)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日益均衡、提质增量、发挥社会治理功能与乡村振兴的全面性相契合。
二、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不平衡
一是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受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影响,东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配置尚不均衡。西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东部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城乡发展速度不平衡。城市地区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快速,而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拨款,发展较为迟缓,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逐渐加大。三是群体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差距,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乡村弱势群体体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会较少。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尚未实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经过各级政府一段时期的努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仍需提高。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低。村庄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各种音乐设备等多数处于“睡眠”状态,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敞开大门却无人坐班,此类场所实用性不强且修建位置偏僻,多位于村庄角落,用处不大。第二,文化供给创新性不足。各地事前未了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送戏下乡”“送影下乡”活动不够灵活,事先未充分了解村民需求,戏剧、电影等服务内容较为过时,质量不高,未能充分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第三,文化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有的村文化室体育设施(健身器材)十分现代化,但这些健身器材却很少有人使用,因为根本不适用于老年人锻炼。第四,乡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比较薄弱,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缺乏沉浸式体验的数字化场景和空间。第五,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人民群众的个性化文化服务需求日趋凸显,服务供给端未能与民众需求端有效对接互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两端匹配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治理功能尚未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注重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数字经济背景下,各类文化依托现代数字媒介广泛传播,乡村价值观念、本土特色文化遭受冲击,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治理失灵。而现阶段,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局限在送文化服务这一层面上,服务主体运用数字技术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功能的意识不足。整体来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价值引领、凝聚乡村力量、发展乡村经济、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机制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数字赋能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第一,多主体参与数字化服务供给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包办,参与供给的主体较为单一,新兴数字文创产业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不足,数字化供给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第二,资金保障不够完善。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空间场地和配套的媒介设施,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地方政府资金压力较大,导致建设项目难以落地。第三,人才保障不够完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多数乡镇文化站站长兼职其他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高质量群众文化工作。行政村也很少为本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多为村干部兼职,无法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专业人才则更为稀缺,严重影响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数字赋能。第四,数字赋能的考核监督保障不够完善,尚未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
三、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的策略
(一)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均等可及
实现均等可及是破除文化服务供给发展不平衡这一困境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赋能可以形成资源共用共享、线上线下融合、立体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从而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可及。首先,要运用数字技术,大力开发数字文化资源和虚拟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优质文化资源数字化并通过数字媒介平台跨区域传播,向全体民众开放,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均等共享。其次,要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文化资源“进村入户”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前提。各地要积极响应政策,切实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实现基层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为基层民众提供全天候服务,弥补线下服务的不足。最后,打通数字经济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各地需要特别关注数字化建设底子薄、发展慢的区域,及时填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洼地”,决不让任何区域掉队,这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例如,佛山市持续推进建设图书馆联合体系,各区县积极响应,在辖区内完善总分馆体系建设,并拓展在乡村的纵深布点,新建村图书馆(室)、图书驿站、自助读书学习室、图书服务站,改造升级农家书屋,落实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配备电子阅览设备等。
(二)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高质量跨越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命题。各地可以应用数字技术,打造以“数字化+云化+人工智能化”为核心的文化新基建、新场景、新平台,保证供给内容的质量。首先,数字化的文化新基建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场所。其次,数字化的文化新场景改变了原有的文化服务方式。数字化服务可以治理农民数字化贫困,提高农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适老化”。老年村民使用易操作的数智化设备,在使用数智设计时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获得优质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最后,数字化的文化新平台能够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满足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数字化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平台运用互动零距离、诉求零障碍的手段,将“定菜单”“评菜单”的权利赋予用户,后台进行大数据反馈和分析,再创新“菜单”,从而实现从需求的收集到资源的高效供给。这意味着,村民可以利用手机或乡村文化站的数智设备,进入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开启“点单式”的文化娱乐享受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需求传导方式,将个性化定制公共文化服务变成现实。在实践中,浙江省开展的“指尖艺术导师”“文化超市”“文化有约”等文化服务形式已经为全国创造了良好的示范,此类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
(三)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社会治理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搭建通往社会治理的“高架桥”。政治治理方面,数字技术会改变新时代价值观念的传递形式,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新时代价值引领、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优化呈现方式、拉近距离为指引,提供智能交互体验等服务,加深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增强群众对政策的认同。例如,纪念建党百年期间,数字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吸引广大民众广泛参与,发挥正能量引导作用,营造了浓厚的爱党爱国氛围。经济治理方面,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融合生产要素,重塑乡村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例如,建设数字化的农家书屋,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以灵活的方式呈现,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智慧农业,助力农民增收。各地可以开展电子商务的大众化培训,塑造一批网络博主,发展线上经济,以直播带货等方式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文化治理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送文化”,还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本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性建设,推动文化再造,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实现乡村文化“内生式”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修复与智能生成技术革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例如,贵州的“村BA”利用线上直播,展示本土特色文化,形成文化IP品牌,增强文化自信。
(四)多维度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的数字赋能
第一,完善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保障机制。各地要鼓励以新兴数字文创企业为代表的社会专业化主体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并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第二,强化资金保障。设立各级层面的专项引导资金,将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关的项目统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财政预算资金要向困难地区倾斜,盘活多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第三,完善人才政策保障。重视数字文化专业人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基层数字文化能人,选拔专职人员,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第四,健全考核监督机制。要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考核监督与评价体系。第五,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数字赋能保障机制,以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红凤,杨方腾,井钦磊.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政策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2):58-70.
[2] 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与布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5):11-18.
[3] 傅才武,秦然然.中国文化治理:历史进程与演进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3):11-22.
[4] 朱尉,高兆强.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认识纠偏与进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21(1):70-76.
[5] 华钰文,陈雅,王锰.我国东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用户需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6):61-71.
[6] 何晓龙.家庭制度转型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4):9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