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的长安木雕发展

2024-08-20张艳

百花 2024年6期

摘 要:长安木雕是在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农耕文化审美本质和精神内涵的产物,长期以来都发挥着阐释和传承长安传统文化的作用,可称之为长安传统民俗生活的实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呈现方式发生了改变,长安木雕受到当代人审美情趣和生活观念持续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长安木雕的发展空间及保护传承措施。

关键词:长安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文化基因

长安木雕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广泛流传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地理上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陵五市一区。长安木雕运用圆雕、浮雕、透雕、镂雕、线雕等传统手工雕刻技法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硬质木料上面进行雕琢,创作加工出集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品。能工巧匠从题材内容、造型手法、文化内涵、手工技艺等方面,将长安人生活习俗中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趋利避害的生活愿望、安宁、拙朴的处事情感,以及生殖崇拜和强烈的生命意识等巧妙地展现出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蕴含长安传统文化基因的长安木雕,结合自身发展规律,形成了生产性保护与传统手工技艺共生共存的发展形态。

一、长安木雕的发展形势及空间

迄今为止,长安木雕在陕西传统手工技艺中未能成为典型代表,在国内木雕流派中也因后期发展不足出现直线衰退的现象,但其因与长安人朝夕相伴,依然活跃在古建园林营造与装修、仿古木雕家具生产以及工艺品生产等领域中。

(一)长安木雕与古建修复及仿古建筑

许多散落于大街小巷的传统民居,终因抵挡不住城市建设发展的脚步,面临着失去历史风貌的严重威胁。依赖传统民居存在的木雕装饰,因宅主人的搬迁或建筑年久失修逐步损毁甚至不复存在的情况比比皆是。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安市建设委员会、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文物园林局联合调查,提出西安城墙内有30处急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和历史纪念性建筑。2002年,西安市文物园林局调查表明,原急需保护的30处传统民居仅存16处,其中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同年又新增15处,共31处。2004年,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再次对前次提出急需保护的传统民居进行调查,仅存21处。2006年,经过多部门研究决定,西安市首次对现存的108处传统民居及历史纪念性建筑实行挂牌保护。其中,首批挂牌保护的传统民居共计85处,以芦荡巷姚家大院、兴隆巷高培支旧居、化觉巷231和232号、西羊市6号、光明巷14号院为代表的民居,集中分布在城墙之内,城墙内包含有保护性建筑23处。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城墙内的传统民居及长安木雕的生存状况十分堪忧。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传统民居得到进一步修葺性保护,一些古玩收藏者意识到依附于民居建筑装饰的木雕艺术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价值,进而形成了收藏之风,长安木雕也恢复了部分的社会文化艺术价值。

长安建筑木雕装饰因其材质不如砖雕和石雕容易保存,容易受天气的影响,易受潮、干裂、虫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等因素,现在所能见到的木雕大多留存在保护性建筑和祠堂、庙宇等古建筑之中。据调查,古建筑木雕装饰是长安木雕工匠最为擅长的一项技艺。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水九龙木雕雕刻技艺传承谱系来看,明清时期的陕西关中、渭北地区及山西文水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木雕工匠,他们以木工、彩绘壁画、绘画和雕刻为生。白水九龙木雕技艺可追溯至清代韩城人王志涛,他擅长彩绘壁画,主要承担庙宇龙形斗拱的雕刻、四周壁画的绘制和戏台上的木雕、绘画等工作。其后王林清、王永祥、王福海、邓芝力、刘志俊、刘茹学、马翰文等参与了白水小华山、飞泉寺、元鹤山、仓颉庙,西安钟楼,北京故宫等古建筑修复的项目。《白水县志》记载,邓芝力曾带领徒弟刘志俊等修复仓颉庙,主要负责雕刻庙内的龙形斗拱等。20世纪80年代,白水县雷牙村雕刻高手高升良,因雕刻了24件皇帝执事以及社火仪仗队用的“一条龙”①而成名,他是白水九龙木雕雕刻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马金财的师傅,他们多次参与了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工作。

随着陕西文化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恢复重建历史文化遗迹成为各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仿古建筑的营建、石雕、砖雕、木雕、彩塑、彩绘等技艺也随之繁荣起来。据调查采访,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绿蓝草彩绘工艺申报地区的宝鸡市扶风县为代表,共有数十支古建彩绘队伍,其中扶风县古建彩绘队是宝鸡市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施工资质的单位。据李氏绿蓝草彩绘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及负责人李功强介绍,该古建彩绘队传承西府古建装饰工艺,将木雕与彩绘技艺相结合,追求细腻多变的艺术效果,在内容的表达上会根据庙宇的主题及神位选择装饰图样,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在“吞口”的表现上就有鱼形、虎头形等,其图样既有家族传承的图谱,也有创新的图样。因此该彩绘队在2004年取得国家级资质,并树立品牌,向全国进军,业务涉及本县及周边的岐山、凤翔、麟游、乾县、眉县等地,承接有嘉峪关、西岳庙、五丈原、九成宫、周公庙、金台观、张载祠等古建修复及仿古建筑营造等项目。

从发展来看,1995年之前,古建修复及仿古建筑营建市场比较萧条,除市场需求少的因素之外,工程完工后拖欠资金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古建修复从业人员仅30多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古建文物保护和修缮的投资力度,使早期放弃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重新拾起这项技艺,现从业人员达300人,同时也出现了“有活则聚,无活则散”的市场运营模式,但依然存在许多项目仅靠少数技艺精湛的工匠和规模不大的团队来支撑的现象。虽然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但发展后劲不足也给这项传统技艺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长安木雕与本地家具厂

家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长安木雕主要的表现媒介。关中有着悠久的家具生产历史,各地市都有古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技艺所生产的家具多为乡村家庭日常使用的家具,强调功能性,在造型艺术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相对薄弱,这也就决定了当代长安木雕赖以生存的仿古家具的发展形态。

以咸阳市泾阳县现存的家具厂家为样本,已注册的家具厂家共计29家,成立时间集中在2005-2021年间,其中近五年成立的有6家,从事木雕家具生产的仅有成立于2016年的1家,可见木雕家具生产市场占有率极低。从仿古家具厂的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多数厂家以仿古家具设计加工、仿古摆件设计加工以及匾额雕刻制作加工等业务为主。家具厂主要依据加工工序分为解料、选料、雕刻、粗加工、打磨、组装、着色等加工单元。技术工人一般有15~20人,其中选料2人,粗加工2人,组装4人,着色3人,其余均为雕刻工匠。这些技术师傅根据技术等级给予不同的薪酬,但掌握雕刻技艺的多为高薪聘请而来,主要是浙江、江苏等南方省份的工匠。从技艺上看,这些仿古家具传承了明清时期的木雕技艺,并吸收东阳木雕代表性技艺,在木雕装饰造型的塑造及制作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流程及工艺技巧,雕刻图案、雕刻技艺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长安地方艺术特色,受到群众的喜爱,其经营范围覆盖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地区,在山西、甘肃等省份也有较好的口碑。

长安地区仿古家具厂的经营者,既是生产厂家的负责人,又是雕刻技艺的传承者,并多有赴东阳学习的经历。如西安天合木艺艺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程懂情,自幼喜爱画画、雕刻,1995年赴西安拜师学艺,师承金国忠。1997年赴浙江省东阳木雕厂学习木雕技艺。进厂后,他从学徒干起,因为他虚心好学,精于钻研,又有雕刻及绘画基础,所以很快掌握了东阳木雕的基础技艺。随着经验的积累,其木雕作品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后成为厂里的业务和技术骨干,又被提拔为副厂s7HlrSRF0gcDq3/I4rsac0pJ5h+t0eZ+aKRd7LpP/Mc=长。2016年,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在发展属于自己木雕风格的想法推动下,他毅然放弃了在东阳市发展的良机,选择返回西安成立天合木艺厂,专业从事长安木雕的制作、推广、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程懂情掌握了木雕艺术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木雕艺术造型技巧。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推崇,在对传统题材木雕大量临摹后,总结出以仙道人物、神兽祥禽、灵花异草的雕刻及装饰为主要代表的木雕艺术表现形式。他不断地总结思考,将这些题材内容合理地运用在仿古家具的加工生产上,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结构严谨、构图新颖、形态逼真的风格,以自然本真、天然大气闻名于业内。

(三)长安木雕与木雕作坊

长安木雕技艺发展到当代,其传统工艺与生产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早期乡村人掌握的各类手工技能在经济飞速发展及电子机械化生产的影响下已经走向衰落。长安木雕已经成为极少数人能驾驭的一项技能,其在生产形式上依然延续了以前手工艺加工作坊的模式,但在木雕制品上选取了多种产品并存的发展道路。

从现有的发展格局来看,长安木雕以作坊式生存的模式,与其所加工生产的产品和木雕工匠的家族传承、学习经历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雷氏木雕传承人雷占武,舍弃家族传承的寿材制作技艺,在浙江东阳学艺后,自2015年至今一直坚持在家乡从事艺术木雕的加工与销售。又如西安市鄠邑区公输堂木艺工坊,其负责人为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输堂天宫楼阁木雕镶嵌技艺传承人仝志鹏。仝志鹏的公输堂木艺工坊主要承接明清家具修复、古家具定制、木根雕制作、仿古门窗定制、木匾制作等业务,其中明清家具修复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具有公输堂天宫楼阁木雕镶嵌技艺典型代表的木雕插屏,则是仝志鹏凭借一腔热情在闲暇时间制作而成的。总体来看,长安木雕以作坊形式存在于长安乡村间,绝大多数作坊依然以满足百姓生活需求为主要功能,长安艺术性木雕在发展上还处于劣势。

二、长安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传承人将文化基因进行承载、传递和传播,从传统技艺诞生的那一刻起,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流传百年千年的传统技艺,更要保护我们的活态文化因子——传承人,通过传承人将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递下去。长安木雕传承人分布较为广泛,在传承技艺方面也各具特色。

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陕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非遗项目674项、市级非遗项目199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5249项。其中与长安木雕有关的信息,国家级项目空缺;省级项目共三项,分别为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遗名录的白水九龙木雕、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遗名录的合阳雷氏木雕、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遗名录的栎阳木刻;市级项目共四项,分别为列入西安市第二批名录的户县李氏木刻技艺、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遗名录的周至木雕、列入渭南市第四批非遗名录的蒲城木雕、列入咸阳市第五批非遗名录的彬县纪耀春木雕制作技艺;县(区)级共六项,分别为列入西安市新城区非遗名录的余久长木雕、列入西安市阎良区非遗名录的新兴木刻、列入西安市雁塔区非遗名录的传统木雕技艺、列入宝鸡市凤翔区非遗名录的凤翔木雕技艺、列入咸阳市渭城区非遗名录的桃之妖木雕技艺、列入咸阳市淳化县非遗名录的吴家木雕。从分布情况上来看,市级和县(区)级重点集中在西安市及其周围,渭南市因历史传统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占有三项省级项目中的两项,充分反映出长安木雕技艺的分布情况及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

长安木雕作为在长安本土生长和发展成熟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向世人传递的不仅是自身的实用装饰功能及艺术特色,还传递出长安本土的文化底蕴、民俗风貌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等信息。工业化、信息化在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安木雕要想在当代社会寻求新的发展,可以探索以下的创新发展之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来,长安木雕是一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长安木雕的文化底蕴,可从数字化保护模式、生产式保护模式和政策性扶持方面共同入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长安木雕必须走造型要素创新、色彩组合创新、材料肌理创新、功能应用创新、技术工艺创新的道路,并在传播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做文章,利用新型工艺技术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进行创意设计,在创新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