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4-08-20王颖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推进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及其基本路径三方面着手,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含“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人民是现代化的主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价值旨归,我国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目标,探索出一条人口大国的现代化道路。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内容,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均把民意上升到天道的高度,强调“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1],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的民本主张。民本思想的积极性体现在历代的士大夫们提倡爱民、富民、利民、安民、教民的主张。然而,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等级秩序,这些思想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确定统治合法性以及维护政权的重要基础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大同社会”的理想诉求
《礼记·礼运》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没有等级差别和剥削压迫、生活美好、人民幸福的社会蓝图,蕴含着朴素的“共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4]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将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特征,实行科学可行的公有制度,突破了空想性质和平均主义的局限,实现了对大同理想的历史性超越。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批判性继承了“共富”思想中的积极因子,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反映了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理想变为现实。“先富带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让人民在物质上实现富足,更在精神上实现富有。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转化“富民教民”的治理思想
传统社会的治理思想将“富民教民”思想有机结合,重视培养高尚人格。孔子提出“庶、富、教”[5]的治国纲领,体现了富民与教民两者所蕴含的善治思想。一方面,孔子的治国纲领强调富民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对维护社会秩序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民思想表明要重视道德并强调道德教化对社会治理的积极影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富民与教民相统一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阶级统治与等级秩序,会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富民与教民相统一的社会思想,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调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浸润“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我国现代化新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6]“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的自然哲学理念,蕴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智慧。“天人合一”中的“天”既是一种自然之天,又是一种道德之天。人既在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价值体验,又在观察客观自然中获取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然而,传统文化的自然观毕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小农私有制的经济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生产并且在整个社会形成惯性文化,有着无法突破的时代和历史局限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积极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克服了时代局限,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发展“以和为贵”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贵中尚和”的价值观念与仁爱精神,反对不义战争和霸权行为。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以及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崇高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有高度的契合性与融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转化超越了和平理念,主张各国家与各民族一律平等,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为相关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真正践行了胸怀天下的崇高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7]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
(一)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8]新发展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和方法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共同促进社会实现动态平衡、稳定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为:第一,创新理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第二,协调理念重视多区域多领域的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第三,绿色理念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四,开放理念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第五,共享理念汲取了“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旨归。
(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事求是的现代化,“第一个结合”基于本国国情,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契合世情,走出了世界之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极大反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又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思想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同体概念汲取了传统天下观的思想,追求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千古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豁达情怀流传百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汇聚起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融合中,激发了生命力,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民族的复兴强盛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应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用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多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大一统的概念,“和”文化使中国人解决问题总能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但中华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有封建性的糟粕,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转化,汲取其合理因素加以创新,赋予时代特征。新时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社会实践,坚决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事求是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要将实事求是的观点贯穿于实践始终,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树立历史自觉精神,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向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9]我们应树立历史自觉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一方面,我们要自觉地总结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牢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位,守正才能明确方向、创新才有不竭动力。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nzJqWS6HB2M8Oo1x3e4SqA==随着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加剧了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循环只会增加民众的焦虑感,进一步加剧消费主义对我们的控制和影响。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会受到严重的冲击,构成当下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技术性桎梏。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根据时代要求,将新兴的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在注重内涵的同时,创造生活化、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容纳百家”“融会贯通”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在交流、交往中不断汲取外来先进文化以此完成自身的转化。
四、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融合性,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展示出新时代的双重价值。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挥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孟子.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 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4-16.
[5] 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6]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2(11):4-9.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