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明的新时代意义

2024-08-20马艳凤

百花 2024年6期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明是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继续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剖析黄河文明的含义和深入挖掘黄河文明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奋进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奉献开创精神和开放包容精神,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黄河文明的新时代意义,希望能为黄河文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积攒力量。

关键词:黄河文明;新时代意义;精神力量

黄河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横跨数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黄河文明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一、研究缘起

在知网输入“黄河”一词,有一万多篇文献,说明长期以来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黄河较高的关注度。从时间上看,学界对黄河文明的研究在2000-2007年之间,每年有2~5篇,2000年以前则更少一些。2008年,黄河文明迎来了第一次研究热潮,因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对黄河文明的第二次研究热潮则是从最近几年开始的,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文化领域,尤其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黄河文化。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方旅游资源的宣传、城市品牌的建设、和长江文化的对比上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要文化给予我们自信和力量,因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此,我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黄河文明的新时代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二、黄河文明的内涵阐述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国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繁荣起来的文化,黄河文明是在黄河文化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整体的文化系统。历史上,人们的生活极大地依赖自然环境,河流流域,尤其是大河流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河流流域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河流长年冲刷形成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冲积平原。世界上的古文明都与河流有着紧密联系,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成就了黄河文明同另外三大古文明的最大区别。

三、黄河文明的新时代意义

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的“挑战—应战”理论,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产生、发展,不在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不在于优越的种族条件,而是在于人们一次次成功地“应战”了环境所发出的“挑战”。因此,华夏民族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才是黄河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黄河在给人们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她的不定时泛滥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中华民族从未退缩,而是集中智慧、团结一致、迎难而上,这一过程铸就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品格。

(一)深入挖掘黄河文明中所蕴含的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艰苦奋斗精神,为阔步新征程凝心聚力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全长5400多千米,途经多种地貌和环境。黄河流域地势险峻,水患频发,因此黄河中下游的治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治理黄河的历史是人与自然斗争的壮丽史诗,面对黄河的恢宏气势和惊涛骇浪,黄河儿女从未屈服。黄河的治理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一项持续的工程。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是治理黄河的先驱之一,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大约十年的时间,河道终于被疏通,困扰人们多时的水患被平息,他也因此被认为是古代治水英雄。东汉时期,王景实施了一系列的黄河治理措施,包括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黄河安流达800年之久。明代潘季驯吸取前人治河的经验教训,创建了“束水攻沙”的方法,主张水流合而不分,增大水势,“以河治河,以水攻沙”,开辟出了一条治理黄河水害的新途径。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成为国家的重要工程之一,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建大型水库、引黄工程等,旨在控制洪水、调节水量,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几千年来,黄河儿女都以勤劳勇敢、敢闯敢拼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直面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和危机,这种精神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和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永不放弃的内在驱动。如今,我们虽具备了和过去相比更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踔厉奋发,坚持不懈地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深入挖掘黄河文明中所蕴含的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团结奋进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文明蕴含着丰富的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团结奋进精神,这一精神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中都有所体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做出了贡献。黄河流域位于我国中部,连接了东、西、南、北不同地域,这一地理位置使得黄河文明成为古代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会地,促进了各种文化元素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南北两线经过黄河流域,这使得黄河文明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不仅使物质财富得以传播,还促进了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例如,公元1世纪至2世纪,有关佛教的一些文献和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黄河文明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精神。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阔步向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深入挖掘黄河文明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勇于创新精神,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在黄河流域,古代农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开发出了高效的农业技术。例如,古代农民发明了高效的灌溉系统,将洪水引入农田,为农田提供水源供应,解决干旱问题,进而提高了农田的产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水稻并实施科学的水田管理,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面对黄河的洪水威胁,古代人民也展现出了勇于创新的精神,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包括堤防、水渠等,这些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洪水对人们生活的威胁,还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产量。在当代,我们仍需从黄河文明中汲取力量,发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

(四)深入挖掘黄河文明中所蕴含的上善若水、润泽万物的奉献开创精神,助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见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明,蕴含着上善若水、润泽万物的奉献开创精神,这一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支持。黄河文明所蕴含的上善若水理念,彰显了一种柔和而有力的处世哲学。水,柔软而不屈,善于顺势而为,既能滋润大地,又能顺应自然规律。这一精神启迪着“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合作中不失张力,像水一样,不断寻找最适合的路径,努力消解分歧,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这种包容和平衡的态度,使得“一带一路”更具可持续性,更能适应多元文化的融合。黄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土地,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这种奉献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奉献,为他人、为社会、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正如黄河滋润着万物一样,我们用黄河文明上善若水、润泽万物的奉献开创精神分享资源、互通有无,推动共同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我们仍需要黄河文明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助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五)深入挖掘黄河文明中所蕴含的兼容并蓄、汇集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河文明以其数千年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了开放包容的文明样本,这一精神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促进全球文明的多元共生,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容并蓄的理念可应用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吸纳各种文化优点,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全球治理模式,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集百川的精神可激励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与知识共享,促使各国在科研领域开展更加开放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开放包容的精神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共赢,倡导各国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黄河文明的开放包容精神对推动人权与社会公正同样有启示意义,我们要努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公平与正义,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传承黄河文明的有效路径

第一,深入历史,挖掘文化。我们要学习黄河文明的历史,深刻理解其兼容并蓄、汇集百川的特质以及在面对自然条件时的智慧应对;开展有关黄河文明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组织讲座和研讨会,以提高公众对黄河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古代建筑、文物、传统艺术等,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传承。

第二,紧随潮流,感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黄河文明的传承工作。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的生活场景,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广黄河文明的有关知识和价值观。这些科技手段有助于让年轻一代更加直观地体验和理解黄河文明,提高传承的效果。

第三,注重教育,践行传承。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都应该注重对黄河文明的传承教育。学校可以创新课程设置、编写教材,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河文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明的兴趣,增强学生对黄河文明的认同感。家庭和社会也在黄河文明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利用亲子教育、社区活动等,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发展文创,促进传承。发展文创产业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设计和创作具有黄河文明特色的文创产品,如艺术品、手工艺品等,不仅可以为传统手艺人提供就业机会,更有利于营造传承黄河文明的社会氛围。

五、结 语

深入挖掘黄河文明,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这一过程对青年群体也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他们积极学习黄河文化,还有利于他们将黄河精神融入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感。

基金项目:焦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度焦作市黄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黄河文明的新时代意义”(项目编号:35)。

参考文献

[1] 宋悦.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J].现代交际,2021(12):241-244.

[2] 辛德勇.黄河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