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婚俗中的礼物馈赠
2024-08-20和洁静
摘 要:礼物馈赠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交往模式及文化底蕴,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意义。礼物作为婚礼场域内的媒介,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礼物馈赠对婚礼仪式的完成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以丽江市拉市镇纳西族村落吉余村为研究对象,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丽江纳西族婚礼中不同环节礼物馈赠的现象及特点进行分析,探究礼物馈赠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纳西族;婚俗;礼物馈赠
礼物馈赠是人们因某种情境或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物质礼品流动过程,不仅要取决于馈赠者的经济情况,还要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规则或仪式支配。[1]有关礼物交换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学家关注的热点,从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开始,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等国外学者主要从关系、互惠与交换等研究视角考察“礼物”行为的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从人情、伦理、面子、社会网络等方面对礼物流动现象进行分析。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对黑龙江省下岬村进行田野调查,分析村庄礼物流动中的互惠原则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培育。目前,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礼物馈赠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对纳西族婚俗中的礼物馈赠研究甚少,只是零散地提及一些。
在现代婚俗文化的影响下,丽江纳西族婚礼中一些繁琐的礼节在很多地方被简化了,但在拉市镇吉余村的婚礼中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交往模式和赠礼习俗,礼物馈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吉余村位于丽江市拉市镇拉市海南侧,是典型的纳西族村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适合种植苹果、冬桃等经济作物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864户3600余人,村民以纳西族为主。笔者于2023年2月在吉余村先后进行了四次实地调查,以该村一场纳西族婚礼作为研究个案,深入了解婚俗中礼物馈赠的过程。笔者调查的是婚礼中的新郎王某,王某的父母是收入不高的普通村民,王某是修车行老板,社会关系网较广,他不仅维持着村里的社会关系,还不断开拓村外的人际关系网,王某与新娘杨某因修车结缘。
一、拉市镇吉余村一次婚礼仪式中的礼物馈赠
当代纳西族婚俗中的礼仪有订婚、结婚、回门等,礼物的馈赠贯穿于缔结婚姻的各环节始终。在拉市镇吉余村,婚礼礼物主要有一般的礼物和礼金、有象征意义的礼物以及作为劳动力互助的礼物——“帮忙”。
(一)订婚过程中的礼物馈赠
吉余村王某和女方恋爱征得自己父母的同意后,请父母和亲戚到女方家里提亲。王某家提亲与订婚是同步的,订婚分“送小酒”和“送大酒”两次进行。
1.送小酒
第一次为“送小酒”,即小订婚。男方请自己的父母和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与女方家人见面,送上礼物“四个礼节”,即酒、茶、糖、米,每个礼物送双份,这四样是必送礼物。王某家除了给女方家送了“四个礼节”,还赠送了香油1桶、烟2条、水果和糕点若干。
2.送大酒
第二次为“送大酒”,即正式订婚,“送小酒”后半年或一年,双方家长同意两人结婚,男方家去女方家送第二次礼,双方家长商量结婚相关事宜。除了固定的“四个礼节”和实用礼物外,有的男方家会在订婚时送上礼金,有的还会准备12样礼物,称之为“十二礼节”。王某家“送大酒”这一天为女方家送上“四个礼节”、水果和现金红包36000元,这个现金红包就是给女方的彩礼。新娘家也提前准备了新房里的电器、床品和现金红包20000元作为嫁妆。
“送小酒”和“送大酒”的日子很讲究,需逢春节、三多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前一两天去女方家。在双方没有结婚前,除了“送小酒”和“送大酒”,逢以上四节,男方也需给女方家送“四个礼节”。
(二)结婚过程中的礼物馈赠
1.迎亲
迎亲前,新郎家准备迎亲礼物,要准备24种礼物,称之为“二十四礼节”,其中活鱼、米、新娘全家人的服装是必有礼物。王某家的24样礼物有铺满红枣的糯米1背篓,铺满棒棒糖的大米1背篓,放上新鲜竹叶的活鱼2条,白酒2瓶,红酒2瓶,用盘子装的红糖、冰糖、巧克力、红瓜子、烟、首饰、纳西服装、婚鞋、10000元现金各一盘,剩下10个盘子里装的是送给新娘一家老小的衣服和鞋子,既有传统的代表性的礼物,也有实用性的礼物。另外,新郎家还送了半头猪给新娘家待客用,剩下的一半猪肉和猪头新郎家留下待客用。
迎亲时,亲友们带着礼物前往新娘家,新娘家大门紧闭,男青年们燃放鞭炮,贴上喜联,新郎及其好友将红包投到大门内,守门的青年们拿到红包后才把门打开。进门后,迎亲队伍将带来的礼物放到中堂。
2.入席
宾客们陆续到场并送上礼金,又称“送人情”,礼金金额被记在礼簿上,有的客人会给新人送上红包。
新郎家亲友先入席吃饭,新娘父母给新郎亲属的小孩赠送100元红包作为见面礼,只要是还在上学的孩子都会给红包。客人们入座后,先上8盘糖果、糕点、蜜饯等,然后上8盘4碗菜,加上白酒、啤酒和饮料。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有的人家宴请时会加上除必备菜品外的更多菜。宴席上,新郎家来迎亲的青年主动承担起新娘家待客的端托盘、倒酒水、扫地、洗碗等工作。
3.进家
午饭后,新郎亲戚的小孩给新娘递上放有硬币的洗脚水,新娘给小孩送上红包。新娘换装穿戴好,新郎和迎亲青年迎新娘出门,新娘家人会在背篓里装上两个红饼、两个红包和两瓶自家井里打的井水带回去。迎亲队伍接新娘到达新郎家,由新郎把新娘背进新房,新郎母亲端来糖水鸡蛋给新娘喝下,给新娘系上红围腰,以这些仪式宣布新娘正式成为家里的一员。
晚宴上,新郎的母亲带着新娘给亲友的小孩发红包。晚宴结束后,新郎家人送给家中有年迈老人的客人每家一盘鸡蛋。另外,准备一些红包和礼品,给在婚礼仪式中提供帮助的人员,如给村里帮忙办宴席的大厨红包、糖果和瓜子,新娘也准备伴手礼送给婚礼中帮忙的好友。天黑后,亲戚朋友们点上篝火,开始热闹的纳西打跳和歌唱。
(三)回门过程中的礼物馈赠
结婚后第二天亲近的亲属会继续来家里帮忙,而两位新人要回到新娘家感谢新娘的父母,俗称“回门”。回门当天,新婚夫妇要早起去新娘父母家,回去前要购买给新娘家的礼物,需要买一把代表前途光明的松明、两条代表鱼水千年合的活鱼、两根代表佳偶天成的莲藕,再购置米、油、糖果等,吃过晚饭后要在太阳落山前回到新郎的家中,不能留在娘家过夜。回门结束后,婚礼才算完成。
二、纳西族婚俗中礼物馈赠的特点
在纳西族婚礼中,人们通过礼物的馈赠,既表达道德义务,又表达情感。笔者对吉余村礼物馈赠现象进行梳理,将纳西族婚俗中礼物馈赠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馈赠的礼物以生活用品为主
调查发现,吉余村婚礼中馈赠的礼物大多是食品和生活用品,如酒、茶、糖、米、活鱼、猪肉、服饰、首饰、电器等。有的礼物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但因为有美好寓意,将传统物品赠予他人,以表达对新人真诚的祝福,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成为婚礼习俗中的文化符号。如王某在迎亲和回门时,都把两条活鱼作为礼物,装活鱼的桶里放上新鲜的竹叶,活鱼代表鱼水千年合,新鲜竹叶寓意着开枝散叶、天长地久。再如从新娘家带回去两瓶自家的井水,这是因为过去有的家庭没有能力买酒,又不能让装彩礼的篮子空着回新郎家,就以新娘家的井水作为回礼,代表以后是一家人,这一习俗一直沿袭下来。送给新娘的纳西服装虽然现在的年轻女性很少穿了,但这是一定要送的礼物,这不仅代表着纳西族的传统,还体现了纳西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同一场域中馈赠的一致性
费孝通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就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2]。这在纳西族婚礼的礼物馈赠中也有体现,人们从差序格局中按亲疏关系来判断送多少礼和送什么礼。同时,共同亲属关系在同一场域的礼物赠予又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在随礼过程中,如果没有更深层的来往关系,送礼金前大家会共同商量送价值差不多的钱或物,若有亲戚搞特殊,比大家送的礼金多出很多是不礼貌的。如王某结婚,村里的普通村民送100元的礼金,关系亲密一些的村民送200元的礼金,有亲戚关系的亲朋好友送300至800元不等的礼金,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送800元以上的礼金,礼金最高为5000元,高额礼金大部分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送出,少部分由主人的好友送出。
(三)有赠礼必有回礼
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一个人“给”是因为期待着“回”,一个人必须“回”是因为否则的话,对方会终止这种“给”。这样大部分行为就得以建立在属于互惠礼物和对等礼物链的基础上,均衡长远利益,双方平等收益。[3]在婚礼的礼物馈赠过程中,回礼习俗是维持、强化彼此关系的重要方式,一般新郎家赠送礼物,新娘家会回礼;宾客送上礼金,主人家会回礼。有的回礼是即时性的,有的回礼行为是延时性的,之后的回礼价值相当或者价值更高,有的礼物互动会长期循环下去,表达友好和长久的交往,在纳西族的婚礼中这一点有明显的体现。如在新郎家赠予新娘家“二十四礼节”及礼金后,新娘家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嫁妆。再如,在婚礼中新娘要请自己未婚的朋友当伴娘,新娘会送伴娘礼物,有的送红包,有的送上精美的伴手礼。
三、纳西族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功能
(一)促进仪式进程
礼物的交换活动对纳西族婚礼的各项仪式进程都起到推进作用。如订婚过程中的“四个礼节”在纳西族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女方家接受礼物就代表默许了这门亲事。再如从“送小酒”小订婚双方家庭见面,“送大酒”正式订婚,到新郎家送“二十四礼节”及新娘家回礼,再到婚后第二天的回门礼等,礼物交换的各项仪式,衔接了婚礼进程中的各个环节。礼物的互动代表着家庭关系进一步升级,推动着婚礼进程的发展,只有这些仪式完成,新人成为一家人才会得到农村社会的认可。
(二)体现互惠互助性
婚礼中的礼物馈赠行为不仅有情感的表达,还体现了互惠性和互助性。如结婚当天新郎家给新娘家的半头猪是给新娘家待客用的肉。对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家庭,在婚礼中收到的宾客的礼金常用于抵消婚礼的支出,这也是对主人家经济上的援助。另外,不论亲属之间关系好坏,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都会去新人家帮忙,为婚礼的举办出谋划策,有人负责接待客人,有人负责做饭,有人负责倒茶水,有人负责托盘上菜等,不少新人的亲戚朋友是自愿的,也有人借此帮忙期望将来家里需要办事时能得到物质和劳务上的帮助。这样的礼物的互动,有助于缓和私人矛盾,促进村落内部团结。
(三)维系与强化人际关系
每一场婚礼的举办,都为主人和参加婚礼的客人提供了一次交流和联络情感的机会。人们在婚礼中一起洗菜做饭、喝酒吃菜、跳舞唱歌,为主人家送上礼物,主人家也会有回礼,人们通过礼物的馈赠形成了长期的人情往来,实现社会关系层面的凝聚,维系和强化着社会关系。参加婚宴的客人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在婚礼中若有较多不请自来的宾客,表明这家人的社会关系网广、人缘好、受人尊敬。若是邀请了客人,客人没去参加婚礼,也没有送上礼物或礼金,双方关系也会慢慢变得疏远,甚至会导致私人关系断裂。
(四)传承民族文化
纳西族婚礼中礼物的馈赠是婚礼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在婚礼仪式的礼物馈赠过程中,送什么礼以及什么时间送都有讲究,涵盖了纳西族的传统习俗,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尽管在一些纳西族婚礼中礼物馈赠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发生着变化,但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赠礼方式和内容保留了下来,聘礼和嫁妆以单纯的礼物形式存在。通过礼物馈赠,参与婚礼的纳西族人对本民族文化会有更深的了解,这对纳西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有助于乡村社会文化的重塑,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结 语
拉市镇吉余村纳西族婚礼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婚姻缔结过程中各环节的礼物馈赠行为使得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维系和强化。礼物的馈赠不仅与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还为人们提供了情感的满足,人们通过物质上的礼物表达心意,一方送礼,一方回礼,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同时,礼物馈赠在婚礼仪式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推进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村落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祝志芬.礼物流动的运行逻辑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5.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M].原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王眉钧.礼物研究与物的崛起[J].甘肃社会科学,2019(5):95-102.
[5] 阿拉坦苏布达.象征人类学视角下婚礼礼物交换研究:以乌珠穆沁婚礼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