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阈下陕北剪纸对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2024-08-20张歆若

百花 2024年6期

摘 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主旨讲话中提到“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要实现幸福共享、文化共兴的局面,就要开拓真正意义上责任共担的合作平台。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倡议入手,研究该倡议对陕北剪纸的影响、陕北剪纸面临困局的实质阻力,从而深融阻点并构建陕北剪纸对外传播的新高地。

关键词:“一带一路”;陕北剪纸;对外传播

一、现状剖析:陕北剪纸的现实维度

(一)陕北剪纸的现状分析

在陕北,剪纸艺术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家庭及文化机构的重视与传承。近年来,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逐步增强,一些从事艺术研究、文物保护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机构和学校纷纷开设剪纸艺术培训课程,促进这一传统文化更广泛传承。

其一,在艺术展示和推广方面,陕北剪纸在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中崭露头角。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如安塞剪纸、延川剪纸、榆林剪纸积极参加国际性手工艺品展,提高了陕北剪纸的知名度,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为陕北剪纸提供了更广阔的对外交流平台,为这一传统艺术的推广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其二,在创新与当代应用方面,一些剪纸艺人如安塞县(今安塞区)的高金爱、李秀芳,延川县的高凤莲等人积极尝试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其三,市面上文创产业的崛起也使陕北剪纸制品逐渐走近大众,如剪纸贺卡、装饰品、摆件等,为这一传统手工艺品注入生机与活力。

陕北剪纸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独具特色,既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又在当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之作,陕北剪纸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在国际交往中逐步取得相应的地位。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陕北剪纸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为陕北剪纸打造了更为广泛的国际展示平台。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展览和合作项目,如德国汉诺威手工艺品展、法国巴黎手工艺品展、中国上海手工艺品博览会等,让陕北剪纸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动静结合的艺术形态,陕北剪纸一跃成为世界关注的艺术形式之一。自2009年起,陕北剪纸艺术家有幸参与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在国际艺术家驻地进行创作和展览,拓宽了国际视野。在国际性的手工艺品市集中,陕北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也受到欢迎。在跨文化互鉴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为陕北剪纸艺术提供了独特的机遇,使其与其他文化发生深度互鉴。“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为陕北剪纸开辟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在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一直以来鼓励技术创新,陕北剪纸现已逐步通过数字化手段,如虚拟展览、在线教育等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国际社会。“一带一路”为陕北剪纸提供了更多现代设计的灵感,创作者可以借鉴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将传统剪纸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二、面临困局:陕北剪纸的传播瓶颈

(一)文化底蕴未能深挖

陕北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缺乏深入研究、文化保护关注度低、对传统手工艺认知不足等多重问题。

第一,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陕北剪纸的文化底蕴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发掘。第二,文化保护关注度低。陕北剪纸作为传统手工艺,未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第三,文化教育体系不健全。陕西地区没能将陕北剪纸融入学校或社区教育,影响群众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第四,陕北剪纸的文创产业发展不足。文创产业缺乏大力支持与推广,陕北剪纸文创产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第五,传统手工艺人认知存在局限性。现存手艺人的认知受限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对当地剪纸的文化底蕴缺乏深刻理解。

(二)传承技艺动力断层

陕北剪纸有不同的学派,各具特色。剪纸的发展核心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陕北剪纸通常是师徒传承或是家族传承,存在因历史原因、社会变迁等因素导致传统技艺传承中断的现象,相关的文化底蕴未能得到充分传承。

陕北剪纸学派的传承断层涉及多个因素。首先,现代化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这导致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变得相对困难,其中包括陕北剪纸。其次,市场竞争。在商品市场中,个别厂家为追求更高的销售额,在传统剪纸作品中引入大量商业元素,导致传统剪纸的精髓被淡化,影响传承的纯粹性。再次,传承人才短缺。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需要有经验的传承人传授技艺给后代,但传承人才不足,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品缺乏兴趣,传承就可能会中断。最后,教育体系的变革。教育体系的变化也对手工艺品的传承产生影响,如果传统手工艺品在美育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年轻一代很难对这些传统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市场需求配比不足

陕北剪纸作为传统手工艺,其市场需求亟待复苏与提升。第一,陕北剪纸图案和风格与现代审美趋势有一定差异,市场更倾向于现代化的设计和装饰,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需求受到一定冲击,换句话说陕北剪纸这类传统手工艺不被市场接纳。第二,同类产品竞争大。市场上同类手工艺品过多,竞争激烈,陕北剪纸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其他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艺产品更受欢迎。第三,文创产业发展不足。陕北剪纸在文创产业发展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限制了其在市场上创新和推广能力的发展。第四,时尚元素融合不到位。陕北剪纸的设计缺乏时尚元素的融入,无法与当下潮流相契合,无法吸引年轻的消费主体。

三、深融阻点:陕北剪纸的话语变局

(一)捕捉地方文化符号,建立共情文化内涵

一方面,剪纸艺人要积极深入了解陕北地区文化。剪纸爱好者可以前往并驻扎在陕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元素。同时,地方应加强学术研究并与当地社区、工匠和艺术家们保持紧密合作,推动文化保护和传承,提高社会关注度,拓展市场渠道。文化底蕴的深挖需要综合考虑学术、社会、市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全面的视角理解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各方应采取柔性传播的方式进行互联互倡,形成高效的合力。陕北剪纸应以轻柔、持久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和认可,让国内外受众自愿并主动对此产生兴趣,从而扩大剪纸这一主题传播的覆盖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游客可以参与当地的手工艺活动并具体制作一个手工艺品,将陕北剪纸的图案和元素融入制作过程,从而加深对文化符号的理解。

(二)对接传承家族,唤醒技艺价值

陕北剪纸的传承需要与陕北剪纸传承人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对剪纸技艺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进行深挖,唤醒文化记忆,交流剪纸工艺带给当代人的质朴意义和祈望含义;与传承家族的其他成员交流,听取他们对陕北剪纸和当地文化的看法,创建一个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尊互助的全新视角;拓延地方文化的认知,谋划陕北剪纸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再造文化纽带与经济脉络的双重联结。

哲学家杜威提出“live creature”的概念,国内学者把它翻译为“活的创造物”[1]。有专家评论过剪纸是“地上文物”“文化的活化石”。在剪纸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创作与发展中,人的创作活动要与周身环境中的一切力量生成变化、产生效能。因此,我们每个人与传承人并不是旁观者,而是见证者、践行者与参与者,每个人有责任重视陕北剪纸独特技艺,有必要学习遵守陕北剪纸技法中的艺术规律和创作原则。

(三)贴近地缘文化特色,突破市场语境压力

有的陕北剪纸作品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但为了xhtUyZ/6Tcz8KkRC1F++Hg==迎合市场需求,生产者会对传统的剪纸技艺进行改编并穿插大量流行元素,甚至是外来的文化元素。这种商业需求可能导致一些剪纸艺人不再严格遵循传统技艺创作原则,影响了传统剪纸学派的纯粹性和传承的完整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文化政策、教育体制、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鼓励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与传承,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才,并寻找平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需求的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剪纸艺人可以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尝试新的题材,使剪纸艺术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语境。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爬梳,发现未来真正的发展还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中接续。要想真正解决陕北剪纸对外传播的问题,未来仍需深融破局、深解难局、深显内局,淬炼地方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廓清和深掘陕北剪纸的文化内涵,为构建更加包容、从容、圆融的地域文化向外传播新秩序提供理论依据与遗产统战逻辑。

参考文献

[1] 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

[2]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 刘向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策略与标准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3):116-123.

[4] 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61-68.

[5] 高疏寒.中国民间剪纸动画创作与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