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林:击碎嘲笑,七上太空
2024-08-20焦维新
如果对“传奇航天员”做一个大盘点,那绝不能漏掉张福林。
1950年,张福林出生于哥斯达黎加,后随父母搬到委内瑞拉生活。他的父亲在建筑工地当领班,母亲是家庭主妇。在当地唯一算得上特别的,就是张福林拥有1/4的华人血统——他的爷爷来自中国广东省中山市。
张福林7岁那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引发了太空竞赛。年幼的男孩并不理解这件事,只记得母亲说的那句话:“天上从此多了一颗星星。”这让张福林对太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和小伙伴们在游戏中扮演航天员。巨大的硬纸箱被他们幻想成宇宙飞船,随着一声声倒数,最后被送入太空。这样的游戏,他玩得乐此不疲,也愈发确定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一名航天员。
上高中时,张福林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作的一本小册子,其中的主题是“你想成为一名火箭科学家吗”。他心向神往,于是立马给NASA写了一封信,询问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自己的航天员之梦。结果,他收到了一个令他万分沮丧的回复:只有美国公民才能加入NASA。
“我当时都快疯了。”张福林多年后回忆说,“如果我做不到,他们为什么要鼓励我成为火箭科学家呢?太空探索应该是一项全球性的工作,尽管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成为‘唯一’。”伤心之余,张福林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在那个年代,他想实现自己的“飞天梦”,只能去美国。“高中毕业后,我就在银行找了一份工作,开始努力存钱。我告诉身边的每个人,我要去美国成为一名火箭科学家和航天员。每个人听完都笑了。”
张福林不在乎外界的声音。不久后,他带着仅有的几十美元存款去美国投靠亲戚,并进入美国一所公立学校重新学习高中课程。1969年,他考入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然而,随之而来的并非好消息。因为开展航天项目的社会和政治支持基金大幅削减,数以千计的航天工程师丢掉了饭碗。但张福林并没有放弃梦想。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选择攻读核工程专业。他坚信,太空项目会恢复,而他所研究的领域会对未来研发太空飞行器提供帮助。他“赌”对了:1977年,他获得了应用等离子物理和聚变技术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同年,随着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的升空,美国重启太空计划,NASA开始招募新的航天员。
经过重重选拔,1980年,张福林终于如愿以偿,被NASA录取,成为第一位拥有华人血统的职业航天员。接到录取通知电话时,他在办公室里兴奋地绕圈踱步,而后冲出房门,险些被一辆出租车撞倒。
1986年,36岁的张福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登上STS—61C航天飞机,首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在这次任务中,他参与了通信卫星的调度部署,操作了天体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相关实验。飞行6天后,他安全降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在外界看来,张福林是非常幸运的。在他首次太空飞行安全落地10天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了,结果在升空的第73秒突然爆炸解体,机上 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得知“挑战者”号的悲剧,张福林心情沉痛,却并未因此心生怯意。从1980年进入NASA,到2005年结束航天员职业生涯,张福林先后7次升空。在1998年他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中,他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主持的“磁谱仪”计划开展高能物理实验,希望发现反物质,并以此解开宇宙之谜。这次飞行被视为两位杰出科学家合作的佳话。2002年,张福林在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在7次飞行任务中,张福林累计在太空停留1601小时,并完成3次总计约为19.5小时的太空行走。他进入太空次数之多,在美国航天员中也并不多见。1986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为他颁发自由奖章;1987年,美国国会为他颁发卓越勋章;1989年,美国宇航学会为他颁发飞行成就奖。NASA更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先后两次为他颁发杰出服务奖章。
退休后,张福林离开了NASA,但并没有离开航天事业。2005年,张福林出任艾德·阿斯特拉火箭公司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希望为太空旅行创造新型的推进系统。
2009年,他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师生作了题为“新世纪太空探索”的报告,介绍他的航天生活、太空见闻、对未来航天事业的预测,激发更多中国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张福林一直很关注中国的航天发展,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2021年1月27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张福林的名字为一颗小行星命名。当年嘲笑他的人,在张福林身上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些看似疯狂的梦想,终会在决心与努力下变成现实。如今,张福林已经74岁了,还在继续寻求使太空旅行变得更加经济实用的方法。他追逐梦想的脚步,也许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舒畅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