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闭馆时,博物馆里发生了什么

2024-08-20吉光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4年8期

熟悉博物馆的同学们,常常会在各大博物馆的公众号里看到这样的信息——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

因基本陈列改陈需要,本馆兹定于×年×月×日闭馆。开馆时间另行通知。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博物馆

×年×月×日

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基本陈列?基本陈列为什么需要改陈?基本陈列改陈又为什么需要闭馆呢?除了基本陈列改陈,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博物馆临时闭馆?闭馆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忙些什么?

闭馆时的博物馆,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冷冷清清,而是热热闹闹的……

闭馆时,家里“上新”啦

改陈,往往是博物馆闭馆的原因之一。改,是改变;陈,是陈列。改陈就是基本陈列的改变与更新。基本陈列,就是博物馆至少保持3年不做改变的展览展示,是博物馆陈列体系的基础,也是博物馆最希望观众了解的内容。很多同学都参观过浙江省博物馆,它的基本陈列“越地长歌”讲述的是浙江省的古代历史:这个地方是怎么来的,当年越国人和吴国人在干什么,他们如何演变成了今天的浙江人。这样的陈列内容相对稳定,每天到馆的观众都可以看到。一天天、一年年,小观众们便在博物馆的滋养下渐渐长大。

可是,如果有一天,浙江发现了重要的遗址,出土了重要的文物,这些新内容就需要被纳入“越地长歌”。当我们把新内容加入空间后,必然会改变原来的空间结构,就好比家中突然添置了一件大家具,我们不得不把其他家具的位置都挪一遍。

基本陈列改陈也是这个道理。博物馆的陈列,是以“物”为基础展开的,当我们把新的“物”加入展厅时,原来位于展线上的“物”该去哪里呢?而且,有些大型文物——比如青铜器、石刻文物——非常沉重,要把它们从展线上搬运到文物库房中,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用到吊车、载重电梯等。只有在闭馆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才能把庞大笨重的设备运进博物馆,用这些设备把大型文物搬进库房,再把新的文物调配到展线上。这和家里搬东西时不方便接待客人是一样的。

当然,与在家里调整家具位置不同的是,基本陈列的改陈需要成熟的研究作为支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利用闭馆的时间,阅读文献,观摩文物,确定哪些新的内容被调整到展线上,哪些陈旧的内容被删去,还要重新画出展示空间的设计图,请布展人员调换文物。

当这一切工作完成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要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重新撰写讲解词,培训相关人员,然后……就是重新开放啦!

闭馆时,让它们呼吸

基本陈列改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文物、展品,以及展厅里的一切物品,都是需要休息的!

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期间,很多人以百米赛跑的劲头冲进展厅,只为一睹真容。这幅珍贵的作品在连续展出45天后,又回到了库房,下次与大家见面,恐怕是几年以后了。为什么不能把它一直陈列在展厅里呢?

《千里江山图》是在北宋末年创作完成的,算是一位接近千岁的“老人”了。《千里江山图》是绢画,绢是丝绸的一种。经历了千年的岁月,在反复的卷折和打开中,丝绸渐渐脆弱,失去韧性,多打开一次,画卷就多一次断裂的风险。与绢同样脆弱的是《千里江山图》所用的颜料。画出青绿山水的颜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这种颜料虽然不容易褪色,却比较容易脱落。今天我们看到《千里江山图》时,还会惊讶于其色彩的纯正,那么它在刚刚完成的时候,一定是光彩照人的。如果我们希望1000年后还有人可以欣赏到它、读懂青绿色的含义,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一定不能过多地打扰这样的作品,要给它最好的环境,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让它好好地休息,正常地呼吸,后人才有可能见证这些美好。

除了绢画,青铜器、瓷器、竹木牙角,无一不需要休息与保护。闭馆的时间,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给文物检查身体,进行保护和修复的时间。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同学们或许会觉得展览越来越好玩了,比如出现在某个屏幕前,就会穿上一身兵马俑的铠甲,迅速打印出一张雄赳赳、气昂昂的铠甲照。然而,打印机、互动装备也是需要检修的。机器使用时间过长会发热,速度变慢,很多博物馆每天的游客量常常超过5000人,连续使用100天,就是50多万次。所以,每周必须安排一天闭馆,检修多媒体设备,保证每一位参观者进入展厅时,都可以体验到参观的乐趣。

闭馆时,安保不间断

不论因为什么闭馆,闭馆后最辛苦的人都是博物馆的安保人员。巴西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是每个博物馆人心头永远的痛。安保人员日复一日地值班、检查,就是为了杜绝这样的灾祸发生。

每天下午5点以后,观众已经离开了博物馆,安保人员会首先检查展厅电路、文创商店电路、展厅电梯是否正常运行;然后检查展厅用水安全和办公区的水电安全;最后,还要开启博物馆的夜间照明。夜间博物馆前的大广场,常常是附近居民跳广场舞的好去处,我曾不止一次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目睹这一盛况。我想,博物馆以这样亲切的面目出现,离不开博物馆安保人员日复一日的严谨工作。

(摘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