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

2024-08-20张雨欣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中国奇谭》是一部多种风格杂糅,最大限度展现动画原始魅力的国漫,其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能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本文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中国奇谭》系列动画片中字幕为语言素材,分析该理论在《中国奇谭》的字幕翻译中的运用,旨在讨论类似的字幕翻译如何选择恰当策略以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奇谭》;翻译转换理论;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30

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而字幕翻译对影视作品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接受度和受欢迎程度,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高质量的字幕翻译。《中国奇谭》是2023年1月1日推出的一部国漫,其中饱含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思想,是一部值得宣传的作品。因此,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对《中国奇谭》前两集所提供的英语字幕进行分析,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和指导性,以期为提高字幕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一、字幕翻译研究综述

外国的字幕翻译研究发展先于中国,且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相关理论已成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有多位学者,如,Diaz-Cintas等,出版了专著对字幕翻译的定义、特点、限制因素、翻译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相较于西方,中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一直到1949年,外国电影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后,影视翻译在中国才开始起步。钱绍昌在其2000年发表的关于影视翻译的文章中根据自身翻译经验,提出了7条影视翻译的个人建议。①李运兴在《翻译字幕的策略》中总结出字幕翻译受到的约束,如时空、信息功能、文化因素等。李教授认为字幕翻译要用最有效的方法提供最有用的信息,并且他还根据字幕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②除了对字幕翻译的原则、特点和技巧进行研究外,部分学者也对制约字幕翻译发展的各种因素、字幕翻译行业规范和困难等问题展开研究。如赵春梅提出,要做出满意的字幕翻译,必须处理好的四对矛盾,即:长度和内容;词序和图片;本土化和国际化;音译和语义翻译。③唐海琴从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念出发,对纪录片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将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念视为一种认知活动,应该在认知机制与两种语言背后的社会现实间取得平衡。④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开始关注字幕翻译研究,关注中国影视文化传播,从多方面探讨中国影视字幕,例如,贠金金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归化、意译、放大和口语化四大翻译策略在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的应用⑤;冷慧和蔡高梅从目的顺应论视角探讨了《射雕英雄传》译者Anna Holmwood翻译策略的适当性⑥。

综上所述,我国字幕翻译起步比较晚,在相关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还不尽人意,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字幕翻译研究。但目前相关翻译仍然不够齐全,影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亟待提升,在字幕翻译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奇谭》及理论介绍

(一)《中国奇谭》简介

《中国奇谭》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动画联合出品,以“妖”为主题,讲述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每个故事分别由不同的团队制作,因此总体风格大相径庭。另外,该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有剪纸(《小满》)、偶定格动画、CG(《林林》)、素描与中国水墨画的结合(《鹅鹅鹅》)等,是创作者对中国美学的多视角解读。作为致敬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的作品,它既传承了《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优秀民族风格作品的气韵,又彰显出创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翻译转换理论

维奈(Vinay)和达贝内特(Dabernet)于1958年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常见翻译策略: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他们并未使用“转换”一词,但文中所述就是翻译转换。⑦几年后,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理论,将“转换”界定为原语进入译语时脱离形式相对应的转换。⑧卡特福德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韩礼德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借鉴了系统功能语法及语言“层次”划分,以此来探讨翻译转换的定义和种类。⑨他认为转换主要可分为两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⑩层次转换体现在语法、词汇等方面,是指一种语言的原语单位具有与其他语言相等值的功能。范畴转换有“级无限”翻译和“级受限”翻译之分,该转换有四种分类: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它指的是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脱离。⑪

三、翻译转换理论在《中国奇谭》的体现

(一)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目标文本与源文本的词汇在语言层次上存在差异,这就涉及语法层次与词汇层次的相互转换。

例1:给我去重做!按照我的方法做,要一模一样,不然我拧下你的脑袋!

译文:Go and redo it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 I told you!Or I'll rip your head off!

分析:英语存在着性、数、时、体、比较级等多种形态变化,但相较于英语,汉语中并不存在相似的改变,通常汉语会借助于某些词语和词序来表示其语法意义。本句源文本看不出什么语法标志,但在阅读这个句子时,中文读者能体会出其语法中的时间概念,因此译文需要“told”“will”来表达原文蕴含的语法意义。

例2:我们是妖怪呀!

译文:We are monsters!

分析:正如前面提到的,英语语法有数的变化,而在汉语中,通常用“们”“些”来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对于单独的词却没有变化。动画中的妖怪是两只,因此对于英语而言,就需要将动词和名词都变为复数形式。

(二)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属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具体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类别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本小节将结合《中国奇谭》的英文字幕分别论述四类范畴转换。

1.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即按照译语要求改变原语结构。⑫此类转换最为常见,主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且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结构转换,比如,肯定否定互相转换;被动和主动互换等。

例3:你猜我今天看到了什么?

大王布置的陷阱。

译文:Guess what I saw today?

The trap laid by our king.

分析:汉语中的修饰,也就是定语,通常习惯于放在被修饰词前,而英语的定语可能位于中心词前也可能位于其后。译文将原文本的修饰通过分词置于被修饰词后,采用定语后置,并且在第一句中将状语放在最后,都体现了翻译时进行的结构转换。

例4:你也想有个心上人。

译文:Don't you also wish to have a concubine?

分析:原文本为肯定语气,表示货郎确确实实想拥有一个心上人,但翻译选择结合剧情将文本转换为疑问语气,从而达到对比强调的作用,表明货郎不仅没有心上人,并且连自己的两只鹅都被妖怪吃了。

2.单位转换

根据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单位转换也就是等级的变换,指原语和译语在不同等级上的转换,也就是在语素、词、短语或词组、小句和句子层级之间的相互转换。

例5:《小妖怪的夏天》

译文:“Nobody”

分析:动漫的第一个故事《小妖怪的夏天》讲述的时一个底层小猪妖的故事。小猪妖在故事里就是一个会被教头挑剔、毫不起眼但兢兢业业的小人物,就正如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平凡、普通,但也兢兢业业、努力上进的打工人,因此在这里,小妖就是无数平凡打工人的缩影。故而,译者选择将标题处理为“Nobody”一词,意为“无足轻重的人”,直接点明故事的重点。例句将中文的短语转换为了英文的一个词,体现出了翻译过程中的单位转换。

例6:奇怪。

译文:That's strange.

分析:英语的语法规则使得其句子都较为规范,更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因此经常出现单独词便可成句的情况,但该情况在英语中很少见。例句的原文是一个形容词,译文却需要转换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仍旧只用一个strange,不符合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习惯。

3.类别转换

根据韩礼德的定义可知,类别是由其在相邻更高一级的单位结构中的作用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当译文中的等值成分和原语不在同一类别时,就会发生类别转换。类别转换的主要方式为词性的转换。

例7:这是我给林林的。

译文:This is for Lin.

分析:汉语意合,英语形合,因此奠定了汉英翻译必定会涉及动静转化。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常见的,就像例句中中文出现了两个动词:“是”“给”,但由于英语的语法规则限制,一句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这就使得汉英翻译时,会有其他的动词转换为其他词性,因此译文将原文的“给”转换为了介词“for”,体现了类别转换。

例8:您看,这是我们为炖唐僧准备的柴火,共一千斤,可以做到火三天三夜不灭。

译文 : Look,this is the firewood we prepared for cooking Tang Monk,a total of 500kg,which can keep the fire burning in three days and nights!

分析:原文本中汉语使用了多个动词,如:“看”“是”

“为……准备”“炖”“可以做到”“不灭”。而由于英语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译者需要选定核心谓语“is”,然后将其他动词全部转化为其他词。因此“准备”和“可以做到”都被转换成了从句作为修饰,“炖”和“不灭”转换为了现代分词。

4.内部系统转换

内部体系转换表示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当源文本与译文在形式上有大致对应的结构,译者需要在译语体系中选取与之不对应的术语或更为地道。

例9:十年九不遇啊!

译文:It is rare!

分析:这一类翻译属于汉语中常用的地道表达,需要译者根据本来的意思和场景释译。故事中的大鱼被渔夫捕捞拿来卖钱,于是渔夫告诉大家这鱼是十年九不遇,想表达十年之中的九年都碰不上这事,也就是罕见,因此译者选择用“rare”来翻译,体现出翻译过程中的内部系统转换。

例10:三爷爷给你做“香椿芽拌豆腐”。

译文:I will make a dish for you by mixing curd with toon sprouts.

分析:各个国家的一些菜名往往都是属于独创或独有的,在其他国家一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翻译,因此对于该类菜品名称译者一般都选择释译。例句中的菜是香椿和豆腐拌在一起吃,所以译者直接翻译为“将两者混合”,体现了内部系统转换。

四、总结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对于该类影视作品的翻译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它能帮助译者关注不同的文化差异,并灵活掌握语言转化的技巧。此外,本文仅列举了每类转换现象中的一部分,该动画中还有很多的转换现象并未提及,且动画中的多处翻译实也存在部分不妥之处,因此译者也可就此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①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第5页。

②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中国翻译》2001年4期,第38-40页。

③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3页。

④唐海琴:《认知翻译研究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启示:以Wild China中单位名词的汉译为例》,《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页。

⑤贠金金:《以目的论为指导的电影字幕翻译探究——以〈花木兰〉汉译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4卷第10期,第75-78页。

⑥冷慧,蔡高梅:《目的顺应论视角下〈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4卷第2期,第103-108页。

⑦张珊:《关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的总结和应用——以科技文的翻译为例》,《小品文选刊:下》2016年第4期,第1页。

⑧邓春兰:《国内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研究综述(2008-2020)》,《海外英语(上)》2022年第1期,第159页。

⑨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3页。

⑩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141-147.

⑪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7-210页。

⑫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邓春兰.国内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研究综述(2008-2020)[J].海外英语(上),2022,(01):158-161.

[3]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38-40.

[5]冷慧,蔡高梅.目的顺应论视角下《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02): 103-108.

[6]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5.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唐海琴.认知翻译研究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启示:以Wild China中单位名词的汉译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2.

[9]贠金金.以目的论为指导的电影字幕翻译探究——以《花木兰》汉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0): 75-78.

[10]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23(4):3.

[11]张珊.关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的总结和应用——以科技文的翻译为例[J].小品文选刊:下,201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