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 · 颐》 “ 丘 ” 字考辨

2024-08-20陈银银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周易》颐卦六二爻辞云:“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关于其中的“丘”字,历来训释纷纭,莫衷一是。然因文献时代久远,各家所持观点不同,至今未有定论。本文通过考察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并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从时代性和社会性两方面斠考,认为颐卦中的“丘”字与殷商时期的水害有关,当训为“坡度较缓,顶部浑圆的小土山”。颐卦六二爻辞反映了殷商时期水患频发,气候潮湿多雨导致平原地区多沼泽,先民从平原地区迁入到自然高地的历史。

【关键词】周易;颐卦;丘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9-012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36

看古人书,探古人意,当然要追溯到最早的版本。《周易》流传至今,已有多种版本。如今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战国楚竹书《周易》(以下简称“竹本”)。现今通行的为王弼注本(以下简称“今本”)。此外还有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以下简称“帛本”)和阜阳双古堆汉简本(以下简称“阜本”)。以上各本从总体上看虽仍是同一个本子,但也存在着不少异文。对于考释《易经》本义而言,这些异文不容忽视。现在来看隶定后的出土文献《周易》颐卦六二爻辞如下:

今本: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竹本:六二,曰 颐, 经于北洍,征凶。

帛本:六二,曰颠颐,柫经与北颐,正凶。

阜本:六二:奠颐,弗经于丘颐,政兇。

颐卦六二爻辞中,今本和阜本作“丘颐”,竹作“北洍”,阜本作“北颐”。“洍”和“颐”声通。丁四新认为“楚简本、帛本互证,作‘北’字是,阜本、今本则因形近讹作‘丘’。”[1]“北”与“丘”必有一误。丘,《说文》:“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玉篇·丠部》:“丠,虚也,聚也,冢也。 、丘並同丠。”竹本和帛本的“北”当是“丘”字之省。故仍当依今本作“丘颐”。

一、《易》颐卦“丘”字训释梳理

《周易·颐》六二爻辞中的“丘”字历来训释纷纭,梳理历代有关“丘”的训释,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训为“小山”

作此训释者,较早见于三国时期的王肃,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其说曰:“养下曰颠;拂,违也;经,常也;丘,小山,谓六五也。二宜应五,反下养初,岂非颠颐违常于五也?”[2]到了宋代,许多易学家继承此说。宋朱熹《周易本义》:“求养于初,则颠倒而违养于常理;求养于上,则往而得凶。丘,土之高者,上之象也。”[3]宋赵汝梅《周易辑闻》:“颠,倒也,颐之下以初为主,二居其上曰颠颐。拂者,过而击之。经,历也。丘颐,六五也,艮为山,五居艮之半,其高未极于山,故曰丘,若泰山之于丘垤是也。”[4]宋李杞《用易详解》:“经,常也,自上养下,养之常也。丘,土之高者,谓上九也。”[5]元吴澄《易纂言》:“经,过也,历也;丘,谓六五,五艮山之中画为丘。”[6]

自《易传》以来,“八卦取象”就与《周易》解说密不可分。“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八种基本卦象,先秦以来,言《易》者皆遵用之。颐的卦体为震上艮下,而艮者,山也。以上所列举的这几位易学家将“丘”训为“小山”便是以“八卦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解说《周易》。用“取象”思维解经,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是训为“山”,因对“颠颐”的不同理解构成了“养下”为颠与“求养于初”为颠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又或者因从象数学的角度解读而陷入玄之又玄的境地,并未解释清楚颐卦六二爻辞所传达的含义。

(二)训为“高”

作此训释者,见于宋代的郑刚中。郑刚中《周易窥馀》:“颠拂,谓二之于初上也。二以阴柔不自养,下比初而资之,此之谓颠颐。初不与为应又趋上而求之,此之谓拂经。丘,谓上九言其养之在高也。”[7]后清代的许多易学家继承此说。清傅恒《御纂周易述义》:“经,颈也;丘,高也。人之食也,食于下则颠其首,食于上则拂其颈。六二阴柔不能自养,求养于阳,求初则颠首以颐于卑,求上则拂经以颐于高。”[8]清李塨《周易传注》:“上处高又艮为丘,故曰丘颐。”[9]清任启运《周易洗心》:“邱,高也,指上艮象。万民皆待养,于君则求养于上,亦经常之理。”[10]

“丘”由本义引申有“高”义。《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尚书·禹贡》:“是降丘宅土。”孔安国传:“地高曰丘。”《吕氏春秋·季夏》:“则丘隰水潦。”高诱注:“丘,高也。”此处“丘”训为“高”同样也是以“八卦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解说《周易》。

(三)训为“空”

作此训释者,较早见北宋的苏轼,苏轼《东坡易传》:“从下为颠,过击曰拂。经,历也;丘,空也。”[11]林栗继承苏说,《周易经传集解》:“苏氏曰:‘丘,空也。’谓初九也。拂,逆也;经,过也。二之于初,逆而过之也。初以其富,自足而吝于与人,有养之名,无养之实,是以谓之空颐也。”[12]

“丘”有“空”义,汉语发展史上一般认为不会早于上古中期。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把上古分为三期:殷商到春秋中期为上古前期,春秋后期到战国末期为上古中期,秦汉时期为上古后期。[13]《左传·昭公十二年》“九丘”孔颖达疏引张平子曰:“丘,空也。”《广雅·释诂三》:“丘,空也。”《广韵》“丘,空也。”《汉书·息夫躬传》:“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张晏注:“丘亭,野亭名。”颜师古曰:“此说非也,丘,空也。”《后汉书·庞参传》:“故县丘城,可居者多。”李贤注:“丘,空也。”《周易》属于上古前期的文献,用上古中期才有的义位来训释上古前期的《周易》显然不符合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四)训为“园”

作此训释者,端倪于三国时期的王弼,王弼《周易注疏》:“丘,所履之常也。”孔颖达疏:“丘,所履之常处也。”[14]此处“履”显然应翻译为“居,处”义。“履”有“居,处”义最早见于《庄子·天道》:“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所履之常”或“所履之常处”意为“经常到往或者居住的地方。”宋代的李光继承此说,把“丘”进一步训释为“园”。李光《读易详说》:“经,常也;丘,园,隐者之所盘旋也。不能退守廉节,而拂其常理于安处之地而求养焉。”[15]

然现存的字书中并未见“丘”有“园”这一义位,我们只能在文献中看到“园丘”“丘园”之类的词。《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14]汉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於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通过对现存语料进行分析,“丘园”衍生出“隐居之所”的含义不会早于上古中期。李光把“丘”与“园”互训,解释为“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显然不符合《周易》的本义。

(五)训为“聚”

作此训释者,较早见于明末的黄道周。黄道周《易象正》:“正曰:损下益上,则犹之剥也。丘颐,颐之所聚也物。”[16]后清代学者继承此说。清乔莱《易俟》:“莱按:旧说释颠字为颠倒……东谷郑氏曰:丘,聚也,言求养于上者之多。”[17]清张英《易经衷论》:“况乎六二之上三爻皆阴。丘者,聚也。众阴之所聚,嗜欲之丛也。”[18]

在现存文献中,“丘”有“聚”义出现在上古后期。《尚书·序》:“其论九州之事所有志记者,其书谓之九丘,所以名‘丘’者,以丘,聚也,言于九州当有土地所生之物,风气所宜之事,莫不皆聚见于此书,故谓之‘九丘’焉。”《释名·释州国》“丘,聚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颖达疏:“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关于何为“九丘”,至今学界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丘”有“聚”义在上古后期才出现。

前述五种训释各有来源而能自成一说,然从词的时代性和整句训释的逻辑性而言,这几种训释都值得商榷。

二、“丘”在上古前期的使用

根据梳理,可以发现训释为“小山”最接近上古前期“丘”的字义。接下来本文用汉语史的研究方法考察与《周易》同属上古前期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及《诗经》中“丘”字的使用情况。

(一)甲骨文、金文

甲骨卜辞中的“丘”作“ ”“ ”“ ”“ ”“ ”等形,在甲骨卜辞中多作人名、地名和职官名,常出现“丘某”或“某丘”的地名结构。胡厚宣先生在《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一文中根据甲骨卜辞的地名提出古人居丘,丘为高亢之地,其居丘与躲避水患有关。[19]于省吾先生认为甲骨卜辞中的“小丘臣”(《佚》七三三)为丘小臣的倒句,并推论丘小臣是主管丘居的小臣。[20]现代学者张怀通[21]、董巧霞[22]等人对先秦组织之丘的研究表明“丘”不仅有地貌“丘”的内涵,还有社会性上的“丘居”与行政系统中的基层组织之“丘”的含义。金文中有“ ”“ ”等形体。《古文字诂林》转引田倩君《说丘》:“丘与山不同,丘当为圆顶形。然殷代之丘字,以契刻刀痕所致,因现锐峰。周金文丘字则无峦无峰,象两禽独足立地上状,诚大不类丘之形状也。至小篆,如两人相背而立,怠至隶楷,益失其形状,惟古文之丘如 ,

颇象土丘之形。土丘不应作尖峰,因土不坚固,日夕被风雨剥蚀,常无锐峰与棱角之存在也。”[23]由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丘的地貌与人之间的关系:“丘”首先是一种相对于地面而言的高亢之地,这种地貌特点使先民为避水患和战争,择丘而居,在顶部平缓的丘上筑城,同时不断地人为地进行加高,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城。

(二)《尚书》《诗经》

《尚书》中“丘”字仅使用1次。《尚书·禹贡》:“是降丘宅土。”孔安国传:“地高曰丘。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地,就桑蚕。”《禹贡》的成书年代,学界向称不一,故此处的“丘”字不纳入本文的考虑范畴。

全面考察《诗经》,“丘”字共使用14次。

1.《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2.《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3.《邶风·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4.《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5.《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6.《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7.《小雅·巷伯》: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8.《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止于丘阿……绵蛮黄鸟,止于丘隅……绵蛮黄鸟,止于丘侧。

“陟彼阿丘”毛传:“偏高曰阿丘”。[24]“至于顿丘”毛传:“丘一成为顿丘”孔颖达疏:“释丘云: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三成为昆仑丘”孙炎曰:“形如覆敦,敦器似盂。”郭璞曰:“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壇三成。”又云:“如覆敦者,敦丘。”孙炎曰:“丘,一之形象也。”郭璞曰:“敦,盂也,音顿。”[24]盂为饮器,中低而四傍高,而丘形如覆敦,说明丘形地貌的特点是坡度较缓,顶部浑圆。“丘中有麻”毛传:“丘中墝角之处,尽有麻麦草木。”孔颖达疏:“释丘云:‘非人力为之丘。’丘是地之高者,在丘之中,故云‘墝角之处’。墝角,谓地之瘠薄者也。”[24]《王风·丘中有麻》中所提到的“麻”“麦”“李”都是喜旱的农作物,而墝角之处是土地瘠薄的地方,那么这里的“丘中”就不可能是丘地中土地较为肥沃的中部低平的地方,而应该指的是丘阜之阪。“宛丘”毛传:“尔雅云:‘宛中,宛丘’郭云:‘中央隆高。’”[24]“止于丘阿”“止于丘嵎”“止于丘侧”,郑笺“曲阿”“丘角”“丘旁”。[24]其中“丘角”说明了丘地的四旁高阜有合抱或转折之形。向熹《诗经词典》“丘”字下仅有1个义项:“小土山。(风10、雅3)74《王风·丘中有麻》一章:‘丘中有麻,彼留子嗟。’《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小雅·緜蛮》二章:‘绵蛮黄鸟,止于丘隅。’《郑笺》:‘丘隅,丘角也。’”[25]综合《诗经》中有关“丘”的训释,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丘”的范围。“丘”有一定的空间,它的空间所属范围不单单限于高于地面的小土山,还包括由多个小土山包围的中间比较低平的地带。

从时代性而言,《周易》颐卦“丘”的词义应该和同一时代的用例保持一致,当训为“坡度较缓,顶部浑圆的小土山”。《周易》卦爻辞中“丘”字共使用了3例,除了颐卦中的“丘颐”,只剩下涣卦中的“涣有丘”和贲卦中的“贲于丘园”有“丘”字用例。前者“丘”根据其语法位置训释为“像丘一样”没有问题,后者“贲于丘园”之“丘”以本义为训也没有问题,无论是把“丘园”理解成“家园”还是“隐居之地”都离不开本义,且前文中已经推断出“丘”的“隐居”义不早于上古前期。由此看来“丘园”也当训为“在坡度较缓,顶部浑圆的小土山上建成的园子”。

“丘”与水灾有关,考古、气候学、地质学也能提供证明。宋豫秦等学者对偃师二里头遗址剖面采集到的植物孢粉进行的鉴定分析得出:原始社会末期,大约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末期,气候总体上为温暖湿润。夏代初期,大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气候总体上温凉湿润。夏代中期,大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气候总体上为温凉湿润。到夏代末期,大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气候渐渐转凉且干。商代早期,大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气候温凉较湿。[26]魏继印结合文献记载及多位学者的考古发现,认为商代中期是整个商代最温暖湿润的时期,表现为气温波动上升、降水偏多、地下水位上升、湖泊沼泽密布、地表植被繁茂、多种喜暖湿的亚热带动物北迁中原等特征,使中原地区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同时降水偏多且不稳定引起洪涝灾害频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27]根据众学者对上古时期气候的研究,可以证明在这样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下,先民择丘而居显然更利于生存。目前考古所见鲁、豫、皖等地区的众多堌堆遗址被学界认为是古居丘之遗存。高广仁先生凭借其多年在殷墟及山东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这些遗址多呈带状分布,且以龙山文化—商代遗址为多。通过对气候与海平面状况的分析,高广仁先生认为:“选择沿河高地,并不断地堆筑加高居丘,是当时先民防洪的成功佳作,这也是为什么堌堆遗址往往是呈带状分布的原因。”[28]张新欣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通过对山东菏泽青邱堌堆遗址2018年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并结合考古发现也推测:商代时期,青邱堌堆遗址大量使用牛牲和马牲进行祭祀与频繁的洪涝灾害有关。[29]2018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在菏泽青邱堌堆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丰富的植物大遗存。毕晓光对这些植物遗存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植物遗存一方面说明青邱堌堆遗址存在着先民在此地耕种的历史,同时也为农田管理的提供了证据。[30]通过以上考古信息,可以确信殷商时期先民择丘而居,开垦土地,发展农业与洪涝灾害有直接的联系。

三、结语

综上,从出土文献、考古与地质学等方面,证明《颐》六二爻辞之“丘”与水患有关,应该训释为“坡度较缓,顶部浑圆的小土山”。颐卦六二爻辞反映了殷商时期水患频发,气候潮湿多雨导致平原地区多沼泽,先民为求得生存,从平原地区迁入到自然高地的历史。《周易》虽为一部筮占之书,但是它的卦爻辞所涉及的象事几乎包含了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卦爻辞的内容无疑具有史料的价值,这也是近代许多学者的共识。因此,研究《周易》,除了运用训诂的方法,还必须从社会性和历史性两方面进行斠考。

参考文献:

[1]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7.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99.

[3](宋)朱熹注,王玉德,朱志先整理.周易本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2.

[4](宋)赵汝梅.周易辑闻(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第7册 经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126.

[5](宋)李杞.用易详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9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32.

[6](元)吴澄.易纂言(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第10册 经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380.

[7](宋)郑刚中.周易窥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89.

[8](清)傅恒.御纂周易述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第15册 经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50.

[9](清)李塨.周易传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47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1.

[10](清)任启运.周易洗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51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宋)苏轼.东坡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2](宋)林栗.周易经传集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2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74.

[13]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3.

[14](魏)王wwU0fEQrwgys8WTl2RqosA==弼注,(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68, 146.

[15](宋)李光.读易详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0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43.

[16](明)黄道周.易象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35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56.

[17](清)乔莱.易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42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32-133.

[18](清)张英.易经衷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44册 经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06.

[19]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91-505.

[2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08-311.

[21]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22]董巧霞.先秦丘制考略[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24(01).

[23]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第7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03.

[24](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90, 311-312,371,626,1338-1340.

[25]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409.

[26]宋豫秦等.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J].考古,2002,(12).

[27]魏继印.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J].考古与文物,2007,(06).

[28]高广仁.说“丘”——城的起源一议[J].考古与文物,1996,(03).

[29]张新欣.山东菏泽青邱堌堆遗址2018年出土动物遗存研究分析[D].山东大学,2021.

[30]毕晓光.菏泽青邱堌堆遗址植物遗存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寻找农田管理的证据[D].山东大学,2021.

作者简介:

陈银银,女,重庆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