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三万里》 : 诗意叙事与中国式动画表达新探

2024-08-20薛晖曾茜敏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取材于中国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类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一经上映,顶着“大唐群星闪耀”“边看电影边背诗”等多个标签,票房一路走高,开创了历史人物类故事片在国漫领域的叙事新模式,彰显出国漫之光,也映射出深耕于中华本土文化之中的动画作品依旧耀眼。

【关键词】动画历史电影;诗歌视觉化;中华文化;国风;盛唐气象;李白;高适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28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历史人物类国风电影《长安三万里》用两条交叉叙事线,两位性格迥异的主人公,48首唐诗引出盛唐人物群像,既串联出诗人李白、高适的人生浮沉,又暗示出盛唐转衰的气象,同时将中华诗词具象化演绎,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和文化洗礼。

一、具象历史:传统诗词的现代视听改写

(一)“视”觉盛宴

本片在动画艺术造型方面尝试了有意义的新探索,与影片中打造出的“盛唐气象”相匹配的是精湛的美术设计,一帧帧画面成功唤醒国人融于血脉中的浪漫情怀,整部影片的艺术风格不迎合现代审美,致力于还原正宗的唐朝风貌。其成功之处在于本部影片是在吸取先前中外动画影视作品中的建筑和人物造型经验基础上,再次着重考察了唐诗、唐画、唐乐等作品中所呈现的造型,学者王一川将这一点归纳为“以唐画唐”之法:“倚靠唐代社会史料中的视觉元素去描绘唐代图像,以便唤起当代观众对唐代生活的逼真体验”[1]。更值得关注的是,本片中形塑出的唐朝地缘民俗气象:从云山城到长安,从曲江池到塞外,大唐的市井景象、边塞风光被点滴细节生动逼真地传递给观众,让人感觉好似穿越回盛唐。同时,这些场景的塑造也充分运用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手法:如高适和李白行至黄鹤楼,看到崔颢在题诗板上所作的《黄鹤楼》,想象崔颢作诗之景正是由水墨意象所建构,还有李白讲述自身游历时,同样是以水墨山水画的形式呈现,这些意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2]

除此之外,得益于盛唐强大的国力及空前繁荣的文化,其建筑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影片中许多大型建筑均在充分参考唐朝历史记载的基础之上,进行还原、创作。例如,大型楼阁基本为抬梁式,用料也更为考究,呈现出了建筑的纹理感。唐代建筑被概括为“力与美”的统一,以影片中形塑的一个两层歇山顶建筑物为例,其正面屋檐平直舒展,侧面檐边上扬如飞翼,在不失灵动之时呈现出独特的和谐美。[1]“以唐画唐”之法不仅为盛唐气象的展现提供了可信可靠的动画基础构型,同时也构造出双线交叉叙事体,更好地呈现出高适记忆中的李白,并透过唐诗与人更好地观照出两种诗风及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揭示出了盛唐气象转衰的悲剧。

首先,如导演谢君伟所说:“整部影片由两条线展开,一是现实线,一是回忆线。现实线高适作为主角面临非常大的危机,撤军到泸水关,最后高适用计反转,夺回失地,解救长安。这条线可以一直勾着观众。到了回忆线,我们将他们生平中特别闪耀的、能够体现我们主题的事件截取出来,再配合介绍了那一时代众多人物的生命走向,用内外两条线一起推动剧情。”[3]导演“人物至上”的创作理念以及在整部影片中所用的创新技法,给观众呈现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高适,一位理性务实的现实主义者;李白,感性浪漫、纵情肆意的浪漫主义家。两位主人公的性格设定从本质而言,已然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冲突与可看性。

其次,本片在打造唐代人物造型方面亦独具考量。显而易见,影片中人物的上半身均比下半身略长,根据唐代绘画、陶俑、壁画中对人物造型的塑造,这是独特的唐朝人体美学,通过复刻这种人体比例而创作出的人物形象,可以更生动地还原独特而可信的“唐朝风韵”,实现了对唐代人体美学有意义的探索与创新。如影片对玉真公主形象的塑造,宛如唐代乐佣像人们走来。她身着纹样华丽的赭黄色丝绸,肩搭透明披纱,手持小圆扇,高耸的发髻,丰腴的体态,尽显雍容。再细看这位丰腴美人头上佩戴的宝钿、发簪,身上点缀的饰物,均与唐墓出土文物一般无二,于是一个唐朝宫廷贵妇的形象,跃然浮于银幕。

再次,在对主角动画造型的塑造中都隐喻出了其内在的性格特征:李白与高适虽然穿的都是唐朝圆领袍,但高适的服装更加中规中矩,显示出他沉稳坚韧的性格特征。反观李白,青年李白潇洒浪漫、纵情肆意,所以他的圆领袍花纹、制式以及颜色都更丰富。此外,镜头中的李白大多着白色服装,影片创作团队对服饰色彩的考究,成功地将“诗仙”飘逸而超脱的风貌呈现出来。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亦有其独特的造型特征:王维身着一袭青绿色衣袍,翩翩公子,抱琴而立;李龟年衣着偏红而吹笛;贺知章长髯白发,亦着红色衣装,屹立于船头……值得关注的还有“裴十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或许是另一个高适。初登场时,她身着一袭天蓝色、带着圆形暗纹图案的衣袍,她是李白口中扬州城无人不知的“奇女子”,当她一边宣泄着女性报国无门的愤懑,一边突然将满头秀发散落的瞬间,她的出现仿佛在一众男性诗人之间投射出一道异样却绚烂的光芒。还有杜甫,杜甫在教科书中呈现的形象,即是忧国忧民的沉郁“诗圣”,导演谢君伟却从另一面找到突破,通过对历史的考证与合理化想象,加入了杜甫幸福富足的童年期,纠正了大众对杜甫的刻板印象,形塑出更为立体鲜活的“诗圣”形象。正是有了创作团队这些独具匠心的视角考量,影片才能打造出众多丰盈、饱满的人物。

最后,细看影片可以窥探出其中存在一种隐性的双重文本,即影片富有双重文本性,在对人物的叙事中暗含盛唐气象转衰的悲剧:影片的表层意识文本在于表现青年时期李白、高适、杜甫等一众诗人的豪放、进取之心,并以此来烘托大唐盛世,影片后半部分又通过描绘诗人报国无门,满心愤懑的受挫的过程以从深层次无意识的潜文本中揭示大唐气象由盛转衰的悲剧。[1]

(二)“声”入人心

盛唐处于中国封建王朝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黄金期,唐代的音乐文化放眼世界,亦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乐器的场景是青年李白在好友吴指南墓前抚琴而歌的缅怀画面。“抚琴而歌”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诗词与音乐适宜融合,中国古代文人多擅抚琴,影片中亦刻画大量古琴画面,随着剧情的推进,还呈现了王维在岐王府的弹奏景象。

此外,在刻画高适跟随李白初到长安的场景时,影片呈现了坊市中人来人往的景象,同时也呈现小摊上吹拉弹唱的民间乐队,在这样的配乐“加持”下,繁华热闹的长安更加立体鲜活了。这一系列细节描摹与音频插入相得益彰,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生动。

《将进酒》部分作为影片高潮,为了配合这段极富想象力的华彩篇章,作曲者根据情节起伏进行了相应设计,从开始的隐忍逐步递进,将观众的感情推向更高、更远,勾起观众内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人物配音上,本片同样精益求精。如在为青年高适配音时加入了口吃的表达,通过此处细节来暗指其年少时的困顿,而老年高适的配音则增添了年迈感和沧桑感,以一种更具故事感的声线进行人物演绎,尤其在朗诵其中诗篇时,雄浑豪迈的嗓音加上抑扬顿挫的节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诗人作诗的场景之中,再配以浪漫洒脱的画面,视听结合的“高燃片段”直击感官。

总之,主创团队从“以唐画唐”之法到双线交叉叙事体的运用,从人物性格和造型考量到动画表演、光影设计再到特效设计及配乐配音,充分运用多种视听元素,营造了与众不同的诗词意境。同时借助现代动画技术对传统诗词进行可视化与奇观想象,成功刻画出了先贤笔下的诗中世界,传达出中华诗词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内核。

二、追源溯流:更具“中国式”的叙事表达

《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国产诗词动画电影,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李白、高适、杜甫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像这样的本土文化作品更容易引起观众情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同于以往部分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不是一味模仿国外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没有强调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仅仅将高适、李白等人的故事与长安兴衰完整呈现于观众,不带说教,而让观众自己去感悟、理解、评判。[4]正如在观看本片前,或许多数人会默认李白为影片主角,而电影却将叙事视角落于高适,由作为李白好友的高适向观众讲述长安这段历史,比起中华千年才出的“天外谪仙”,高适似乎更能引起多数观众的共情。电影也并没有告诉观众应该成为怎样的人,选择何种人生,它展示出了每种选择均有其意义,大家可以是李白、高适,也可以是杜甫、王维,命运无常,只需在时代洪流中永葆初心,坚持做好自己。

此外,《长安三万里》摒弃了传统好莱坞式的三幕式叙事结构,它并未在开头交代主角间的人物关系,除了个别人物的出场会伴随一个名字字幕,影片中的大多人物好似突然出现又突然隐匿在人海。作为一部取材于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国产动画电影,它默认受众应当了解历史,包括本片所覆盖的全年龄层,都对这段历史和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影片选择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大程度也是基于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意识契合:基于时代语境的文化传播

长期以来,受各种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国际文化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中国的国际形象时常被污名化,因此中国文化需要重新被世界认识。国漫作为一种多媒介文本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起着重要助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漫更多走出国门。《长安三万里》运用动画故事片的方式不仅生动诠释出中华文化中古典诗词的魅力与丰富内涵,也通过唐诗,讲述了李白、高适等人的故事,透过盛唐气象向现代传递了积极的精神力量,激发观众对盛唐高峰的共情,这不仅会吸引更多人对中华文明史进行更深入的品读,也树立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在当今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美学的探索会凸显出更强烈的社会价值。

繁荣的盛唐文化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在影片中,观众可以轻松透过导演对高适、李白等诗人诗意化的故事表层,窥探出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而立于唐朝时代顶峰,讴歌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人,无疑是伟大的诗人。影片的主创团队以人物着手,通过大量考证与采访,定下“唐风、诗意、壮美、考究”的美学风格,配以当今受众喜闻乐见的国风动漫形式透过一帧帧画面扑面而来,在国人间融入血脉的诗词文化基因涌动中形成强烈共鸣,整部影片被唐诗“浸泡”着,受众亦被诗词熏陶着。

同样,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这一“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的动人处在于它既是空前的,又是横亘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繁荣的商贸往来使多种外邦元素融入唐朝文化中,如影片中舞女在扬州船上展示刚柔并济的拓枝舞,独具时代风采。大胆的引进、海纳百川的吸取,无所畏惧的扬弃、无所顾忌的创新,打破陈规框架、敢于突破传统,这是“盛唐之音”的社会基础及思想根源,[5]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才能产生如此让人着迷的大唐。《长安三万里》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千年前的唐文化生动再现,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建筑等均是被具象化的中国符号,观众们可以轻易地将这些元素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让国外观众了解并接受中华文化,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四、守正创新:突破国漫电影的时长红线

《长安三万里》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长时长纪录,打响了国产动画电影突破时长红线第一枪。以往常规的商业院线动画电影因为需要考虑到制作的成本,所以时长一般都控制于在90至120分钟[6],而《长安三万里》在保证影片内容制作精良的基础上将时长延至168分钟,这对国产动画电影来讲是好的开始。对比其他国产动画电影,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杨戬》等,《长安三万里》基于唐朝的历史背景,少了些许神魔色彩,在对部分受众的吸引力上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尽管如此,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长安三万里》的最终票房是18.24亿,位列当前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二位、2023年内地票房榜第七位,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说明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在内容制作和时长安排的平衡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受电影成本的制约加之观众在观影时的注意力持续时长影响,长时长影片对叙事节奏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长内,想把故事演绎好就需要充分借助镜头时间的精准性,而《长安三万里》在镜头精度的把握上同样追求极致。《将进酒》作为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采用了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无论从视觉、声效还是意象,都将唐朝诗人的浪漫表现到了极致——此时的李白如影片中描绘的那样留起了胡子,也有了肚腩,人到中年,他乘着仙鹤逆流而上,在美轮美奂之景畅游,伴随配音演员极富感情的朗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观众的情感也被带至最高点,纵然已经年过半百,李白却还是那个李白。168分钟的时长对制作团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在主旨传达上,并未选择常用的喊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真实故事和细腻的分镜向观众娓娓道来,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命运的无常、人生的遗憾,哪怕是声名远扬的诗人,亦有遗憾,李白没能直上九万里,杜甫没能致君尧舜上,王维亦在出世入世之间反复挣扎……

五、结语

无论是饱含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暗藏为人处世的哲理,抑或是情意绵远的国风气韵,大多都能在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寻得。好的文艺作品是可以自我生长的,而生长的养分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唯有扎下根去,才能开出花来。未来,中国动画电影要在秉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大胆创新,同时顺应新的技术潮流,在画面的材质、渲染等方面,自主研发新的动画技术,在流程、工艺等方面,努力实现工业化变革以逐步形成将“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时代基因”三者相融合的独特风格,从而更加生动鲜活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要让动画作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协同,找寻政治、市场、艺术三者间的平衡点,并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规律,推进文化自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向全球显扬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一川.中华文明史高峰气象的动画构型——《长安三万里》观后[J].当代电影,2023,(8):31-37.

[2]葛思敏.国产动画电影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以2015年后国产动画电影为例[J].中国报业,2022,(04): 68-69.

[3]谢君伟,邹靖,陈廖宇等.《长安三万里》:大唐风貌与中国诗词的动画表达——谢君伟、邹靖访谈[J].电影艺术,2023,(04):81-87.

[4]王彬.《大圣归来》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7.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张靖超.中国动画电影的“追光三万里”[N].中国经营报,2023-07-17(C04).

作者简介:

薛晖,女,汉族,河南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媒介文化。

曾茜敏,女,汉族,江西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听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