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域下电影《黑天鹅》的多模态隐喻构建
2024-08-20李雅琪
【摘要】本文以视觉语法视域下的电影《黑天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多模态隐喻构建。文章首先介绍了多模态隐喻的界定与视觉语法的定义。接着对电影《黑天鹅》进行剧情与主题分析,概述了电影的背景。最后,在视觉语法视域下对电影《黑天鹅》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涵盖了视觉符号与暗示、色彩运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以及影像构图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方式,进一步揭示其意义和表达手法。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视觉语法;《黑天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9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27
一、理论基础
近年来,话语分析领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他们探讨的不再仅是语言符号本身,还有语言符号周围存在的图像、声音、色彩等要素。这种研究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多模态隐喻、视觉语法等议题。在电影领域,多模态隐喻强调通过视觉、音频、动作等多种模态传递更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以提升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Kress&van Leeuwen于1996年发表的著作《阅读图像》将符号视为有意义的整体,创新性地引入“视觉语法”概念,从传统的“语言语法”转向了视觉元素及其组合方式对意义构成的关注。这一理论涉及概念再现、人际互动和意义构成功能。视觉语法的引入为多模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其分析图像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挖掘图像传达的信息。
二、电影《黑天鹅》的剧情与主题分析
《黑天鹅》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心理惊悚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叫Nina的年轻芭蕾舞者的成长历程。主人公Nina被选中担任《天鹅湖》中的女主角,同时扮演“白天鹅”和“黑天鹅”。Nina的白天鹅表演无可挑剔,但屡次失败的黑天鹅表演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自我怀疑,逐渐开始产生心理上的分裂和幻觉。与此同时,Nina与新来的舞者Lily之间也展开了一场竞争和情感纠葛。为了达到“黑天鹅”的角色要求,她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陷入精神错乱。
《黑天鹅》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精彩的舞蹈表演和深入探索人性的方式而广受赞誉。影片运用视觉效果和音乐来展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揭示了追求完美所带来的危险和代价。
三、视觉语法视域下电影《黑天鹅》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强调多模态隐喻分析的作品,其中主要依靠视觉模态来构建多模态隐喻。而在视觉模态的隐喻分析中,视觉符号和色彩运用在该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视觉符号与暗示
电影《黑天鹅》通过多模态的隐喻分析,尤其是视觉模态的隐喻分析,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视觉符号和暗示在该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片通过特定的物品与符号来展现角色情感并暗示主题,从而传达其深层含义。
1.镜子
镜子在该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反复出现的镜子象征着主人公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追求。镜子代表着内心与外貌、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对立,揭示了主人公Nina内心的不稳定性和分裂感。每当Nina注视镜子时,她不仅看到自己的外貌,还能窥见内心的恐惧和挣扎。通过镜子的巧妙运用,电影不仅深刻地展现了Nina在追求完美和成功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现实与内心的重重困扰,还细腻地表达了她对自身身份和复杂情感状态的深度观察与反思。
2.指甲与抓痕
电影中展示了Nina肩胛处的伤痕共七次。这些伤痕从一开始的不显眼,到后来的频繁出现,甚至变得血肉模糊,最终在肩胛处生出黑色的翅膀。这些越来越大的伤口以及后期冒出的鳞片和羽毛,象征着Nina内心深处黑暗面的不断增长。
Nina后背的伤痕和指甲有着密切的联系,影片中有两次剪指甲的场景:第一次是当母亲发现Nina身上的抓痕后,她强行将Nina带到洗手间修剪她的指甲。这里的指甲象征着“黑天鹅”破茧成蝶的武器,代表着她内心那股渴望挣脱束缚的力量。而母亲粗暴地“解除武装”和镇压,则象征着Nina内心另一个渴望自由、热烈的自我,正急切地想要突破现实世界的茧壳,摆脱那个被规训得严肃且无生气的躯壳;第二次剪指甲是在Thomas提到性话题后,Nina试图在浴缸内自慰,却发现手指流血,背上的抓痕也变得更加明显,她站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这一刻,Nina试图摆脱“指甲”,而镜子中带着恶意微笑的另一个自己将她的肌肤剪破,鲜血外流,这象征着她渴望展现真实自我的迫切愿望。
3.黑色翅膀
黑色的翅膀或羽毛象征着Nina对自由和控制的斗争。作为Nina表演中的道具,它代表了她对内心黑暗面的探索和展示,并隐喻了主题中的自我毁灭和疯狂元素。通过黑色翅膀的使用,电影深刻描绘了Nina逐步释放自我、攀登至舞蹈艺术的巅峰,并最终以牺牲的方式实现了自我超越的深刻意义。
Nina的竞争者Lily肩胛处有黑色文身,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着善与恶并存。当Lily与Nina以同性方式亲密时,Lily扭动的肩胛和文身,在这一刻从并蒂开放的花变成了振翅的黑色羽翼。隐喻着Nina内心的黑暗面被激发,与Lily的竞争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和紧张。
4.八音盒
带有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Nina竞选天鹅皇后时出现失误,母亲将八音盒打开放在她床头以安慰她入睡;第二次是在排练后,Nina的状态依旧不佳,她在入睡前照例将八音盒打开,但又反手将它摔碎。这暗示着Nina心态的变化,以及她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而愈发难以控制的情绪。
5.母亲的画
母亲的屋中有许多画像,她描绘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样貌和Nina的脸。从母亲和Nina的对话中,可以推断出母亲的过去,她曾经有着辉煌的事业,却因沉溺于情爱,生下私生女而断送了舞蹈生涯。母亲把自己的不甘强加在Nina身上,对女儿有着异常的控制欲和爱。在首演前夜,Nina感到压力巅峰,眼中的幻象变得恐怖,母亲的画变成了蒙克的《呐喊》,这也象征着对Nina来说,母亲的囚禁力几乎成了妖魔。
6.雕塑
在宣布Nina成为新的天鹅皇后的宴会结束后,在大厅中等待Thomas的Nina看到一座雕像,这座雕像的五官模糊不清,面色惨白,没有双臂,只有高举的翅膀,双腿紧并,身体以耶稣受难的姿势直立。这暗示着Nina未来的命运,她需要放弃双臂才能拥有翅膀,并等待受难。
7.Beth的物品
在离开舞团前,Beth砸毁了自己的化妆间,Nina拿走了她的唇膏、耳钉、香烟、香水和小刀。这显示了Nina渴望拥有像Beth一样迷人的女性魅力,而小刀则象征着Nina潜意识中期望得到的侵略性。但Lily给她带来的威胁使她更加害怕,担心Beth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觉中,她看到Beth疯狂地将刀子向自己脸上插去。
8.绒毛围巾
影片一开始,Nina常戴着一条白色的绒毛围巾,它象征着纯洁的幼鸟。然而,在成为天鹅皇后之后,这条围巾消失了,也象征着Nina的蜕变。但在受到Thomas的诱惑又被抛弃后,Nina坐在镜子前哭泣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表示她此时的迷茫和悲伤,回归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这些符号与隐喻分析,帮助观众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故事主题。通过视觉符号的使用,《黑天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压力和追求完美的过程。
(二)色彩运用
影片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来传递隐喻意义,成功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矛盾与探索。
1.白色
在一些艺术表达中,白色象征着纯洁。影片初期的Nina常穿着白色的舞服,戴一条雪白的绒毛围巾。在本片中,白色可以代表主人公的纯真以及她对舞台的热情和追求;而绒毛状的围巾像是雏鸟柔软的羽翎,代表进入新角色的Nina的可塑性,以及试图逃离过去束缚与定义的状态。
2.粉色
粉色通常象征着女性和少女的温柔和稚嫩。在影片中,Nina的房间、衣着和手机屏幕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粉色元素。粉色同样可以代表梦幻和幻觉的状态。在Nina幻想着与Lily以同性的方式欢好时,她的枕头是肉粉色的,象征着她逐渐失去与现实的连接,陷入了扭曲的现实,而此时粉色代表着欲望和诱惑。
3.黑色
黑色是电影《黑天鹅》中最为重要的视觉符号之一,在该影片中与白色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色代表着Nina内心的黑暗和疯狂,表达了她内心的冲突和分裂,以及她在寻求完美与疯狂之间的挣扎。例如,黑色的舞鞋和白色的舞衣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暗示着Nina内心的对立和努力寻求平衡的挣扎。
黑色通常代表着冲突与对抗,而在电影中则代表了Nina不断面对并挑战自己内心的恐惧、欲望和自我压抑的一面。同时,黑色还象征着Nina逐渐陷入精神崩溃和疯狂的状态,以及她内心深处的黑暗和扭曲的欲望。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色彩,在《黑天鹅》中,还运用了其他色彩来传递情绪和隐喻意义。在主人公面对压力的情节中,红色常作为主导色调出现,如鲜红的舞鞋、舞台上的灯光,以及血红的双眼,这些都突出了她剧烈的情感和矛盾的内心状态。而冷静的蓝色则常用来表现主人公的恐惧和内心的孤独,如蓝色的背景和道具。
(三)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
在电影《黑天鹅》中,动作模态的隐喻分析主要涉及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传达角色的情感状态和思想,而舞蹈动作则成为表达角色内心的重要媒介。
1.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表现作用。演员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角色的情感状态。紧张的肢体语言,如颤抖的手指、紧握的拳头,可以传达角色的不安和恐惧;而平静的肢体语言,如沉稳的步履、稳定的姿势,可以传达角色的冷静和自信。通过演员的动作和姿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起伏。
其次,演员的肢体语言还可以揭示角色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释放。通过视觉隐喻传递内心的冲突、渴望和追求,引领观众深入角色的情感旅程。
该片中,通过Nina的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压力。她紧绷的身体和僵硬的肢体动作,传达出她对完美的追求和自我限制的焦虑。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肢体语言逐渐变得更加放松、流畅,表现出她对自我认同和自由的追求。
2.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在电影《黑天鹅》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舞蹈成为主人公表达情感和内心状态的媒介。精心编排的舞蹈展示了Nina内心的变化与冲突,其流畅、优雅、力量感与情绪紧密相连。主人公在舞蹈中的表现,既是她对自我追求完美的体现,也是她内心世界的抒发。
例如,在跳舞时,Nina开始时保持着封闭的身体姿势和规范的动作,表达了她受限于外界和内心压力的状态。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动作逐渐放开、动作变得更加自由,象征着她逐渐解放自我、跳出束缚,进入更高级别的舞者状态。她在表演舞蹈过程中的病态追求和疯狂的动作,可以解读为对完美与艺术的执着;她纠结与挣扎的动作,可解读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探索;她舞台上的自我超越和毁灭的动作,则可解读为对艺术和人性的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身体语言和舞蹈动作的运用,电影《黑天鹅》成功地构建了多模态隐喻,表达了角色内心的冲突、情感和转变。这种视觉语法下的分析,增强了观众对角色和故事的理解与共鸣,使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性和意义。
(四)影像构图
在电影《黑天鹅》中,影像构图被广泛运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状态、情感和故事。
1.对称构图
对称构图的运用,能够突出电影角色之间的对立。例如,在描绘主人公Nina的心理斗争过程时,导演将画面划分为两个对称的部分,用来体现她内心的冲突和分裂。通过左右对称的构图,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对立与纠结。这种对比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在身份认同和自我探索过程中的冲突。
2.运动构图
电影中的运动构图通过快速切换镜头和流畅的摄影手法,展现了角色的紧张、激烈和动态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在舞蹈表演的场景中,通过追踪镜头、旋转镜头和跟随摄影等手法,传递出主人公充满激情和个性的表演风格,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性。
3.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通过将角色或物体放置在斜线上,营造出紧张、不稳定和冲突的氛围。这种构图手法常常用来强调角色内心的挣扎、矛盾和转变。在《黑天鹅》中,对角线构图的运用,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剧烈波动和身份认同的冲突。
综上所述,《黑天鹅》在视觉语法视域下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中,影像构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称构图、运动构图和对角线构图等手法的巧妙运用,电影成功地传达了角色的内心冲突、情感和故事发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具有艺术性和深度的视觉体验。
四、结语
本文在视觉语法视域下深入剖析了电影《黑天鹅》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通过界定多模态隐喻与视觉语法,对电影中的视觉符号、色彩运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以及影像构图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影片通过镜子、抓痕、黑色翅膀等八种视觉元素,以及白、粉、黑三种色彩,巧妙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完美的心路历程,强化了故事主题与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女主角Nina的舞蹈与肢体语言,FWDUUO+Rx1HfkdbQ1R6qJeFFJ0QkM0OVb8k3ESItQjc=进一步诠释了角色的内在变化与心理状态。影像构图的对称、运动和对角线手法有效提升了视觉隐喻的效果,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电影《黑天鹅》的剧情分析和视觉语法视域下的多模态隐喻分析,展示了隐喻在电影中的运用和表现手法。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视觉语法和电影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1):24-29.
[2]冯德正,张德禄,Kay O'Halloran.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当代语言学,2014,(1):88-99.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4]李妙晴.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电影文学,2007,(15):98-100.
[5]吴安萍,钟守满.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23-28.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7]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
[8]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