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家族教育思想和方式研究
2024-08-20王蕴怡聂淑雯朱海婷
【摘要】江南地区人文渊薮,文学家族在明清时期兴起。顾氏是江南文学世家,其中过云楼顾氏以书画传家,秉承着“厚重”的家族精神,文德并举所形成的家族教育思想代代相传,其中蕴藏着家族文化守护和传承意识,经过历代家族文人的发展使顾氏家族从藏书、著作到研究,形成家族特有的藏书文化和家族门风。过云楼顾氏所呈现的家族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家族文化,对江南家族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过云楼顾氏;藏书文化;家族文化精神;地域文学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313985005Y)。
中国的家族制度由来已久,而江南地区的世家大族更是历史悠久,传承千年。顾姓与陆、朱、张三姓并称四大家族,尤其以顾姓居于首位,盛极一时。自三国时顾氏家族兴起,在吴地绵延发展,累世钟鸣鼎食,人才辈出,各支发展从未间断。近代为人所知的过云楼顾氏,以艺苑书林和收藏之丰驰名江南,文脉连缀不断。
虽然过云楼顾氏家谱不幸毁于战火中,难以追溯其支脉根源,但是经过家族长辈口耳相传,顾文彬也明确了过云楼顾氏一支是顾鼎臣后裔。但是传至顾文彬的祖上,世家大族的地位、财富和声望已然衰落。顾文彬通过科举使得家族从商业步入仕途,且以“书画传家”、崇文重教,开始了一场延续祖孙四代人的藏书活动。一个家族绵延发展,经久不衰,其中的“厚重”的家族精神,以德立家的家族文化,以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家庭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厚重”家族精神的确立和家族教育思想的奠基
苏州四大家族各自呈现不同的家族精神,“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一个“厚”字概括了顾氏家族的家族精神特征,即由顾雍开创的宽容厚重、饱学积善的家风。过云楼顾氏秉持这种家族精神,修家谱、建祠堂、立义庄,使得家族精神传承不坠。
(一)修篡家谱:家族“厚重”文化精神的确立
家谱是家族统诸的文字载体和具体表现,修篡家谱的意义在于“尊卑有序,亲疏可稽”,同时,家谱或者族谱的修立,也可以凝聚宗族人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赋予家族持续发展的力量。顾文彬科举从官,是过云楼顾氏家族发展的转折点,在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就立即将修订家谱提上了日程,家谱对于一个家族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我家先代谱系失传,以致支派无从查考,现在自五世祖以下,尚可查考,必须及时立谱。记得汝祖尚有手抄祖先名讳本子,如寻得出,可以为稿本。”[1]9在致顾承的家书中,顾文彬表达了先代谱系丢失,难以往上追溯的事实,在简单陈述目前支脉情况之后,希望他可以在现存资料的基础之上,以苏州望族汪氏和潘氏的家谱为标准,开展修订家谱的事宜。在族内名唤鹤汀者的帮助下,以《雍里顾氏族谱》为参照,将家族源头追溯最早到元代,奉顾鼎臣为先祖,由此奠定家族精神“厚重”的特点。
家谱反映的是世系脉络,展现了先人遗泽、家族精神,以及族内子孙对先贤的诚敬之心,这种诚敬之心又通过祠堂和义庄将家族精神赓续和巩固。
(二)祠堂与义庄:家族精神实体化的展现
建立祠堂与修谱相关,用以尽尊祖敬宗之心,这是家族开业传世的根本,所以江南顾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十分重视立祠以祭祀祖先,既显示了家族实力,又彰显出只有世家大族才有的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希冯公子孙繁衍,吴中顾姓多出其后。余以家谱旧毁,无从考订世次,墓在石湖之滨,俗名落星坟,有大石纵横数丈,斜压冢上,相传为落星所化,复有石方丈者从土中坟起。”[1]7《祠堂志》中记载,道光二十年重修顾野王墓时,顾文彬以后人身份参与其中,并于同治七年携吴中诸同姓祭拜时留下了以上文字。面对墓田无人管理发生损毁的问题,苏州顾氏族人经商议后决定交由顾文彬负责,即使宦游在外,也会交由其子顾承代为管理和祭拜。
祠堂虽由顾文彬管理,但是并非全部经费都由他承担,其中看守祠屋的费用会从田产所得中扣除,这也牵涉出另一个体现世家大族家族观念,以及伦理精神的制度安排,即设立义庄。义庄始于宋代,属于家族财产,用以赡族人,固宗族,族裔获此泽被,即使家境贫寒,面对读书仕进、婚丧嫁娶也可以减少忧虑,这样可以推动一个庞大的家族兴旺,且经久不衰。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弃儒从商之后全力经营家中产业,所得钱财用以置办田产、纳税收租,但时运不济,家计益窘,其间顾大澜也未停止给族内戚友提供救助,赡养贫困患病者、为病殁者安排后事、提携失业族人等等,并且言传身教,希望其子文彬不要忘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扶族内困顿者。顾文彬于光绪三年在宅旁建义庄,置田千亩,所得田租用以济助贫苦族众,不主张子孙另买田产,但族人娶媳带来的嫁妆田除外,还在义庄内设立了顾氏祠堂,直到土地改革后,义庄才结束,可见其父慷慨救济同族的善举影响深远。
顾氏家族通过修家谱、建祠堂、立义庄一步步将家族“厚重”的家族精神实体化展现出来,这种“厚重”也表现在德性修养和文学特质上。
二、以德立家:家族精神的发展和家族教育方式的成型
文学世家之所以传承不衰,一方面靠家族精神的守护,以及在守护过程中不断随着时代思想的发展而应时变化;另一方面,家族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家族教育思想,慢慢成型固化,流传下来,不断发展,所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也。顾氏家族以德立家,家族精神发展为具体的家训、家风。
(一)孝悌为本,勤俭持家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晚辈孝顺长辈,家庭方能和睦绵长,而孝悌为本是顾氏家族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法则。同治九年顾文彬赴京谋职途中,给后辈所写的第九号家书里记载:
浦姨之腹块、八官之目疾已痊可否?移住三间,取其与姨太等联络,惟门户切宜加慎,扃锁须严。我之归期毫无把握,浦姨如有烦言,当善言安慰之。我出门后,家事汝独当一面,辛苦更甚,体素孱弱,诸宜自摄。[2]12
由此可见,顾文彬虽在外求仕,但心中仍担忧家中情况。他在信里对儿子顾承的嘱咐,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中亲人的挂念。这既是借着书信表达对后辈的殷切期许,也传递着顾氏家族中所倡导的“孝”道。
随着顾氏的开枝散叶,门房不断增多,如何维持家族生计,促进家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顾文彬主张勤俭持家,并制定严格的制度将各房的开支用度规划明晰,“每房每年提给六百元作日用一切之费,公中只备午、晚两餐及诸亲友婚丧喜庆礼物,此外分文皆不准取给于公中。”[3]38
优良的勤俭家风,塑造了顾氏后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高尚品德,治家不挥霍,处事不铺张也是顾氏家族兴盛、人丁兴旺的重要原因。
(二)和睦友爱,诚实正直
“家和万事兴”,顾氏家族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世家,向来尊崇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为人性情温和,持家有方;其母亲善解人意,温柔敦厚。家里时常一派温馨和睦,融融奕奕的景象。“当顾大澜七十寿辰,宾客盈门时,儿媳浦氏率领小辈们‘奉觞称祝,舞彩盈庭’,父慈子孝,家庭和美,其乐融融。”[4]234在长辈们的影响之下,弟妹们彼此之间也是谦逊友爱,互相扶持。
除了和睦友爱之外,诚实正直也是顾氏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在顾文彬与顾廷熏父子两人的书信往来中,顾文彬巧用一句反问,来教育儿子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君子:
事本理直,又是青衿,何惮见官?得一次出头,使人不敢再来侮辱,乃一要紧关头,并非怂恿其轻涉讼庭也。[2]5
作为一个正直清白的青衫学子,自然不必畏惧官府的审判,行得正,坐得端。不但如此,顾氏家族的书画买卖一直被人所称赞,绝不仅仅是因为顾氏所收藏的书画审美价值高,更是对顾氏诚实交易,正直经营的信任。
(三)争气立志,宽严相济
顾氏家族向来以文化育人,对晚辈们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先辈顾大澜从小便拜在蒋实庵的门下,一心想在科举之路上做出一番事业,却因环境所迫,未能坚持下来。于是,其子顾文彬承袭父愿,争气读书,在道光二十一年成功中得进士。得知此事后,顾大澜夫妇喜极而泣,十分欣慰。而对于自己的孙辈,顾文彬也秉持着“争气即是立志”的原则,督促家族弟子复兴顾氏,赋予其家族传承的重要责任:
孟子曰:“尚志。”志,即气也,故争气 即是立志。凡人建功立业,未有不从争气得来。但愿孙辈守一言而终身行之,死者可瞑目,生者可成人矣。[2]2
在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顾氏家族可谓是宽严相济,赏罚分明。顾文彬幼时体弱多病,祖父祖母在关爱他的同时也不忘督促其完成功课。到了后辈,顾文彬也常以书信的方式隔空训导:“每月六期,按箱捱次将字画每期取出十件,令四孙环侍,汝与讲说,先论其人,次论其书法、画理,再论其价值。四孙各立一册,将所讲十件详记于册,自书分执。行之一年,必皆成内行矣。”[2]6此后,又经常叮嘱顾承务必按照自己所制定的计划督促后辈执行:“与孙辈讲论字画一节,宜赶紧行之,不可因循,且须照我前信所定章程,每月六期,每期看十件,若必待许颖叔誊证后始逐件看去,未免迂缓矣。”[2]6
由此可见,顾氏家族对于子孙后辈的教育十分重视。宽严相济,松紧有度的教育促进着过云楼顾氏不断地繁荣、兴盛,又通过藏书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方式将“厚重”精神转变为文学上的特色。
三、藏书和文学创作:家族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发展
家族先辈所形成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于家集之中,子孙承袭,宝若拱壁。过云楼顾氏的《过云楼书画记》是家族收藏的集大成者,这本是一家一族之文献、家族祖先精神的精粹,但是文章学术传之后世,其实际意义已然超越述祖德之范围,成为家族文化精神的特性,是对家族精神的重要发展,也是家族教育思想的展现。
(一)以藏治学:家族教育环境的创造
过云楼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美誉,可见藏品之丰富,这其中离不开顾氏父子的努力。过云楼顾氏不仅将书画收藏、鉴赏买卖作为谋生之道,更重视家族文化价值的传承,使得顾氏后人浸淫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家族子弟创造一个藏书、读书、诗歌酬唱的文学教育环境。
顾氏家族的绵延兴旺得益于家族教育。顾文彬收藏的兴趣源自父亲顾大澜言传身教,顾大澜常常拿出家中的藏品供朋友们观赏,并且也多次组织书画鉴赏活动。书画诗词蕴藏着先人的精神内涵,“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5]2a文彬谆谆告诫儿孙必须心细如丝才能无千虑之事。顾文彬曾就过云楼藏品制定了“十四忌”庋藏家训:“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6]4a这“十四忌”法则从保管条件、收藏方法和识人准则方面,嘱咐后辈恪守规矩和谨遵先贤的教诲。
在书画教育方面,顾文彬将书画鉴赏作为家族培养后代的首要教育任务。为了维系家族文脉不被湮没,尽可能保存过云楼藏品中的先人遗泽。平日生活中,文彬常带三子访学名师,学习书画艺术。三子中,属顾承对书画领悟较为出众,精于鉴赏。有次文彬在宁波遇人携示黄文节书刘明仲《墨竹赋卷》,文彬反复审之,未能断定其真伪。继而请金宝三观之,亦未定之。遂寄回苏,交由承儿定之,最后决为伪迹,乃还之。鉴赏书画藏品的真伪,并非易事。长期鉴赏藏品的经验积累,顾承直言鉴定书画一眼便决真伪,顾文彬以顾承曾经失眼沈周的作品为例,耐心劝导其要虚心细审,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顾承谨记父亲的教诲,潜心学习。
家庭教育的思想需要代代相传,继而才能在一个家族中逐步趋之稳定。到过云楼第三代顾麟士一脉,顾麟士广收古籍善本,凭借出色的鉴赏之才赓续家族文脉。
(二)吟诗作赋:家族教育常态化的文学氛围
过云楼顾氏的私家园林——怡园建成后,江南一带的文人墨客、书画名家雅集于此,与顾氏成员挥毫泼墨、切磋诗艺,一时之间,怡园成了吴门之地的文化胜地,并为其家族成员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公贴经而外,词学最遂”[7]1016,好写诗填词,他将怡园的四季之景填入词中,完成了《怡园词》的创作,编入《眉绿楼词》词集中。其词风婉约清丽,词作中包含着顾文彬超脱凡俗、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从其《望江南·怡园即事》其一:“怡园好,来往白丁稀。山字几排人读画,水纹簟展客弹棋,榻势向风移。”这首词中可窥见一斑,交往对象多是文人墨客,“读画”又“弹棋”。《望江南·怡园即事》其一:“怡园好,好坐竹林贤。软脚筵开烧笋地,邀头人约浣花天,风外佩珊珊。”园林雅集所营造的文学环境,不仅培养了家族子弟高雅的品位情调,更使得家族子弟的才能得以发挥。
以过云楼顾氏为中心展开研究,优良的家风家训对家族传承发展的积极作用尽显。过云楼在秉持“厚重”的家族精神的同时,家风建设以“德”育贯彻,以德立人。优秀的家庭教育熏陶着家族子孙,使得过云楼顾氏一脉即使身处历史的剧变播迁中,依旧熠熠生辉,传承不坠。族内子孙文采风流、以藏治学,文化氛围浓厚,风雅代代相传,将家族精神和教育思想通过家集的方式传播流远。顾氏家族教育思想和方式的研究,在江南文化家族研究中具有典范意义。对于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式,有着丰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慧瑛.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1.
[2](清)顾文彬.过云楼家书(点校本)[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6.
[3](清)顾文彬.宦游鸿雪(一)[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9.
[4]沈慧瑛.过云楼档案揭秘[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19.
[5](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自叙[O].清光绪刻本.
[6](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凡例[O].清光绪刻本.
[7](清)闵尔昌.碑传集补[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93册)[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