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清之际张文衡的仕宦经历

2024-08-20任晓双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张文衡生活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天聪八年(1634年),投降后金,授秘书院副理事官。清入关后,前后担任青州、淮安知府,又调任徽宁道副使,之后又升江南按察使,同年迁至兰州,加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衔巡抚甘肃。顺治五年(1648年),在甘肃米喇印、丁国栋起义中遇害,后诏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开平卫乡贤祠。雍正十二年(1734年),入祀昭忠祠。从知府到巡抚,无论是在青州、淮安,还是在甘肃兰州,其在任时间都不长,但从辽东到甘肃,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深刻的足迹。明清易代的特殊年代下,张文衡凭借自身掌握优秀的汉族治理经验,不仅成为清初治国安民的贤才,同时发挥了降清知识分子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史料,简单论述关于张文衡从大同到甘肃的仕宦经历,对其人及政绩作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张文衡;知府;仕宦经历;明清之际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6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19

张文衡 ①(1601—1648年),字聚垣,汉军镶黄旗人,原籍辽东开平卫 ②,是典型的汉族降清知识分子。关于张文衡的记载,主要参考《清国史》中的《张文衡列传》以及《清史稿》中的《张文衡传》,两篇人物传都记录了关于张文衡从大同至辽东,最后葬身甘肃的仕宦过程。《钦定八旗通志》中张文衡被列在汉军旗的一众人物中。《太宗实录》与《世祖实录》中也有关于张文衡的记载,并记录了关于张文衡的奏言。《天聪朝臣公奏议》中收录了张文衡在天聪八年十二月的《张文衡陈宣大形势奏》,另外《青州府志》《淮安府志》《益都县图志》等地方志,也记载了张文衡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一、张文衡历任职务考

(一)从诸生到秘书院副理事官

根据《八旗通志》《清国史》等史料中的记载可知:从明初开始,张文衡先祖就官至开平卫指挥使,世代为开平卫藉。史料记载张文衡本人“生而早孤,倜傥有大志,弱冠补弟子员,食餼廪。博通经籍,尤精易理,旁及天官、舆图、风角、占候之学,无不淹贯” ③。《八旗通志》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明初,始祖有战功,授宣府开平卫指挥使,因世隶开平卫籍。文衡生而早孤,事母以孝闻。稍长,倜傥有大志,弱冠补弟子员,每试冠其曹……购有用书读之。凡天官、舆图、风角、占候之学,无不淹贯。尤精易。凡事能前知” ④。这些史料表明张文衡出身官宦之家,从少时便勤学苦读,博学多才,在当时河北一带已是小有名气。《清史稿》记载张文衡在明为诸生,且“为代王参谋” ⑤。《清实录》中的记载为“监生,张文衡……”《江南通志》记载:“张文衡,开平卫人廪生……” ⑥说明张文衡不仅在当时小有名气,在投降后金之前已有功名在身。而当时明朝政治混乱的情况下,张文衡却受到了污蔑,以至于心灰意冷,让他清楚地看清当时明朝内部的局势。《八旗通志》记载:“有宣府兵备副使某者,欲引其亲党冒宣府籍,应童子试,属文衡保结,不许。副使怒,巫以劣行上督学御史。御史已取文衡卷第一,而例当褫。廉得其诬命,诣宪使谢。文衡不从,宁甘黜。御史不得已,以他故褫其名。乃捐例入国学。” ⑦可以说,正是这次被冤枉的事件为张文衡后来投降后金埋下伏笔。张文衡曾说过:“方今内讧外侮,天下已大乱。气数未知所终。当思图报,怡然晏安。所谓燕雀处堂也。” ⑧张文衡宁可独善其身,也不愿意同流合污,之后一个人迁居独石口。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张文衡此人,既有韬略,又有品行,宁折不弯。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亲率大军由宣化府入明边,张文衡从山西大同徒步逃至军前,求见皇太极,进献良策,后被皇太极采纳。此后,张文衡围绕明和后金形势进行分析,凭借自己多年汉地的生活经验,多次建言献策,得到皇太极的赏识。被授予秘书院副理事官,与范文程等人同入文馆。并赐予田宅,以大臣雅希禅女为其赐婚,同时赏赐给张文衡田宅、仆从、牛、羊、马等财产。隶属镶黄旗汉军旗,同时免除相应的差役。可见张文衡在当时确实得到后金的赏识,且深得宠信,后金大汗对其笼络意图也十分明显。

(二)从青、淮知府到江南按察使

清入关后,张文衡先后担任青州、淮安两地知府。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行政长官。始于唐代,确立于明代。清代知府一开始为正四品,乾隆之后改从四品,清朝统治者承袭明制的基础上,对知府做了进一步的规定,“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闲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自督抚允乃行” ⑨。知府作为地方一级的官员,身上承担的是地方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责任。清入关后,青州地区盗贼横行,张文衡主动请求前往青州。其担任青州知府的时间很短,但这一年顺利解决青州地区的叛贼,巩固了清初山东地区的稳定。

顺治四年(1647)四月,擢江南按察使。清代,省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单位,总督或巡抚是省级最高军事与行政长官,其下布政使掌管钱粮与人事,按察使掌管刑名司法,学政掌管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督粮道掌管粮务,盐运使掌管盐政。其中布政使和按察使是一省中督抚之下最重要的两个职官,按察每省各一人,正三品。《清史稿·职官三》说:“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 ⑩按察使同时作为督抚最重要的属员,只有勤政爱民、执法公正,方为称职。从青淮知府到江南按察使,张文衡在任时间都非常短,但所担任的都是地方一级的要职,从中可以看出张文衡在地方任职的政绩非常突出,且深得统治者信任。

(三)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

顺治四年八月,任命张文衡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巡抚因有监察属官之责,故其例兼都察院官职。在清初巡抚加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不等,随其功绩考成而定。关于甘肃巡抚的薪俸待遇,清初百官俸禄沿袭明制,规定“正二品文一百五十二两一钱 武六十七两五钱,从二品文一百二十两五钱武五十三两四钱” ⑪。甘肃由于其地理位置,深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明清之际,甘肃混乱的地方秩序,必须安排朝廷信得过的大员坐镇,将张文衡调任甘肃足见对其信任程度。

顺治五年,回民米喇印、丁国栋降而复叛,趁当时兵力空虚,偷偷勾结中军参将蒋国泰等诡言会议,邀请张文衡至米喇印家集议。张文衡在前往的路上被米喇印等用箭射杀之,时年四十七。总兵刘良臣、西宁道巡道林维造、守道张鹏翼、副将毛镔、潘云腾、游击黄得成、都司王之俊、守备胡大年等皆同时被杀。张文衡因米喇印、丁国栋之乱被杀,属于殉职。随后,清廷即追赠其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二、张文衡为政举措

(一)建言献策

天聪八年(1634年)七月张文衡奏曰:“为今之计,乘民心未定,备书前后兴师之本意,布告四方,以慰其心。宣大二总兵官,亦宜致书,陈说利害,以懈其守志。若取宣、府大同,待二总兵以王礼各处,人心自安。此安民之要道也。” ⑫张文衡认为战争必然会导致人心浮动,不利于后金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在于安抚民心。关于后金所行进策略,张文衡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后金的种种行动并未触及明朝根本,而且容易打草惊蛇。如今天下震动,正是收服人心之时。趁着明朝此时兵力不阵,尚未防备,乘此时攻击。如若不然,一旦等到明朝军队重整山河,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都十分艰难。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对于攻占宣府、大同之法,张文衡认为大同城小而坚固,因此不能强攻,可用偷攻之法。“选营中新得汉人,皆善打地洞者二十余人,夤夜潜至庙中,一夜之工,可通关内,既免炮石,又省时日,然后对关取城,势无不克。” ⑬借助地理优势,洋河灌田,水渠逼近西门,西墙又有河堤,直接引水灌城。

天聪九年(1635年),张文衡再次阐述了明朝的困境,“彼文武官僚俱从贿赂得之。文臣无谋,武臣无勇,司军马者,尅钱粮,造器械者匿,马无以资生器械,不堪实用,将卒何心为国用命乎” ⑭。直言:明朝“此正东西各不相顾之时,又一进兵机会也……今皇上若不乘时急举,彼系大邦,必无久弱之理。且崇祯之不肯轻和者,志在复仇,久将渐悟,不终为人蔽也。今我兵又不如取辽东遵化时矣。彼明国见我不以大事为图,又惧我攻略之威,益各坚志固守。而我国事久意懈,后世子孙其何以克享太平乎。夫强弱无不变之局。若山海关不得,又差烦赋重,且以在下之人养人,未必能悉体皇上德意,是盛京无久安之势矣。岂非自失机会,反遗后患乎” ⑮。

关于张文衡的奏言集中于天聪八年和天聪九年,其中所谋之事都从当时形势出发,深思熟虑,所表达的都是希望后金可以抓住时机,不以经济利益为主,能求长远之计,求取中原。

(二)平定青州

清代青州府位于山东中部,海岱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建国曰大顺,改元永昌。所遣‘伪官’姚将军以五百人镇青……势焰焰张甚” ⑯,后被李将军 ⑰收复。顺治元年五月,清军定鼎燕京,六月,遣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数月后,李自成部赵应元由长白山县结数千人马窥探青州。赵应元持符至青州。此时青州知府张文衡出迎赵应元,地方志记载:“太守张文衡出迎,而应元声言报谒,随文衡肩舆并从卒数百人,拥入门者,不能止” ⑱。赵应元带人进入青州城后,便据城以叛,杀掉到青州筹备军饷的侍郎王鳌永。知府张文衡劝赵应元归降清军,并保奏赵应元爵士之位,赵应元信以为真,结果被清军里应外合平定。

(三)筹办军务,安抚民生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调守淮安府,担任知府一职。当时正值豫亲王多铎南下扬州,路过道淮安。张文衡“督脩战舰 措置军需 皆应期立办” ⑲。当时数万匹马匹因为淮地滨海,所筹集的刍茭,马并不能食。张文衡“建议以青草秣之马复肥健” ⑳。在淮安也只有短短的一年。到顺治三年(1646年),张文衡擢升徽宁道副使。徽州土贼汪张飞、刘时、刘祥等猖獗蔓延,张文衡协助诸将剿平之。

兰州位于西北,为西锤重镇。常年苦寒,物资紧缺,商贾罕至,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的运输尤为艰难,张文衡为解决粮食问题,从潼关到兰州设十处驿站,用于运输粮食。为解决布帛问题,张文衡教授百姓种棉花的方法。如果是无法进行耕作的贫民则给予物资,用于解决温饱问题。此外,由于战后疫病盛行,寻找各种购药途径,用于百姓。张文衡还格外重视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百姓纷纷感悦,深为爱戴。

三、张文衡人物评析

张文衡作为明清之际的降清知识分子,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其人物的评析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审时度势

张文衡是后金时期典型的降清知识分子,在后金大汗围困之际,张文衡不得不思考该何去何从。最终决定,向后金大汗投诚。关于张文衡归附后金的原因,本文做一个简要的分析:首先,张文衡的奏言表明了在他心中已经认为明朝国祚将终。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内外堪忧,内部民不聊生,文武官员卖官鬻爵,严刑重典导致民不聊生。外部正值皇太极四路大军压境,张文衡认为明朝气运已终,天命所归于后金,所以打算顺应天命。其次,根据张文衡的奏言:“臣此来非图富贵,亦非因犯罪不得已而来。臣审知明国颠危,欲献策相助。” ㉑阐明自己之所以投降后金并非在性命堪忧,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而是经过反复慎重思量后,根据现实形势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此外,张文衡认为后金天聪汗“威名震于天下,且招贤好士,慈惠宽仁、恢弘帝度……” ㉒所以远道而来,希望得到后金大汗的赏识。经历了科场考试的暗箱操作,文武官员贪污腐败的事情,张文衡对明朝廷很失望,凡此种种都能体现张文衡对明朝国运心灰意冷,将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后金的深思,已有壮士断腕之决心。张文衡在此后凭借自己对明朝的了解,多次出谋划策,也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凡有征伐,皆令从行,置于文馆,与范文程等同事” ㉓。

(二)主动请缨,解决困局

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史料记载,张文衡曾上疏言,山东有李自成部屯聚,愿出守青州。㉔在平定青州之乱的过程中,从表面上看和讬等人的功劳更具象化,张文衡似乎只是暂时忍辱负重,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实际上,青州之乱得以平息,张文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青州之乱得以平息,必然离不开和讬等武将。而对于此时的知府也不能忽略,对于历经明朝、后金、大清的文臣,张文衡在明清鼎革之际看到更多的是民不聊生,对于他而言,忠君固然重要,忠民也是首要,当忠君与忠民不能兼得,必要权衡之下,做出选择,张文衡看出赵应元等人不能久持,因此凭借自身才智稳定局势。“文衡见应元,为好语,具疏请留镇” ㉕。赵应元被张文衡的态度所迷惑,果然上当,攫库金,群酗酒。此种举措为和讬、李率泰率禁旅略登、莱,道青州,营城西北,提供了时间。《张文衡传》中记载,“文衡惎应元出谒和讬等,慰劳遣还,密令兵从入,夜起戮应元及其党数十人。青州平” ㉖。张文衡在青州只做了很短的知府,第二年就到了淮安府,但却是青州历史上极特殊的一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派遣部下镇守青州,后被清军李将军收复,后清廷派兵镇守,前后几个月多次易主,张文衡也似乎成了其中并不起眼的角色,但短短的一年,其中多方力量角逐,张文衡不仅可以保全自身,而且又维护了青州地方的稳定,因此不可抹杀其对青州的贡献。正是因为张文衡对局势的准判,才能应时而变,假意附和,实则在青州城中寻找时机,与前往青州的清军里应外合,最终平定青州,巩固了清军在山东地区的统治。

(三)勤政爱民,深得民心

张文衡无论是在青州、淮安担任知府,还是在兰州做地方大员,尽管在任时间并不长,可是短短的几年便有着深刻的史书记录。张文衡都做到了以百姓为己任。面对青州复杂的局势,心系百姓的张文衡主动请缨。在淮安时,有兵卒入淮,张文衡首先考虑是否扰民的问题,在淮安短短一年却深得人心。当时总督洪承畴要将张文衡升为徽宁道副使,淮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呼吁将张文衡留下,漕运总督王文奎也表示反对。种种现象都表明张文衡深得人心,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史料记载:“张学圣,奉天人,隶镶蓝旗汉军……与徽宁道张文衡、总兵张天禄皆辑兵爱民,深得人心,后皆迁擢。去时有‘挽不住三张弓’之谣” ㉗。《淮安通志》中“为政清廉,尝自箴曰:戒怒省刑,爱民养士,摘治豪胥。人畏而信之” ㉘。短短几句话便做出了对张文衡的高度评价。担任江南按察使时“廉介淸愼,罷供帐,革陋规,一意休息” ㉙,注重休养生息,为清初封建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年启程前往甘肃时,当地百姓更是夹道相送,“百姓遮道送至二百余里不绝” ㉚。张文衡真正做到了以百姓为重,因此深得民心。

四、总结

张文衡生活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是当时降清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具有政治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审时度势,深受统治者的信任,清朝入关之后,面对青州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可以应时做出判断,稳定社会秩序,巩固青州之地,维护了清王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在淮安地区,依然做到勤政爱民,襄助军务,打击地方盗贼,还淮安地区的百姓一片安宁。在兰州苦寒之地,教民垦荒,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张文衡从明到后金,从辽东到青州,再到淮安、甘肃,所到之处任期不长,但他对稳定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明清之际知识分子身上的两重特征,是降臣,同时也是功臣。但无论如何,张文衡帮助清王朝稳定江山,巩固统治,为战后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清)陶锦修等纂,江玉坤、王同海校注:《青州府志》,团结出版社2020年版,第284页。

②《明史》载:“开平卫。元上都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为府,属北平行省,寻废府置卫,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徙卫治京师,直隶后军都督府。四年二月还旧治。宣德五年迁治独石堡,改属万全都司,而令兵分班哨备于此,后废。”(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12页。

③(清)佚名撰:《清国史754卷》,民国嘉业堂钞本,第15788页。

④(清)鄂尔泰、涂天相纂:《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录2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第11348页。

⑤(清)赵尔巽撰:《清史稿536卷,卷243》,《孟乔芳传》,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排印本(关外一次本),第9486页。

⑥(清)尹继善修,(清)黄之隽纂:《江南通志200卷》,清乾隆刻本。

⑦(清)鄂尔泰、涂天相纂:《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录2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第11348-11349页。

⑧(清)鄂尔泰、涂天相纂:《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录2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第11349页。

⑨(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6,志91,职官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56页。

⑩(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6,志91,职官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57页。

⑪(清)乾隆官修:《清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国用四·百官之俸》(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244页。

⑫《清太宗实录》卷19,天聪八年七月已酉,中华书局影印本。

⑬《天聪朝臣工奏议》,辽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⑭《清太宗实录》卷22,天聪九年乙亥二月甲申,中华书局影印本。

⑮《清太宗实录》卷22,天聪九年乙亥二月甲申,中华书局影印本。

⑯(清)张承燮、李祖年主修:《益都县图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⑰李将军,名士元,字小溪,直隶通州人。《益都县图志》记载,最终李将军弃官归里。

⑱(清)张承燮、李祖年主修:《益都县图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⑲(清)佚名撰:《清国史754卷》,民国嘉业堂钞本。

⑳(清)佚名撰:《清国史754卷》,民国嘉业堂钞本。

㉑《清太宗实录》卷19,天聪八年七月已酉,中华书局影印本。

㉒《清太宗实录》卷19,天聪八年七月已酉,中华书局影印本。

㉓朱诚如、白文煜主编:《清朝前史(第3卷)》,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页。

㉔(清)鄂尔泰、涂天相纂:《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录2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第11353页。

㉕赵尔巽撰:《清史稿(卷226-247)》,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0页。

㉖《清史稿(卷226-247)》,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0页。

㉗(清)尹继善修,(清)黄之隽纂:《江南通志200卷》,清乾隆刻本,第7473页。

㉘(清)卫哲治修,(清)叶长扬、顾楝高纂:《淮安府志32卷》,清咸丰二年重刻本,第1725页。

㉙(清)鄂尔泰、涂天相纂:《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录2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第11355页。

㉚(清)鄂尔泰、涂天相纂:《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录2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第11356页。

作者简介:

任晓双,黑龙江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