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回答》的鉴赏与分析
2024-08-20张程鑫
【摘要】雅各布森结合了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本分析理论。其诗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是“文学性”或者“诗性”问题,由此出发,逐渐形成了隐喻与转喻理论、对等性原则以及平行法则等。这一理论对文学的批评与分析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将具体运用上述三条理论对著名诗人北岛的代表诗作《回答》进行鉴赏和分析。
【关键词】雅各布森;诗学理论;北岛;《回答》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04
一、雅各布森诗学理论的概括总结
雅各布森是20世纪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正如周启超教授所评价的那样:“他将一些精确科学中的方法与成果在人文科学中加以应用,其诗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比较神话学研究都具有“大符号学”的视界,影响巨大而深远。” ①而在雅各布森的学术研究中,成就最高抑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他的诗学理论,而诗学研究也是雅各布森毕生追寻的科学领域。在正式运用其理论对诗歌进行鉴赏与分析之前,对该理论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总结是较为必要的。本文将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大致总结为三点,分别是:以文学性为核心要义、隐喻与转喻为基本模式、对等与平行为实现手段,其构成了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论述。
(一)以文学性为核心要义
雅各布森在其论文《俄国现代诗歌》中首次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②这里表明,“文学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研究文学的核心,是研究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而不是非文学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机制。其所有后续的理论研究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文学性理念的合理延伸,或者说,正是要求对文学的文学性有更深入且精确的研究,一套完整而严密的诗学理论体系才是被需要的。
(二)以隐喻和转喻为基本模式
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运作模式,它通过相似性的原则将事物转换为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这种相似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而是相对的,比如“所有的对立也是相似的,因为对立的两项(互为反义词)是建立在共同的语义素基础上的” ③。而转喻则是指通过邻近性的原则用一事物的名称取代另一事物,所谓的“邻近”是指时空抑或是因果逻辑之间存在相近关系。
而隐喻和转喻并不是彻底对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交错影响的,“在诗语结构中,语境可以使相似性与邻近性相互融合,即隐喻和转喻同时共存,而在这融合和共存过程中,选择和组合的词语彼此沾染,使隐喻携带转喻之色,使转喻附着隐喻之彩,诗语由此而成为具有双重性的独特话语,这好比纵向的选择轴(共时性)与横向的组合轴(历时性)彼此缠绕、交错” ④。由此看来,隐喻和转喻是文本运作的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但不存在割裂与纯粹对立,而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庞大的立体空间结构,以此实现诗性功能。
(三)以对等与平行为实现手段
前文中讲到,“文学性”成为雅各布森诗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要义,但是文学性如何在具体的文本中体现呢?雅各布森提出了两种具体的手段系统,分别是对等原则和平行法则。
雅各布森认为:“诗性功能将对等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了组合轴,而所谓对等,就是选择轴上根据相似性关联在一起的关系项之间地位同等,可以彼此替换。” ⑤而平行则是诗歌语言的普遍的结构法则,是不同层次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组合,这种关系组合也是文学性或者说诗性功能的重要实现手段。
以上是对雅各布森诗学理论的简单概括与总结,而其中能够与北岛诗歌《回答》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包括“隐喻与转喻”“对等原则”以及“平行法则”,下文就将具体应用这三条理论对北岛的代表诗作《回答》进行鉴赏与分析。
二、对北岛诗歌《回答》的鉴赏与分析
北岛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且为20世纪朦胧诗派的代表性诗人。而他的诗歌《回答》是他于1976年创作的一首诗歌,属于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作品。这首诗歌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元素以及怀疑主义的色彩,是读者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内心思想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最主要的是,这首诗歌在用词炼字、韵律设置以及结构组织等方面都非常考究,尤其是在形式层面具有很强的现代色彩,体现了现代主义元素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渗透与影响,因此,可以运用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对这一首诗歌进行鉴赏,从形式结构的层面对这首诗歌的“文学性”进行探索与分析。
北岛诗歌《回答》的原文如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下文,就将运用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从隐喻与转喻、对等原则以及平行法则三个角度出发,对《回答》这首诗歌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与转喻的交融
通过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可以得知,诗歌一般是以隐喻为主体的,而叙事小说一般是以转喻为主体的,而在《回答》中,可以看到大量隐喻的手法,或者说隐喻贯穿这首诗歌始终,因此,这首诗歌是以隐喻为主体的,但其中也渗透着转喻的色彩。诗歌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其中“通行证”和“墓志铭”是典型的相似关系,因为“通行证”这里具体指“卑鄙者”的行为遵旨,而“墓志铭”在此处具体代指“高尚者”的品德追求,可以看到二者都表示一个人所遵从的个人准则,因此具有强烈的隐喻关系,这种具有相似性的隐喻关系本来应该以聚合的形式存在,但在诗歌中却通过组合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诗人把隐喻关系从纵向的聚合轴投射到了横向的组合轴,实现了雅各布森所说的“诗性功能”,是典型的以隐喻来写转喻。所谓“镀金的天空”以及“弯曲的倒影”体现了典型的隐喻模式,这又是以隐喻来写转喻,因为这二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诗人再次将这种隐喻关系从纵向的聚合轴投射到了横向的组合轴,实现了以隐喻来写转喻的文学效果,而使用“镀金”“弯曲”两个词进行形容也体现了语言符号的陌生化,更加推动了隐喻关系的纵深发展。
紧接着,诗人又写到“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这两句诗以转喻为主体,第一句诗用到了“冰川纪”这一历史名词,暗指某种时间关系,第二句诗用到了“好望角”这一地理名词,蕴含着强烈的空间关系,而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都建立在邻近性的关系上,因此,产生了时空交错的抽象形态,构成了一个立体而多面的时空叙述体系。但是在转喻中,“冰川纪”“冰凌”“好望角”以及“死海”等都暗含着时代发展的困境,有着强烈的隐喻色彩,因此诗人以转喻写隐喻,在邻近性的线条结构中,搭建纵向的隐喻空间,使得隐喻色彩更加突出,同时也让转喻更加深刻入骨。
之后,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直到“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诗人主要以转喻的模式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叙述,并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愤慨,这种转喻的模式蕴含着强烈的因果逻辑关联,能够让所叙述的事件更为直观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的四个排比句,诗人又以隐喻来写转喻,将“天”“雷”“梦”“死”这四个隐喻性意象投射到转喻的组合轴上,让深刻的隐喻同强烈的抒情相结合,使得隐喻得以获得强大的爆发力,同时也使得抒情更富有纵深的表达张力。紧接着诗人又从“海洋”写到“陆地”,体现了一种空间延伸关系,是一种转喻的模式,但是其中“苦水”“峰顶”等又具有典型的隐喻色彩,表达了对苦难的态度,以及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所以,诗人又将深刻的隐喻关系投射到了转喻的组合叙事之中,在空间的关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色彩,大大增强了诗人个人情感的渲染力。末尾两句中的“星斗”“天空”“象形文字”以及“眼睛”等都体现着某种隐喻的关联,而诗人又将这一系列的隐喻关系按照组合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因此在结尾处,诗人又在转喻模式的基础上,投射了隐喻性的对等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强烈期望,也预示着新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总而言之,在这首诗歌中,转喻和隐喻同时并存,互相交融,有时是以隐喻写转喻,将纵向的聚合轴上的隐喻关系投射到了横向的组合轴上,但是有时又是以转喻写隐喻,在转喻模式的基础上,描写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抑或是某种因果逻辑关系,同时又加入强烈的隐喻色彩,使得转喻结构具有了隐喻特征,在邻近性的线条结构中,搭建纵向的隐喻空间,使得隐喻色彩更加突出,同时也让转喻更加深刻。所以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隐喻和转喻彼此交错,互不割裂,使诗歌的张力更加明显,更能体现雅各布森所说的“诗性功能”。
(二)对等原则
所谓对等,主要涉及选择轴上的关联,各个元素相联系所依据的原则仍然是相似性。因此对等原则一般存在于具有隐喻关联的纵向聚合轴当中,但是“诗性功能”的实现要求将原来存在于纵向聚合轴当中的对等原则投射到横向的组合轴当中,实现隐喻与转喻的融合。而《回答》这首诗歌遵从了普遍的对等性原则,或者说,对等性语句是这首诗歌的主体。例如“卑鄙者”和“高尚者”、“冰川纪”和“好望角”、“冰凌”和“死海”、“海洋”和“陆地”、“苦水”和“峰顶”、“转机”和“星斗”以及“文字”和“眼睛”等,这些意象或以相似性或以对立性存在于对等关系之中,其中对立性的意象组合居多,这也是本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卑鄙者”和“高尚者”是人性的对立,“冰川纪”和“好望角”是时空的对立,“冰凌”与“死海”、“海洋”与“陆地”以及“苦水”和“峰顶”都是空间中的对立。当然,这些意象组合当中也存在相似性的组合,例如“转机”与“星斗”以及“文字”与“眼睛”。而诗人所做的正是像雅各布森所说的将对等原则从纵聚合轴投射到横组合轴,让这些相似性抑或是对立性的意象或者概念组合从纵向隐喻结构转移至横向转喻结构中,大大发挥了诗歌的“诗性功能”。
(三)平行法则
平行法则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这首诗歌中总共有五组平行句,开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典型的反义平行,用两组对立反义的概念组成一组平行结构。
第二组平行结构,“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可以看到这是由两个反问句式组成的平行结构,雅各布森的平行理论强调“平行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变量和变量的分配,不变量的分布越严格,变化就越易于识别,效果也越显著” ⑥,而“变量之下隐藏的不变量在平行转换的拓扑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⑦。在上述平行的两节中,不变量即“为什么”的对等重复,使得相应位置上分配的变量即“冰川纪”与“好望角”以及“冰凌”与“死海”变得异常明显,而这些变量反过来也使得不变的“为什么”的反问结构变得富有吸引力,有力地凸显了反问的语气与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
第三组平行结构,“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排比结构,其中“我不相信”一词构成了这四个平行语句中的稳定元素,也就是雅各布森所说的“不变量”,而这种变量与不变量的分配,极大地增强了“我不相信”所体现出的怀疑主义的色彩与力量。
后续的两组平行结构也都遵从着平行法则中的等级关系、二元对立关系以及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这些关系彼此共存,相互影响,使得诗歌的语言更有张力,意义生成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
结合以上分析,本章运用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从隐喻与转喻的交融关系、对等原则以及平行法则三个具体的角度对北岛的代表性诗作《回答》进行鉴赏与分析,可以看到,在《回答》这首诗歌当中,隐喻和转喻彼此交错,互不割裂,对等原则从纵聚合轴投射到横组合轴,同时,由平行法则运作生成的平行句组大量存在,这一系列的因素最终使得这首诗歌的“诗性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也就是其“文学性”得以加强。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首先简单地对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将其大致总结为三点,分别是:以文学性为核心要义、隐喻与转喻为基本模式、对等与平行为实现手段。随后,应用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对北岛的代表诗作《回答》进行鉴赏,并依次从隐喻与转喻、对等原则以及平行法则三个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最终可见,这首诗歌“诗性功能”的生成,与上述三者都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与转喻的融合、对等原则以及平行法则的运用,才使得《回答》这首诗歌具有了真正的“诗性”,抑或是“文学性”。
注释:
①③④江飞:《文学性:雅各布森语言诗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页,第127页,第136页。
②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⑤⑥⑦江飞:《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雅各布森“对等”与“平等”诗学思想论》,《石家庄学院报》2016年第18期,第95页,第96页,第96页。
参考文献:
[1]江飞.文学性:雅各布森语言诗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崔佳敏,杨波.雅各布森诗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诗歌鉴赏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22,44(04):97-101.
[4]王华.《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语言的有机构成——以雅各布森的转喻和隐喻理论为视角[J].文化产业,2022, (22):67-69.
[5]琳达·沃,刘丹.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关键词思辨——琳达·沃教授访谈录[J].东岳论丛,2022,43(02):56-60.
[6]康婧.北岛私人话语场向公共话语场的转换——从《告诉你吧,世界》到《回答》的蜕变[J].青春岁月,2015, (05):31+30.
[7]江飞.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雅各布森“对等”与“平行”诗学思想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8(02): 93-100.
[8]刘鲁嘉.中国新时期诗歌的空幻意识[D].西南大学, 2009.
[9]林明理.一棵冰雪压不垮的白桦树——浅释北岛的诗[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8(02):122-124.
[10]邱景华.北岛《回答》两个版本系列的比较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1):78-85.
[11]魏炜.《回答》中的双重空间[J].汉字文化,2020, (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