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数学技能教学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20吴雪松
[ 摘 要 ]在数学技能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源和领会技能的本质,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交流、感悟等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
[ 关键词 ] 数学技能教学;探究;数学能力
数学技能是通过数学训练而形成的数学活动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技能大多依靠教师的讲授和重复性的强化练习,这样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内化,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如何 把 握 好 技 能 训 练 的 “ 量 ” 与“质”,协调好“教”与“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数学技能呢?
一、经历过程,领悟技能本质
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基石。教学中,如果跨过数学理解谈技能训练,那么技能训练只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的数学技能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讲授,多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领悟知识的本质,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案例 1 “ 角的度量 ” 教 学片段
师:如果让你们画一个 1°角,你会画吗?
生(齐声答):会。
师:一个 10°角有几个 1°角那么大?
生(齐声答):10个。
师:图 1 中的角都是几度的角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生(齐声答):它们都是10°角。
师:它们有何不同呢?
生1:它们只是开口方向不同,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很好,像这么大的角就是10°角。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剪刀比画一下,10°角大概多大呢?(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师:这是课前我为各小组准备的 10°角,请与自己比画的角比一比,看看你比画的角比 10°角大还是小?教师让学生对比观察,进一步感知10°角。
师:如图 2,猜猜这个角大概多少度?
生2:30°,大概有3个10°角那么大。
师:如果让你们验证一下,你们想怎么做呢?
生3:可以用刚才的10°角的教具去验证,看看有几个10°角这么大。
生4:可以直接用量角器量。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测量角的方法后并没有设计过多的角让学生实际测量,而是借助1°角、10°角让学生感知角,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度量标准。从教学安排来看,教师从“角的大小就是由几个1°的角组成的”这一度量角的本质出发,让学生观察未知角中有几个1°角、有几个10°角,由此获得直观的感知,这样学生在度量角时就不会把30°角看成150°角了。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本质,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为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化感悟,把握技能效度
练习是训练技能的关键一环,是不可避免的。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会用“题海战术”进行强化练习,以期通过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不过高强度的机械训练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技能训练不应将目光聚焦在练习的“量”上,更应该关注练习的“质”。教学中,教师应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实践与感悟,通过有效的训练发展学生的综合学力。
1.在说理中提高技能训练品质
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总结和归纳,不断优化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内化。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表达,在说理中帮助学生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提升技能训练的品质。
案例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出面积公式让学生直接套用,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技能训练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木条制作一个长为12cm、宽为7cm的长方形木框。现将这个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此时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相比,周长和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情境与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情境恰好相反,学生容易将其变化过程混淆。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精准表述中明晰两者的差异,加深图形认知,促进知识内化。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推动学生“做”,又要鼓励学生“说”与“悟”,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
2.在类比分析中提高技能运用水平
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是许多题目中蕴含着一些不变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析、归纳概括等多种活动把握不变的内涵,以此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及技能运用水平。
案例 3 “圆的周长”课堂练习设计
(1) 用一根长2.512m的竹条做一个圆形花环,则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
(2) 用一根长 18.84dm 的铁丝围成一个圆形铁环,求铁环的最大直径。
(3) 一根长 9.42m 的绳子正好在一根圆木上绕 5圈,该圆木的直径大约是多少?
练习中,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总结概括求圆形半径和直径的方法,以此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类似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地设计练习活动,从而通过有效设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提炼数学思想,促进技能发展
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贪多”将学生引入“题海”之中,但是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难以靠“题海”的强化训练来达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从而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让学生的技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案例 4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教学中教师创设摆三角形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记录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棒的数量。通过操作与交流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3,假如屏幕上出现多个三角形时,应如何记录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棒的个数呢?
问题给出后,学生积极实验与交流,给出了多种表示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后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争论辨析。
师:如表 1,这个是某小组给出的记录结果,对于这种记录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 1:这种记录方法只能表示用200 × 3根小棒拼成的200个三角形,但是根据已知条件并不能确定图3中只有200个三角形,有可能比200个多,也有可能比200个少。
生2:在不确定数量的情况下,不能用一个准确的数来表示。(学生补充道)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接下来看看其他小组是如何表示的。(教师继续出示学生作品,如表2)
师:观察表2,你有什么想法?
生3:可以选择用字母来表示不确定的数量,但是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三角形和小棒的个数有些不妥。
师:那么应该如何表示呢?
生3:可以换一个字母,用b来表示小棒的数量。
生4:也可以用a × 3 表示小棒的数量。
师:你们认为两个方案哪个更合适呢?
生 5:因为三角形的数量与小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所以用生4的表示方法更合适。
师:你们是否赞成生 5 的说法呢?
生(齐声答):赞成。
从以上教学活动可以看出,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字母表示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归纳等获得体验,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数学技能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讲授和机械的训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和建构,以此促进知识内化,培养学生数学技能,提高学生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