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作家李娟:我和我妈的阿勒泰

2024-08-19咚咚锵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4年7期

今年5月,《我的阿勒泰》在央视热播,豆瓣评分位列2024年国产新剧榜首。该剧原作者李娟被誉为“阿勒泰的精灵”,她生于苦难,颠簸半生,捡过破烂,当过裁缝,和母亲在远离故乡的新疆相依为命。但在李娟笔下,再坎坷的生活也可以闪闪发光——她书中的阿勒泰宛如一方世外净土,浪漫而治愈。她高中辍学,20岁成为作家,45岁“写”出巨额版税,却一直未婚,至今住着乡下老房子。这位当红女作家是如何“炼”成的?她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母女相依,颠沛流离

1979年,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父母离异,妈妈要忙兵团的农业工作,刚出生8个月的李娟就被送回四川老家,由外婆抚养。

一老一小在老家生活拮据,为了省钱,外婆和李娟从不过年。除夕,别人家都吃饺子,放鞭炮,她们则为了省电早早关灯睡下。为了补贴家用,外婆还经常带小李娟捡垃圾。

因为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外婆也脾气不好,李娟变得沉默寡言,5岁时说话还不太利索,经常被小伙伴嘲笑。上学时,因为没有四川户口,李娟每个学期都要被老师盘问:“你父母呢?”困窘的生活,孤单的身影,让她在学校里像个异类,经常被同学孤立,甚至被老师用教鞭打。

也正因为孤单和自卑,给了李娟一个与文字交流的契机。上小学二年级时,她偶然看到外婆捡来的一张旧报纸,发现副刊上的文章挺有意思。这为李娟埋下了一颗阅读的种子,她将外婆捡来的废旧报刊都翻了出来,读了个遍。

不久后,李娟写了一篇作文,被老师当成了范文,在班上念。老师还对她说:“你将来可以当个作家。”也许这只是老师随口的一句鼓励,却带给李娟缺失已久的自信,令她既开心又感动。

小学三年级时,李娟才被妈妈接到了身边。在她的印象中,别人都有爸爸保护着,自己的世界中却没有父亲这个角色。李娟从此与妈妈相依为命,单身母亲的性格十分强势,在她的“压制”下,李娟变得越发懦弱。

后来,李娟在《菟丝花》中写道:“妈妈,我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流浪,才那样地瘦小。我为了配合你的四处漂泊,才安静无声。”为了让妈妈开心,李娟学会了乖巧讨好。那时,母亲还年轻,身边有两名追求者,她征求李娟的意见。当时的李娟只是一名小学生,哪里懂这些?她见其中一个男人家里有一个摆满了书的大书架,以为这个男人不错。母亲考虑了她的想法,嫁给了这个男人。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令李娟感到自责。继父嗜酒如命,每次喝多了,就在家里砸东西,对母女俩非打即骂。在长达8年的灾难生活后,李娟的母亲终于下决心结束了这段失败的婚姻。

李娟读高一时,妈妈带着她再次回到了四川老家,做废品回收生意。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堆满了废品,连窗子都被堵住了,常年不能开窗。从小吃苦的李娟却丝毫不觉得苦,反而一头扎进母亲回收来的废旧书报里,看了个过瘾。

奈何寒风只吹无衣人。母亲的废品回收生意赔了钱,令原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无奈之下,母亲带着李娟和外婆重返新疆。

回到阿勒泰红墩乡后,母亲开了一家裁缝店,李娟课余时间也成了帮工,周围的人都喊她“小裁缝”。母亲的新生意仍然不景气,一家人的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但母亲说,砸锅卖铁也要坚持供女儿上学。

然而,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导致李娟学习成绩不佳。1998年,李娟读高三,生活窘迫的母亲拿不出90元钱的阅卷费,无奈之下,让李娟向老师求情,缓几天再交钱。这成为压垮李娟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决定放弃学业。

辍学后,李娟先是跟着母亲学做裁缝,后来又去乌鲁木齐打工,做了纺织流水线女工。

苦中作乐,“写”进地委

很多年后,李娟回忆那时的自己,“年轻莽撞”“满脸青春痘”。而她打工的地方,也并非正经的纺织厂,而是一家黑作坊。李娟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每个月的工资却只有250元。而且老板娘为人吝啬而刻薄,偏偏李娟出活慢又吃得多,这样的员工,自然很不受她待见。老板娘时常会当众羞辱李娟,为了糊口,李娟从不争辩。

2000年,李娟在工作之余开始写作,把自己的经历都化为文字——

“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还是愿意在这个城市里待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晚上,我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被子太薄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还是冷。

“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我说:不需要,一切都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那是妈妈熬了一个通宵赶制出来的。然后,她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往乌鲁木齐。”

李娟的散文里,有生活的苦难,却总能以真诚而又松弛的笔调打动人心。

后来,李娟换了一份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她壮着胆子给《中国西部文学》杂志投稿,编辑刘亮程看了她的文字后,被她的灵气打动,开始向她约稿。一位老编辑提醒刘亮程说:“这孩子年纪轻轻的,不可能写出这样豁达而通透的文字,很可能是抄袭之作。”刘编辑却摇头说:“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范本供她抄。”由此可见李娟作品的独特性。

2000年冬天,李娟的外婆生重病,回乡照顾老人期间,她完成了散文集处女作《九篇雪》的初稿。后来经过一年的修改打磨,2001年冬,《九篇雪》在刘亮程编辑的推荐下,开始在大名鼎鼎的《人民文学》杂志上连载。

该作品讲述了李娟随母亲在阿勒泰草原生活,以及做生意的经历。曾经的苦难,为李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除了童年往事、家庭故事,她还在《九篇雪》中展现了阿勒泰的别样生活面貌,让世人对游牧文明有所了解。

2003年初,散文集《九篇雪》作为刘亮程主编的“住居新疆”丛书之一出版。因为这本轰动一时的作品,23岁的李娟也结束了打工生活,被聘入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工作。

李娟一边工作,一边将全家人在阿勒泰的日常生活写了下来,形成了两部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这两本书出版后畅销十余年,豆瓣评分9.1。

李娟的文笔极具特点:琐碎中透着烟火气,苦难中勃发着生机。连家里的墙皮掉了,都会被她写成“墙皮是被锅里炖的羊肉溢出的香味酥下来的。”在这个外面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嫁过来的地方,李娟却过得自得其乐,因此她被读者誉为“阿勒泰的精灵”。

2008年,已经在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待了5年的李娟,忽然辞掉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工作,揣着5000多元存款到江南一带打工、恋爱、生活……

两年后,李娟又返回阿勒泰乡下,跟着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人,历经寒暑辗转于四季的牧场。李娟每天住在可抵御风沙的简陋“地窝子”里,以平和悠长的笔调,记录着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生活。

不久后,她写出了长篇纪实散文《羊道》和《冬牧场》。其鲜活灵动的文字,堪称“吹向文坛的清新之风”——“春天才进行到一半,河流即将拐弯。火车快开,夕阳有黄金,天空有大海。”“她盛装跋涉在祖先的道路上,无可选择。她是哈萨克人,就算成为农民,命运仍离不开牧场和牛羊。况且,她已经是母亲了,母亲都是有根的。她在游牧之路上生下了孩子,根就扎进了游牧生活。”

版税千万,无婚无孩

2012年8月,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出版后,成为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高达9.5。

母亲经常是李娟书中的主角,虽然她曾说:“若我和妈妈是两口子,早就离婚几百次了。”但李娟不得不承认,她深爱着风风火火、心地善良的母亲。2017年11月出版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就是李娟写给妈妈的非虚构散文集。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的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沙尘暴和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

当年赚到稿费之后,李娟曾给母亲安排了一次“云南7日游”,并用诙谐的文字,记录了老太太的第一次旅行——

“自从我妈从南方旅游回来,可嫌弃我们这里了,一会儿嫌乌鲁木齐太吵,一会儿又嫌红墩乡太脏。整天一副‘这日子简直没法过’的模样。抱怨完毕,换下衣服,立刻投入清理牛圈打扫鸡粪的劳动中,毫不含糊。

“之后,足足有半年时间,无论和谁聊天,她老人家总能在第三句或第四句话上成功地把话题引向云南。如果人家说某店的某道菜不错,她立刻说:嗨!云南的什么什么那才叫好吃呢!接下来,从云南小吃说到她的七日游。对方:好久没下雨了。她:云南天天下雨!接下来,从云南的雨说到她的七日游……问题是她整天生活在红墩乡×大队×小队这样的地方,整天打交道的都是本分的农民。人家一辈子顶多去过乌鲁木齐,你却和他谈云南,你什么意思?”

李娟的文字率性而平实诙谐,同时又有掩盖不住的温暖和诗意。《遥远的向日葵地》既有梵·高笔下向日葵的热情,又带有鲜明的“李娟”标签,出版后好评如潮。她以真诚、灵动的文笔,在40岁之前将散文届的大奖拿了个遍。《羊道》斩获朱自清散文奖,《阿勒泰的角落》获得天山文艺奖,《遥远的向日葵地》斩获鲁迅文学奖……李娟向我们传达出来的美好,其实是她消化了生活中的苦难,呈现给我们的豁达与治愈。因此,,有人称她的作品为“松弛文学”。

2024年5月7日,根据李娟散文集改编的民族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后成为同时段收视之冠,豆瓣评分位列2024年国产新剧榜首。从“小裁缝”、打工妹到高人气作家,李娟也因此备受关注。

一般名人在面对采访时,说话总会十分谨慎,李娟却把她的缺点和弱点暴露无遗。她说自己现在不用上班,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书都卖得挺好,因不擅长交际,平时也不用维系什么“圈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作。

李娟之所以没结婚,是因为她“在需要爱的时候,没有得到过爱,所以现在似乎又没有那么太需要了”。她有过四段恋情,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写作20余年来,李娟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书,其作品还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俄、土耳其、哈萨克、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在历经半生风雨后,她将童年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打工人有泪不轻弹的奋斗史,以及失败的恋情,外婆和母亲坎坷的人生,阿勒泰的质朴与美好……统统笑着讲出来,打动了无数读者。

曾经受过的罪,也给李娟带来了丰厚馈赠。如今她的总版税,加上影视版权收入,数目可观!这是李娟和母亲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现在母女俩依然生活在阿勒泰乡下,一处当年花15万元买来的农村宅院中,种菜养鸡织毛衣,晴耕雨读下下棋,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极简生活,45岁的李娟至今仍拥有一张娃娃脸。

回顾自己贫穷而懦弱的曾经,李娟说:“每个做自己的人,都会得到上天的奖赏。即使世界偶尔凉薄,我们的内心也要繁花似锦。”

编辑/朱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