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民邂逅荷兰“蔬菜王子”:一眼奇缘暴富5000万
2024-08-19风起时
有这么一种蔬菜,每斤售价高过牛肉,在欧洲曾是皇家贵族和国家级运动员才有权食用的食材。最为奇特的是,商家根本不给采购者看这种菜的机会,直到他们采购回去交给厨师时,才能见到它的真面目。而河北的刘秀军就是靠种植这种菜,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年利润竟然超过了5000万元。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奇特的菜呢?
建材老板心仪种菜
现年55岁的刘秀军出生于河北省元氏县,学生时代的他就眼光独特,想象丰富,创意满满。大学毕业后,刘秀军被分配到一家国企上班,但他并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和生活。于是,没多久后他就辞职下海了,和朋友王开名合伙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做建材生意。
运气与努力让刘秀军赚了个盆满钵满。2013年,刘秀军和王开名为了拓展业务,在一家五星级酒店请客户吃饭。然而,当他去查看预订好的菜单时,一道叫“蒜蓉辣酱拌娃娃菜”的凉菜吸引了他的注意。
刘秀军有些生气地质问服务员:“我招待的可是贵宾,预订的是2880元一桌的标准,你们给我上凉拌白菜?”服务员笑着解释:“刘先生,这不是白菜,这可是蔬菜中的玛莎拉蒂——白玉兰,也叫芽球菊苣,80元一公斤,是从欧洲空运而来的。”
刘秀军半信半疑地尝了一口:清脆爽口,苦中带甜,甜中带鲜,口感非常清鲜凉爽。看来真是自己孤陋寡闻了,刘秀军有些不好意思。与此同时,这道看似普通的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家里,刘秀军就开始查找资料。原来,芽球菊苣原产地在荷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荷兰人发现菊苣的根不仅可以食用,用其磨成的粉末加入咖啡中,还可以改善咖啡的口感。于是,当地人便开始尝试种植。
1830年,布鲁塞尔郊区一位农户在自己家的地窖中,惊讶地发现被他埋藏在土里的菊苣根头部长出了白色的嫩芽,嫩芽顶部淡黄色,吃起来清脆可口,微苦带甜。他试着把这种新奇的蔬菜带到市场,没想到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并争相模仿种植起来,而芽球菊苣也逐渐风靡欧洲。
因为这种菜种植起来非常麻烦,且成本很高,最初,芽球菊苣只供给皇室和国家级运动员食用,而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品尝的机会。不过,虽然它看起来和白菜差不多,但是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既可以食用,又可以作为药材使用,被誉为荷兰“蔬菜王子”。
芽球菊苣里面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包括钙、铁、镁、磷等,还富含胡萝卜素和VC。1920年,它开始被用于开发提取菊粉,目前,菊粉已被世界40多个国家批准为食品的营养增补剂。
生意人的敏感让刘秀军意识到这是一次绝好的投资机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欧巧玲。一向支持丈夫的欧巧玲这次却犹豫了,她担心地说:“建材生意做得挺好的,干吗要换赛道?农业本来就难做,何况还是个没人尝试的项目。”
刘秀军把种植芽球菊苣的前景耐心地讲给妻子听,他说:“说实话,人生短暂,我实在不想只为钱而活,人总得挑战一下未知领域,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而不是人家提起你时,只会说,这人就是一个暴发户。”
2014年,刘秀军说服妻子后,把建材公司全权交给王开名打理,他则在亲朋好友不解的目光下,又一次开启了他的创业路——全身心研究芽球菊苣的种植方法。
刘秀军做过很多次市场调查,发现早在几年前中国就有人种植过这种蔬菜,但是要么没有形成规模,要么品相太差,口感不好,又或者压根就没有成功。他也走访过那些曾经的种植户,很多都劝他还是放弃,别浪费精力和钱财了,而对于自己的种植经验却闭口不谈。
无奈之下,刘秀军只能去欧洲考察,学习当地的种植技术。可是,人生地不熟又加上语言不通,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那天晚上,刘秀军一个人在荷兰海德兰省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时,遇见一个东方面孔的人在一家北京烤鸭店的门口站着。直觉告诉他这人一定是同胞,于是,他走过去与对方打招呼。这才得知,对方来自福建龙岩,已经定居荷兰多年了。
对方得知刘秀军来荷兰的目的后,对他说:“你不就是想找一个师傅吗?包在我身上了。我的一个朋友在鹿特丹,他们家里有一个很大的农场,他那个农场就有你说的这种菜。”
就这样,刘秀军认识了穆棱华,时年35岁的穆棱华来自中国台湾,曾在荷兰留学,毕业于瓦赫宁根大学,学习的正是农业专业,毕业后留了下来,在荷兰结婚生子。穆棱华的岳父经营着一家很大的农场,他和妻子一起帮岳父打理农场。
穆棱华非常热情,他告诉刘秀军:“我可以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你,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土壤、水质、温差等很多方面的影响,到底能不能引进到中国,我就不敢保证了。不过,不去做又怎么会知道呢?所以我觉得,只要你认定了这条路,那就勇敢地走下去。”
种植路上摸索前进
几个月后,刘秀军带着穆棱华教给他的种植经验回了国。2014年8月,他在石家庄市元氏县流转了40余亩地,成立了河北联兴佳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种植芽球菊苣。
芽球菊苣的种植方式很烦琐,必须要经过两次种植过程。一种是播种种子养根,等4个月后,根部成熟了,再进行收割低温收藏,而后进行二次培育,最终在黑暗中长成成品收割售卖。
芽球菊苣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越不见光越值钱,如果是在光合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一斤最多售价8元,而在黑暗中生长的,一斤能卖到40元,甚至更高。上等的芽球菊苣是包心,样子很像娃娃菜,但是比娃娃菜更紧实,叶子长度大约在15厘米,数量是13片,叶片金黄,爽口多汁。
可要想收获这样的良品,并不容易。要么是包心不够严实,要么叶子的片数不够。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反复尝试,总结经验。
穆棱华建议刘秀军换一种栽培方式,在荷兰的农场,他们采用的是田地大棚培育,不仅产量低,菜品品相和口感也都不是最佳。更关键的是,不能量产,且有季节性。
于是,刘秀军把田地大棚种植改为车间封闭种植。最初,他在自己的种植基地建了一个生产车间和一个储存菊苣根的冷藏库。车间没有窗户,10厘米厚的大门关得严严实实。车间里摆满了托盘,用于芽球菊苣的第二次栽培。
芽球菊苣的整个种植过程,最难的部分就是菊苣根的保存,刘秀军一开始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发现从地里收获的菊苣根,刚放进冷藏库没几天,就开始腐烂。为了找出根部腐烂的原因,刘秀军一个人在冷藏库待了好几天,还为此生了一场重感冒。后来他发现每当工人进来给仓库换气时,门口的风就会呼呼地灌进来,冷藏库的温度也会变化,而芽球根的腐烂正是从门口和窗户边开始的。
这一发现让刘秀军终于找出了芽球根腐烂的原因,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又成了难题。如果把窗户全部封上,且人员禁止入内,是解决了冷藏库的温度变化的问题,可这样因为换气不及时,同样会导致芽球根腐烂。刘秀军很苦恼,他绞尽脑汁,向专家请教,可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天,刘秀军去超市购物时,突然想到超市每天人流量那么大,里边的空气却很新鲜,这都归功于他们的换气系统。按照这个理论,他们也可以在种植车间里安装一套换气系统,每两小时自动换一次气,这样就可以把窗户封闭起来了,人也不用经常进进出出了。
换气系统安装好后,刘秀军还给菊苣根定期喷水使其结冰。如此一来,最终成功解决了菊苣根易腐烂的难题。为了长期储存芽球根,确保全年都可二期移栽,刘秀军还把保存芽球根的木箱改成了更加稳固保温性更好的铁质箱子。
这两个改变,彻底解决了菊苣根的储存难题,不仅可以保证芽球根的完好无损,还把储存时间延长到14个月。如此,芽球菊苣就可一年四季进行培植了,产量自不用说。
二次生长是整个种植过程的关键环节,荷兰农场采用的是土壤培育,而刘秀军却把根放在水培箱里,用生活用水进行培育。芽球菊苣的可贵,还在于它是纯绿色健康食品。
由于芽球菊苣的生长,靠的是根部的养分,经过冷冻的根养分释放出来就长成了芽球。所以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营养液和添加剂。而且它的肉质根自身含有类似苦味素的物质,根部和长出的叶子都非常苦,虫子根本不爱吃,所以更无须打药。
经过二次培育,就在刘秀军信心满满地等待着大丰收时,生产车间里又遇到了新问题。马上要收获的芽球菊苣,出现了卷叶、空心、绿叶等现象。刘秀军并不气馁,专门跑到河北省农科院找专家帮忙。
原来,芽球菊苣的二次培育的生长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尤其是上品的芽球菊苣,在不同的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不同,有时候要阶段性地升温和降温,逐渐把温度控制在18℃,一般温差不能超过1℃。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成品的品相。
所以在二次培育期间,必须得找到适合它们的温度、氧气和湿度。尤其是生产车间内温差不能超过0.5℃,因为芽球玉兰刚开始是散着长,慢慢才包起来,如果温度不精准,就无法包球,会一直张开。
得知这一点后,刘秀军又让工人搭建了另外三个车间进行试验。他把芽球菊苣同时移栽到这4个车间里,并在这几个实验室里设置不同的温度,观察长势,以便找到适合它们生长的温度。经过几个月辛苦的实验工作,刘秀军终于找到了适合芽球菊苣的最佳生长环境。
寻找销路走向世界
经过4个月的田地种植,根部的一年冷冻储藏,再加上封闭车间里20多天水培,一棵棵品相良好的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的芽球菊苣终于可以收获了。
难得的是,芽球菊苣不仅含有钾、铁、钠、锌、胡萝卜素、蛋白质等成分,还含有一般蔬菜中没有的马栗树皮素、马栗树皮甙、野莴苣甙、山莴苣素等,这类苦味物质具有清肝利胆、开胃健脾等功效,糖尿病人常吃有益,老年人的尿频尿急也可得到缓解。
关键是这么好的食物,怎么让大众认可且推销出去,而且是大批量地进行批发、回购呢?因为人们大多没有见过这种蔬菜,一开始都以为是娃娃菜,价钱却比娃娃菜贵出好几倍,自然不愿意买账。
最初,刘秀军想到的方法是试吃,他让员工把新鲜的芽球菊苣拿到市场上给大家展示、品尝。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芽球菊苣需要在0℃~5℃之间的保鲜库内保存,特别要注意避光,否则在阳光下6小时,蔬菜就会发生光合作用,从金黄色变成绿色,口感会大打折扣。
而且,新鲜的芽球菊苣就如同一只一碰即碎的瓷娃娃,非常娇嫩,用手轻轻一碰都会留下“伤痕”。所以拿到市场上展示的芽球菊苣看起来既不新鲜也不完整,仅仅在观感上就有明显落差。
为此,刘秀军很是头疼,大量试吃这条路走不通,他又想到了社区团购负责人。通过给高端社区团购负责人讲解芽球菊苣种植过程,让他们试吃,并且还在玻璃缸中设置了一个模拟水培环境,让大家真实地看到芽球菊苣的生长过程。
好的、健康的产品总能打动人心。刘秀军的耐心讲解,贴心服务终于赢得了社区团购负责人的认可,他们都乐于成为芽球菊苣的代言人。
就这样,通过社区代言人的讲解,刘秀军把芽球菊苣成功卖到了石家庄的各个高端社区。除此之外,他还开辟了芽球菊苣的其他销路。比如与超市、高端饭店签订合同,并且采用提前预订的销售模式。
公司为了引导客户消费,让他们知道怎么食用,还在外包装上印了食用方法,并且每棵菜都会赠送一袋甜酱。靠着这种推销理念,芽球菊苣的销量逐年提升。
刘秀军让工作人员将收获的芽球菊苣按照品级分类,品级最高的送去高档餐厅和各个高端社区。对于品级一般的,他跟工厂附近的一个水饺工厂合作,把芽球菊苣做成饺子馅,生产出了芽球菊苣水饺。
如今,芽球菊苣销量遍布全球。为了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公司还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了菊苣根茶、菊苣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产品更是销往世界各地。
销路打开后,刘秀军的芽球菊苣事业一发不可收拾。他随后扩大了经营规模,把软化栽培厂房扩建到2000平方米,种植场也达到了千余亩,品种也增多了,除了从荷兰引进的科拉德、特利劳夫,还有从英国引进的艾切利尼莎,从日本引进的沃姆、白河等。
而且凭着这份热爱,刘秀军还带领团队创建了河北省芽球菊苣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制定了“河北省芽球菊苣根大田种植和芽球菊苣工厂化生产”的地方标准。
目前,联兴佳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芽球菊苣25天收一次,全年不间断生产,而且个个抱球紧实、叶片金黄,一级品率超过85%。
更为可喜的是,刘秀军通过科技手段,攻克了“五位一体仔根种植技术”“生态化储藏仔根技术”“生态循环利用技术”“蔬菜培育智能化管理技术”等20多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我国大规模化、可持续化、工厂化生产蔬菜的空白。
2022年,刘秀军的基地被北京冬奥会选为食材供应基地。凭借着小小的芽球菊苣,刘秀军的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5000万元,带领当地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但是,这仍然不是刘秀军的最终目标,他还有更远大的计划,那就是希望拓宽这条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将它们更快地送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上。
编辑/郑佳慧